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讀維摩詰所說經(204) 入不二法門(十九)

2011/10/04 18:12:33 網誌分類: 淺讀維摩詰所說經
04 Oct

淺讀維摩詰所說經(204) 入不二法門(十九)

無盡意菩薩曰:「布施、迴向一切智為二。布施性即是迴向一切智性,如是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迴向一切智為二。智慧性即是迴向一切智性,於其中入一相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六度。六種行之可以從生死苦惱此岸得度到涅槃安樂彼岸的法門,即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般若〉。布施能度慳貪,持戒能度毀犯,忍辱能度嗔恚,精進能度懈怠,禪定能度散亂,智慧能度愚癡。 

 

布施、迴向一切智為二。六度是行門,是生命過程中見地的提升與行為的修正。行門是因地,而其果位是成就佛智(一切智),因此一個是因,一個是果,是為二。 

 

布施,在佛家的見地中,布施有財布施、法布施、無畏施。布施是於諸法能捨,不執著某些是屬於自己的,而能與人共享。從布施共享中,菩薩行者發覺「物」對自己的牽引漸漸的淡了。

 

因著日復一日逐漸的布施,菩薩行者領悟到自己是布施者,也是接受布施者,在生命整體中,我們都是生命的乞士。因此對自我的定位看清楚了,不認為自己算得什麼;也看清楚了他人的定位,知道生命整體不能缺少任何一個。菩薩行者從布施這個行門慢慢的離「我所」,進而至「無我」。

 

在儒家則如禮運大同篇所說「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也是一樣離「我所」、「我相」,而趨近生命整體。 

 

布施性即是迴向一切智性。如前段所述,佈施非布施是布施也。菩薩行者行於布施,表面看是個共享的行為,剛開始這個行為可能是學來的,是師父教的,是上人指導的。但是慢慢的,菩薩行者從自己的作為中有所「感受、領悟、覺醒」,菩薩行者的見地更新了,於諸法能捨的生命特質越來越成形,從這真實的「遠離法門」菩薩行者捨掉虛幻恢復真實,這個真實就是「一切智性」。所以無盡意菩薩是如此的深入妙觀察和思惟,果然佈施即是即是迴向一切智性。

 

請延伸閱讀:金剛經讀經淺得  ( 12 )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 

 

智慧性即是迴向一切智性,布施即是即是迴向一切智性,同樣的其他五度也即是迴向一切智性。 

 

於其中入一相者,是為入不二法門。《思益經》云:「持戒,於諸法無起;忍辱,於諸法無念;精進,於諸法離相;禪定,於諸法無住;般若,於諸法無戲論。」這六種法門的實行,不論從哪一門深入,都能領會一切的作為,皆從自性而起。而行為的過程中,也是生命不斷的被更新而成長,因此也同時歸向自性本身,亦即迴向一切智性。 

 

如《六祖壇經》云:「真如,即是念之體。念即是真如之用。真如自性起念,非眼耳鼻舌能念。真如有性,所以起念。真如若無,眼耳色聲當時即壞。善知識,真如自性起念,六根雖有見聞覺知,不染萬境而真性常自在。故云,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所以無盡意菩薩做了總結:於其中入一相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請延伸閱讀:淺讀維摩詰所說經(75)道場何所是(四)布施、持戒

 

            淺讀維摩詰所說經(76)道場何所是(五)忍辱

 

            淺讀維摩詰所說經(77)道場何所是(六)精進

 

            淺讀維摩詰所說經(78)道場何所是(七)禪定

 

            淺讀維摩詰所說經(79)道場何所是(八)智慧 

      《禮運大同篇》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出處: 淺讀維摩詰所說經(204) 入不二法門(十九) - lotus4401 生命愛徒 - udn部落格 http://blog.udn.com/lotus4401/3948968#ixzz1Zo4HHWfQ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