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光綠色蔬菜調查:專家稱中國幾乎不存在綠色蔬菜

2011/11/20 19:15:47 網誌分類: 時事
20 Nov

壽光綠色蔬菜調查:專家稱中國幾乎不存在綠色蔬菜

2011-11-20 08:07:50 來源於:鳳凰週刊

{#38.jpg}

圖:大棚番茄。

 

 

 

 

{#39.jpg}

圖:含激素並能殺菌的農藥

 

 

 

核心提示:有機蔬菜、綠色蔬菜和無公害蔬菜,在大陸統稱綠色蔬菜,是一個含混的的概念。即使是標注為有機蔬菜的產品,也並非能保證其不含有化肥、農藥或激素成分,用專家的話來說,由於土壤污染,中國幾乎不存在真正的有機蔬菜。山東壽光是大陸綠色蔬菜第一品牌。但正是在這裏,近日媒體曝光菜農普遍使用蔬菜催熟劑,引起大家對菜品質量的疑慮。 在此之前,《鳳凰週刊》記者在壽光進行了深入的實地調查,揭示了在綠色的籠統概念之下,壽光蔬菜和大陸其他地方一樣存在著普遍使用農藥、化肥、激素,部分情況下是違規使用的問題。

日前,山東壽光市洛城鎮南環路上,車流和人流混成一團,湧向數十個展區。已舉辦十二屆的蔬菜博覽會,每天光顧者達20萬人次。

每年從壽光84萬畝土地種出的70億公斤蔬菜,冠以無公害、綠色和有機蔬菜的不同認證標誌銷往全國各地。以蔬菜種植為支柱產業的壽光,已連續9年闖入中國百強縣行列,並被國務院命名為中國蔬菜之鄉。壽光成為中國綠色蔬菜第一品牌。

這個中國最大的蔬菜種植基地,並非單純的蔬菜工廠,還是周邊各省蔬菜的中轉站,全國最大的蔬菜商場。據統計,每年經壽光流向全國的外地菜多達40億公斤。

但在博覽會之外的蔬菜大棚裏,有著更具現實感的場景。化肥袋、敵敵畏和激素瓶子仍舊隨處可見,讓外來者不得不修正關於綠色蔬菜的想像。而在博覽會內外熱銷的綠色蔬菜中,有一部分來自外地,貼上了壽光的牌子再對外銷售。

看似嚴密的監控體系未能完全落實到大棚裏,對蔬菜品質的控制依賴於流通環節,造成了壽光和大陸其他地方類似的農藥濫用、激素橫行和化肥成災。多達三級的綠色蔬菜體系,在使消費者眩惑的同時,亦造成繁瑣疏漏的管理困境。

作為全國最大的菜籃子和綠色蔬菜品牌,壽光似乎承受了超過它能力的光環和市場使命。它的名聲和困惑,是大陸整體蔬菜安全形勢的折射。

大棚下的秘密

三個名片上印著壽光華西蔬菜公司經理的男子,將自稱菜商的記者領到了紀台鎮的鳳凰村,密佈村莊四周的蔬菜大棚蔚為壯觀。

大棚內茄子架下,隨處可見一些廢棄的化肥袋和農藥瓶,其中一個包裝袋是用過的敵敵畏。名為吡丙醚的殺蟲劑藥瓶上,所注明的產品性能為:本品是保幼激素類型的幾丁質合成抑制劑,具有殺卵作用。

一個注射用的針管吸引了記者的目光,嚮導解釋是配藥用的,茄子在開花時,為了保證品相和產量,需要用針管調配一種化學激素,然後用棉簽蘸花。蘸花,是茄科蔬菜種植過程中必不可少的工序。

壽光科協和蔬菜協會聯辦的《壽光蔬菜》上,大半的版面為農藥和化肥的廣告所佔據,其中就有黃瓜用的頂花帶刺拉直素,這種激素最近因被曝光含避孕藥成分臭名遠揚。

廣告中,用於番茄和辣椒蘸花的靚皮素、靚果素應有盡有。顧名思義,即為通過激素改變蔬菜的生長。據瞭解,這裏一些大棚番茄沒熟就採摘,然後用化學製劑催熟,表面紅潤,但實際番茄紅素含量和營養價值很低。

