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以不怕死(No death, No fear)(節錄) 一行禪師著/胡因夢譯 (1-13)

2011/11/28 13:18:33 網誌分類: 其他
28 Nov
你可以不怕死(No death, No fear)(節錄) 一行禪師著/胡因夢譯
《你可以不怕死》譯者序
 

來源:轉載

 

 

 

  《你可以不怕死》譯者序

   多年來我譯介的靈修體系,大多偏重於「理入」的形式。無論是克裡希那穆提(J.Krishnamurti)、肯·威爾伯(Ken Wilber)、佩瑪·丘卓(Pema Chdrn)還是艾茲拉·貝達(Ezra Bayda),都是擅長於邏輯推演、有能力對身心動力過程作精密描繪的精神導師。長期浸潤於他們的著作中,我已經習慣於複雜而綿密的分析思維,此回翻譯一行禪師如散文詩一般的佛教哲學,內心早就準備好面臨一場挑戰,然而過程中所經歷的能量消耗,卻出乎意外的大。

  翻譯本書的考量之一是邏輯與意境不易兼顧。多用一兩個連接詞,或許能使上下文的思路更清晰一些,卻往往喪失了原文的詩意;照顧到意境,又恐怕讀者感覺語焉不詳,真正是言簡意賅的文字最難轉譯。
  
  考量之二是,我想將本書譯成佛教徒與非佛教徒都能接受的讀物,因此某些傳統佛教名相——譬如「八不」或「五蘊」——必須採用較為現代化的意譯形式,以呈現出一行禪師接引非佛教徒的跨宗教精神。
  
  考量之三是,一行禪師的英文譯者完全有能力傳達出文字背後的慈悲氛圍,但身為中譯者的我,沒有機會親炙禪師,因此必須在思索過程中留意心的開放度,以平衡感性與理性的運作。
  
  考量之四是,一行禪師所謂的深觀,顯然是他長期與大自然相處的親身體證,或是一種多次元的內在領悟,但是化成語言傳達時,如果譯者本身的證量不到,深觀就會變成淺嘗。如何拉近禪師之體證與都市叢林中的譯者之距離,也是不小的挑戰!
  
  深觀、諦聽、觸摸大地、接納自己的血親與精神始祖、體悟眾生相依共榮的親密性,這些都是生生世世的福慧資糧累積到一定程度時,方能真實領會的滋味。讀者在閱讀本書時,務必放慢速度,最好以一行禪師所說的「每一步都像是踏在佛的淨土上」一般的從容心境,細細品嚐話語深處的奇跡。
  
  譯完這本書,我的內心開始生起了五十年來真正想「善待」自己的意願,那股不顧一切行法佈施的強迫性驅力,在一行禪師無奇而深邃的洞觀之下,終於消弭殆盡。

 

你可以不怕死(No death, No fear)(節錄) 一行禪師著/胡因夢譯
第一章「我們來自何處?我們將去往何方?」

 打從那一刻起,喪母的想法就不再生起了。我只需要看看自己的手掌,感覺一下拂面的輕風以及腳下的大地,便能憶起母親是永遠與我同在的,任何時刻我都能感覺到她。

  在我法國的隱居處,有一叢山茶花,屬於日本榅桲類植物。它開花的時節通常在春天,某一年的冬季氣候特別和暖,所以花開得早。深夜裡一股冷風來襲,還夾帶著霜凍。第二天行禪時,我發現那叢山茶上的幼蕾都死了。看著這幅景象,我心裡想著,「今年我們佈置佛壇的花可能不夠了。」

  幾星期之後,天氣轉暖了。我在花園裡漫步,看見那叢山茶又生出了新一代的花蕾。我問它們:「你們和那些在霜凍裡死亡的花是相同的,還是不同的?」花兒們答道:「我們既不相同,也不相左。條件如果足夠,我們就展露出來;條件不足,我們就藏起來。事情就是這麼簡單。」

  這便是佛陀的教法之一。當條件充足時,事物自然顯現出來。條件如果不夠,事物就會隱退。它們靜待著適合它們顯現的時刻。

  在生我之前,母親曾懷過另一個孩子,後來流產,所以那個人未曾降生。年少時我經常有一個疑問:那個想示現(Manifestation)〔1〕於人間的,是哥哥還是我?母親失去了一個兒子,這意味著他示現出來的條件不夠充分,於是他決定隱退,靜待更好的因緣。「我還是退回去吧,最親愛的母親,不久我就會回來的。」我們必須尊重他或她的意願。能夠以這樣的見地來看待世界,你就不會那麼痛苦了。母親失去的真的是我哥哥嗎?或許當初想出生的是我,不過後來我說「時候未到」,於是我又縮回去了。

