沙塵暴

2010/03/23 11:54:27 網誌分類: 文化
23 Mar

下星期去北京,死了!咁日日去食沙塵?

轉貼

中國的西北和蒙古戈壁沙漠處於世界第二大沙漠區——中亞沙漠區,面積達100萬平方公里以上,為我國沙塵暴提供不絕的沙源。從歷史角度而言,活躍於中國西北部的沙塵暴已不是新的現象,根據海洋沉積物的地質年代分析推算,沙塵暴最早出現在距今七千萬年前的白堊紀。

沙塵暴又稱黑風,依中國官方標準,沙塵天氣按風速及能見度分浮塵、揚沙和沙塵暴三種。當中沙塵暴又細分為一般、強、特強三級。沙塵暴形成需要三大要素同時配合:沙源、強風和不穩定氣流。沙源是固定的,一年四季都存在,會不會產生沙塵暴,關鍵在於有沒有強風,以及有沒有同時遇上不穩定的上升氣流,把地面的沙塵帶到高空。

舉例說,中國冬春季之間,西伯利亞的寒冷氣團會經中國西北和蒙古戈壁南下。由於地面植物稀少,地面在白天受日照溫度急升,近地面的高溫氣流遇上過境的強冷空氣,大氣便產生上冷下熱的不穩定狀態;此時強風揚起的沙塵,會隨著不穩定氣流上升到數百甚至數千公尺的高空中,整團沙塵會跟隨風勢南下,影響中國甚至部份亞洲地區。

沙塵暴這種存在已久的現象,在過去一段時期曾因中國未有保護水源、過度開墾、過度放牧、對樹木亂砍濫伐等人為錯誤,令境內部份地區的土地沙化及沙塵氣象陷入惡性循環。舉例說,每次沙塵暴發生時,以犁翻、耙地為耕作方式的農田,裸露疏鬆的微細粒子會被風刮走,既增加了沙源,也令農地地表植被受破壞,導致耕地沙化。現時的治沙方法包括減少放牧、人工種草、植樹造林、改善耕作方法(注意養地,並嘗試不用翻土的免耕播種法,避免土壤翻動過多流失水分)、設置沙障封沙封丘,這些方法都可以改善生態環境和保護水源。以流經乾旱省份青海、寧夏、內蒙古、陝西的黃河為例,在黃河水利委員會的黃河流量分配方案下,自2000年起連續八年沒再斷流;甘肅黑河流域、新疆塔里木河中游,也以調水方式進行生態修復工程,拯救了大片胡揚林。然而治沙並非立竿見影的事業,既難以局部處理,又必然受制於大氣候,以位於甘肅和騰格里沙漠之間、面臨成為「第二個羅布泊」的民勤縣一帶為例,由清朝開始已存在土地沙漠化問題,中國政府近年已投入13億元人民幣改善民勤區的生態狀況,但一切仍待進一步改善。由民勤縣的個案,以及「治沙英雄」王有德、石光銀、石述柱、白春蘭、牛玉琴等的奮鬥故事可見,治沙工程動輒要用上十多二十年才稍見成效,由此可見治沙之不易。

近年有研究指出,沙塵暴對自然界竟存在一些好處,原來沙塵中含恢復土地肥沃的礦物質;此外,沙塵暴攜帶的礦物元素可以增加北太平洋海洋營養鹽,促進藻類生長,活化海洋食物鏈。而含鈣的飄塵,也中和了大氣中的酸性物質,減緩酸雨的強度。近年在韓國和日本都發現沙塵天氣,這些地區的酸雨 PH值因此亦稍微提升。
回應 (2)
我要發表
2010/03/24 10:57:01 回覆

alife哥,挂念您呢!請多點上來傾下吹下水啊!

2010/03/23 20:20:48 回覆

快活妹都換了畫頭,乘風破浪上也!

 

u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