被壽光菜農普遍應用的激素,有防落素、赤黴素、多效唑、烯效唑、膨化劑等幾十種之多。而濫用激素造成的蔬菜藥害,也成為這份刊物連篇累牘的報導內容。

記者接觸到的一位元農資經銷商說,誰的產品中沒有保花膨果的宣傳語,不強調催熟增產,肯定銷路不暢。

壽光農業資訊網專設的壽光農業投入品准入系統內,被許可在當地銷售的農藥、化肥和激素有三百多種。

實際上,使用農藥、激素和化肥在壽光並不是秘密。公眾存在的誤區是,只要不是被禁用的高度劇毒農藥,低毒是允許的。

大陸將市場銷售的蔬菜分為無公害、綠色和有機三個等級。其中,無公害是指,在蔬菜種植過程中,可以使用低毒的化肥和農藥,但要將有害物的含量控制在規定標準之內,即農藥殘留不可超標。嚴格來說,無公害只是一種基本要求,任何蔬菜都應達到這一要求。這在目前大陸卻成了一個綠色標準。

無公害蔬菜之上,綠色蔬菜是指經過農業部門認證,許可使用綠色食品標誌的蔬菜。1996年起,大陸將綠色蔬菜分為AAA兩個等級,A級允許限量使用限定的化學合成物質,AA級規定不得使用任何有害化學合成物質。

有機蔬菜,指的是在種植過程中絕對禁止使用農藥、化肥、激素、除草劑、合成色素等人工合成物質。而無公害和綠色蔬菜只是允許有限制地使用這些。綠色蔬菜是從無公害蔬菜向有機蔬菜發展的一種過渡性產品。

即便是壽光菜農,面對複雜如此的等級劃分也如盲人摸象。壽光市農業局局長楊維田在接受《鳳凰週刊》採訪時說,壽光現有蔬菜種植面積為84萬畝,其中的68萬畝為無公害蔬菜,14萬畝為綠色認證蔬菜,6萬畝為有機蔬菜。綠色和有機蔬菜只占少部分。

黑藥與鐵腕

除頭頂國務院頒佈的中國蔬菜之鄉光環外,農業部還授予壽光全國農產品品質安全工作先進單位的榮譽。

但壽光維護蔬菜品質安全的努力並非一帆風順,部分菜農在種植過程中濫用農藥、化肥和激素一直被媒體、環保組織和民眾關注。

20104月,青島一些醫院陸續接治食用韭菜後中毒的患者,症狀均屬有機磷中毒,韭菜上的殘餘農藥嚴重超標。

後來青島進行全市排查,共抽檢韭菜近2000批次,檢出農藥殘留超標蔬菜1930公斤,其中一部分毒韭菜被查出來自壽光。

毒韭菜風波之前,綠色和平組織發佈的調查報告顯示,過去10年中,壽光農戶為增加土壤肥力,每年每畝地用去化肥120-144公斤。

馬店村一位元菜農對記者說,一個占地約2畝的蔬菜大棚,化肥和農藥是一筆不小的開銷,平均每年買化肥需要1.5萬元,農藥需要5000元。

過度依賴化肥的土地大都嚴重酸化,喜酸性土壤的根線蟲病在90%的蔬菜大棚中爆發,蔬菜的根系遭侵害後萎蔫甚至絕產。根線蟲病的猖獗讓壽光菜農們不知所措,有人在網上擺出擂臺懸賞根治良方。

幾十年不倒棚,八九年不換土,隔三差五地打農藥,這個菌肥那個激素的用,不出問題才怪。一位壽光人士說。

過量施用化肥,使壽光的一些土地開始板結,只得從東北運來黑土調整。

農業用水上,壽光並無比其他地區相對清潔的水源。2010年綠色和平組織發佈了一份全國蔬菜品質及種植環境調查報告,其中涉及壽光,該組織人員對媒體稱,我們測試了當地的自來水、農田旁邊的水井水,結果超過國家標準20倍以上。

研究表明,施用過量化肥和農藥,會加重土地上氮素的積累,最終轉化為硝酸鹽,硝酸鹽是一種致癌物質。綠色和平組織稱,壽光部分地下水遭硝酸鹽侵襲,主要原因來自化肥。

多數公開的報導中,壽光一直作為防控超標農藥殘留的典範。但隨著線蟲病的爆發,最近兩年間,壽光與昌樂縣、青州市交界地帶的鄉鎮開始出現一種不明農藥。

在壽光當地人的描述中,這種農藥的交易充滿詭異,要買這種藥,必須經過熟人介紹,一通電話打完,每天淩晨三點時分,就會有一輛小車,拉著十來桶沒有任何標籤的農藥送來。農民只管拿著藥走人,別的什麼也不問。