  譯注〔1〕示現:顯示、顯現之意。經典中論及「示現」,大都指諸佛、菩薩為教化眾生,而變現種種身形。如佛陀之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觀音菩薩之三十三身等。但由《俱捨論》卷二(大二九·七上)「十八界中,色界有見,以可示現此彼差別」可知,萬事萬物都可以「示現」。

 

你可以不怕死(No death, No fear)(節錄) 一行禪師著/胡因夢譯
害怕死亡時一切將化為烏
   
  
  我們最怕死亡來臨時一切將化為烏有。許多人都相信我們的整個生命只有一世:誕生的那一刻是開始,死亡的那一刻便是結尾。我們認為自己是無中生有的,而死亡來臨時我們也將化為烏有。因此我們對滅絕充滿了畏怖。
  
  佛陀對我們的存在卻有著截然不同的體認。他認為生與死都只是一種概念,它們並不是真實的。就因為我們當真了,所以才製造出強而有力的幻覺,進而導致了我們的苦難。佛陀的真理是不生,不滅;無來,無去;無同,無異;無永恆不滅的自我,亦無自我的滅絕。滅絕只是我們的一種概念罷了。一旦體認到自己是無法被摧毀的,我們就從恐懼之中解脫了。那是一份巨大的解放感。我們終於能煥然一新地享受和欣賞人生了。
你可以不怕死(No death, No fear)(節錄) 一行禪師著/胡因夢譯
突然領悟到,喪母只是一種概念罷了
   
    
  失去任何一個心愛的人,也是同樣的情況。如果維持生命的條件不合,他們就會隱退。母親過世的時候,我非常痛苦。一個七八歲的孩子是很難想像有一天會失去母親的。成年之後我們都會面臨喪母這件事,但是如果你懂得修行,別離的日子來臨時,你就不會那麼痛苦了。你很快會體認到,母親是永遠活在你體內的。
  
  母親過世的那一天,我在日記裡寫道:「一件非常不幸的事已經來到我的生命裡。」母親過世之後,我痛苦了一年多,但是某一天的深夜我夢見了她。當時我睡在越南高地上的一間小茅屋裡,那是我隱居的地方。夢裡我看見自己和母親坐在一塊兒,我們談得很開心。她看起來既年輕,又漂亮,長髮是垂下來的。坐在她身邊和她說話是多麼快活的一件事,就像她從未亡故一般。醒來時約莫凌晨兩點,我強烈地感覺到我從未失去過母親。母親仍然與我同在,這份感覺十分清晰。我突然領悟到,喪母只是我的一種概念罷了。那一刻我才明白,母親是永遠活在我體內的。
  
  我推開門走到屋外,整片山坡都沐浴在月光裡。這片山坡種滿了茶樹,我的小茅屋就在寺廟後方的半山腰。在一排排的茶樹間漫步,我發現母親仍然與我同在。她便是撫慰著我的那一抹月光,如同以往那般溫柔和藹……真是奇妙啊!每當我的腳接觸大地時,我便深刻地感知母親仍然與我同在。我發現這副身體不是我一個人的,它也是我母親、我父親、我的祖父母、我的曾祖父母以及列祖列宗的延續。我看見屬於「我」的這雙腳,其實是「我們」的腳。我和母親在這片濕地上共同留下了足印。
  
  打從那一刻起,喪母的想法就不再生起了。我只需要看看自己的手掌,感覺一下拂面的輕風以及腳下的大地,便能憶起母親是永遠與我同在的,任何時刻我都能感覺到她。
  
  一旦失去心愛的人,你一定會痛苦,但如果懂得深觀,你就會體認到,她或他的本性是不生不滅的。現象會生起,現象也會熄滅,為的是讓另一個現象能夠生起。你必須十分敏銳、十分警覺,才會發現一個人的新貌。只要精進地修持,你就能辦得到。
  
  因此,和某位懂得如此修持的人手攜著手一同行禪。留意每一片葉子、每一朵小花、每一隻鳥兒和露珠。若是能靜止下來,深觀萬物,你會發現心愛的人不斷地以各種形式變現出新貌,那時你就會再度感受到活著的喜悅了
你可以不怕死(No death, No fear)(節錄) 一行禪師著/胡因夢譯
沒有任何事物被創生,沒有任何事物被毀滅
  