據傳,被稱為黑藥的神秘農藥最初是青州一個小化工廠所產,對根線蟲病有奇效,因含劇毒被明令禁用,菜農只有到夜深人靜時才敢偷偷灌藥。

壽光孫集一位線民在網上爆料說,每個村中都有人像地下工作者,到晚上就有窩點似的不法小販去銷售黑藥,村裏近來癌症患者急增,他們種的茄子、黃瓜和苦瓜,自己都不敢吃,卻源源不斷地運往全國各地?”

黑藥為一種暗褐色液體,有刺鼻氣味,經呼吸道和皮膚吸收會損傷睾丸、肝臟和腎臟,並有致癌作用。所謂黑藥,即為二溴氯丙烷(簡稱DBCP),是一種以前美洲農業上使用的土壤薰蒸劑。在發現它對人類健康造成不良影響之後,美國於1977年開始禁用。大陸也於1992年起明令禁止。

本刊記者接觸的兩位元菜農說,他們都看見過別人購買和使用黑藥,將其灌入蔬菜根部後,兩分鐘內就能看到效果,但二人均否認自己用過此藥。

對使用這種黑藥,壽光當地處罰嚴厲,銷售和使用被發現的有可能被判刑。

20103月,中國農業科學院一篇題為《壽光蔬菜品質安全現狀及發展對策研究》的學術論文提出:蔬菜安全品質仍讓人擔憂,高毒農藥屢禁不止,硝酸鹽、重金屬含量超標普遍,黑心菜、有毒韭菜、青菜用敵敵畏保鮮之類的事件時有發生。出口貿易安全糾紛增多。

同一年的維護壽光蔬菜品質安全評優活動推介會上,壽光市農產品品質安全監督管理辦公室副主任董建文說,壽光蔬菜的標準化程度不高,部分蔬菜生產措施有待改進,政府會以鐵的心腸、鐵的手腕、鐵的措施依法查處違法經營農資產品的企業和個人。

在壽光農業局監控室,可以即時監控全市市場的農藥殘留檢測情況。一張農產品品質安全檢測系統的示意圖上,密密麻麻的攝像頭標誌,說明監控觸角伸向種植蔬菜的各鄉鎮。一些鄉鎮的牆頭,一度出現誰砸壽光的牌子,壽光就推誰的棚子的標語。

農業部幾次對壽光蔬菜的抽檢中,100%的合格率足證壽光政府對蔬菜安全的上心。但看似嚴密的監控網路並不能做到滴水不漏。

蔬菜從田頭到餐桌有一個長長的鏈條。壽光要求,對進入批發市場的每一車蔬菜,都要從車廂的四個角抽樣檢測,不達標的要整車銷毀。本刊記者在包括農產品物流園在內的批發市場調查時,看到檢測人員只是臨時決定對某一車的蔬菜進行檢測,而非全部。

一位菜農說,檢測員人數有限,對全部的車輛進行檢測耗費的時間和精力巨大,除了風頭緊時會全部檢測,平時只能依靠抽檢。

在這個鏈條的開端,種植環節的監控更不容易,農業局長楊維田向本刊記者坦承,只要不實現全部的園區化,讓每個大棚都處在政府的可監控範圍內,誰也不敢保證壽光不會出現農藥殘留超標。

農業局執法大隊定期進行農藥檢測,但並不是每一期每一季都能做到,農藥激素使用過量的現象多發在壽光與及鄰縣交界處,執法檢測的幾率很小。

前述《壽光蔬菜品質安全現狀及發展對策研究》論文反復強調,無論是公司+農戶+基地或其他形式,由於菜農的田間管理行為不容易被觀察和控制,對每一批次蔬菜進行品質檢測成本高,而實際操作的難度也較大,對蔬菜品質的控制只能依賴於流通環節。

壽光農業局所採取的措施是,不定期對全市蔬菜種植村莊進行抽籤,抽中的則組織百餘名檢測員,對這個村莊的所有蔬菜大棚進行麻雀式解剖。以查獲後處罰的嚴厲,來彌補抽檢的覆蓋率不足。

農民的自檢面臨成本困難。有蔬菜合作社抱怨,壽光政府讓每個合作社都購置一台小型的農藥殘留檢測設備,每台按1萬元的價格賣給他們,而市場上同類產品的價格只有4000元。

貼上壽光的牌子

蔬菜博覽會上,多家仲介機構兜售的生意經中,包括外地來的蔬菜可以貼上壽光的標籤,這樣會更好賣

在壽光農產品物流園,這個據稱沒有買不到的菜,沒有賣不掉的菜的市場內,來自全國各地的蔬菜分門別類地集中在不同區域,被人訂購後,再拉向5個理貨區,整齊地裝進包裝袋和包裝箱。

在這裏,人們已經很難分出蔬菜的產地是壽光還是外地外省的了,一輛開向外省的貨車上,蔬菜可能來自多個地方。

一些包裝箱上,赫然印著綠色和有機的標誌,實際上,這些只是無公害蔬菜,綠色和有機蔬菜有著自己獨有的銷售管道,通常不經過批發市場。

一位仲介公司經理說,在壽光有上百家蔬菜包裝標籤的印刷廠和作坊,他們一般不去較真誰的菜是不是經過了認證,只要掏錢,客戶提什麼樣的要求就印什麼,譬如不乾膠的綠色認證商標。

壽光本地的一些菜農則懷疑,幾次蔬菜安全事故中,壽光有可能替別人背了黑鍋。這些菜農說,儘管現在壽光政府不許在蔬菜包裝箱上印製山東壽光字樣,禁止外地蔬菜冒充壽光蔬菜,但實際根治很難。

壽光農產品物流園有限公司早前對外宣佈,準備在園區實行統一的壽光標準,一個方法是包裝箱。物流園包裝箱將成為壽光標準的標誌,產地、品質、品種都在包裝箱的條碼上體現出來,符合標準的才能用這個箱子,但之後不見下文。該公司稱暫不接受採訪。

相比於流通中的亂貼標籤,品質認證是更重要的問題。在壽光,有大大小小480多個蔬菜合作社,對於這些菜農的自發性組織,政府鼓勵他們去搞有機蔬菜認證,成功認證一個基地獎1萬元,單個品種獎2500元。獎勵可以抵消認證成本。文家街道一個合作社花了數萬元搞了13個認證,為最終沒有得到獎勵懊悔不已,稱自己上面沒關係

一位合作社負責人稱,現在的綠色和有機蔬菜花錢就可以買,百分之九十假貨。另一位仲介機構的經理則支招:你可以把長相不好看,有蟲眼的無公害蔬菜挑出來,當成有機蔬菜買,好多人都這麼幹。

去年11月,央視的《經濟資訊聯播》曾對這一現象做過披露,據報導,只要每斤加價0.5元,使用過農藥和化肥的蔬菜同樣會被一些認證機構認證為有機蔬菜。濟南市一家認證機構承認,有機蔬菜的認證也有不規範的時候。

有機蔬菜的認證,只能表明認證過程中執行標準的嚴格,很少有認證機構會事後監督,被認證單位銷售出去的是不是真的有機蔬菜。

33歲的壽光農民龐金忠,正聯合多家蔬菜合作社,雄心勃勃地搞他的農產品物流配送中心,堅持將從大棚收購的每車蔬菜都送檢。但他意識到,喚醒所有人都按照我的想法去做,真的很難。

菜農難以擺脫依賴農藥、化肥、激素,經濟利益驅使和檢測監控乏力是其一,真正的綠色蔬菜在市場上不能實現優質優價,也是癥結所在。

市場上,有機蔬菜的價格是普通蔬菜的3-5倍,但種植蔬菜要求很多,如3年內不得使用化學農藥、化肥等違禁物質,基地周圍要設置隔離帶,鋤草、殺蟲、捉蟲等過程必須全靠人工。

此前已有媒體報導,由於有機蔬菜的外形沒有無公害蔬菜好看,叫好不叫座的現象一直存在,銷售狀況堪憂,而菜農又對病蟲害、草荒等風險有所顧忌,不願放棄固有的種植習慣。

一位業內人士悲觀地說:嚴格意義講,受制於中國的土壤水平,應該很少有真正的有機蔬菜。老百姓只是對有機蔬菜有個模糊概念。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