  一位名叫拉瓦錫(Lavoisier)〔2〕的法國科學家曾經聲明:「沒有任何事物被創造出來,沒有任何事物被毀滅。」(Rien ne se cree,rien ne se perd.)雖然他並不是佛教修行人而是一位科學家,他發現的真理與佛陀發現的真理卻是相通的。

  我們真正的本性是不生不滅的,只有洞察到我們真正的本性,才能轉化對不存在和滅絕的恐懼。
  
  佛陀說,當條件充足時,事物就會示現出來,於是我們就說它是存在的。依照佛陀的看法,判定某個東西存在不存在,其實是一種錯誤的想法。事實上,沒有任何一個東西是完全存在或完全不存在的。
  
  觀察一下電視機和收音機,我們很容易就明白這個道理了。我們也許正在一個沒有電視機或收音機的房間裡,待在這個房間裡,我們很可能會認為電視節目或廣播節目都不存在。但是我們要知道,房間裡其實充滿著各種訊號,那些節目的訊號充滿了整個大氣。我們只要再多一個條件,譬如一台收音機或電視機,那麼各式各樣的影像、色彩及聲響就會出現。如果沒有一台可以收訊和顯像的電視機或收音機,便說這些訊號不存在,這樣的想法是錯誤的。它們看起來好像不存在,是因為讓電視節目顯現出來的條件不足,所以我們待在那個房間裡的那段時間,才會說它們是不存在的。若是未覺知到某個事物,就說它不存在,這樣的想法是不正確的。只有一件事會真的令我們產生困惑迷茫,那就是對存在與不存在下論斷。對存在與不存在下論斷,會使我們深信某個東西是存在的,或者某個東西不存在。對存在與不存在的論斷,完全無法適用於實相。

  譯註:〔2〕拉瓦錫(Antoine Laurent Lavoisier,1743—1794):建立了以「氧」為中心的燃燒理論。與他人合作制定出化學物質命名原則,創立了化學物質分類的新體系。他根據化學實驗的經驗,用嚴密的科學方法證明了「質量守恆定律」。著作有《化學要論》、《化學物質的命名法》。
你可以不怕死(No death, No fear)(節錄) 一行禪師著/胡因夢譯
上與下也只是一種概念罷了
   
 
  
  上與下也只是一種概念罷了,認定它們是存在的,同樣也是一種錯誤的想法。我們認定的下方,對另一處的人而言可能是上方。我們在這裡坐禪,於是我們說頭頂的上面是上方,相反的方向是下方。在世界另一端練習坐禪的人,可能不會同意我們所認定的上即是上,因為對他們而言那是下,而且我們並沒有坐在他們的頭頂。
  
  上與下的概念一向指的是在某個東西的上面,或是在某個東西的下面,然而這種上與下的概念並不適用於整個宇宙。這些都只是幫助我們適應環境的概念罷了。這些概念是我們的參考點,但並不真實。實相是不受制於任何概念或觀念的。
你可以不怕死(No death, No fear)(節錄) 一行禪師著/胡因夢譯
從概念之中解脫出來
   
  
  佛陀說過一個和概念有關的寓言故事。一位年輕的商人從遠方返家,發現自己的房子不但被土匪洗劫一空,而且被燒燬了。在房子的斷垣殘壁之外,有一小具屍體,他以為那就是他小兒子的殘骸。他不知道自己的兒子仍然活著,他不知道燒了房子之後,那些土匪把他的兒子擄走了。在慌亂無比的情況之下,這位商人深信自己看見的那一小具屍體就是他兒子。他捶胸痛哭,不斷地拔著自己的頭髮。不久他就開始進行火化的儀式。
  
  這位商人是如此深愛他的小兒子,他的兒子便是他活在世上的理由。他實在太想念這個男孩了,甚至一刻都不能離開孩子的骨灰。他用絲絨做了一個布袋,將骨灰放在裡面,日夜都抱著這個布袋,無論是工作還是休息,他絕不跟這袋骨灰分離一分一秒。某一天夜裡,他的孩子從土匪那兒逃了出來。他來到了父親新造好的房子面前。凌晨兩點,他興奮無比地敲著門。他的父親仍然抱著那一袋骨灰,一邊流淚,一邊應門道:「是誰啊?」「是我啊!你的兒子!」男孩在門外喊著。「你這個頑皮的小鬼,你才不是我的兒子呢,我的孩子三個月前已經死了。他的骨灰現在就在我懷裡。」男孩拍打著房門,不停地哭喊著。他一遍又一遍地哀求父親讓他進門,父親卻不斷地拒絕他。這位男士堅信他的兒子已經死了,而門外這個小孩只是一個前來折磨他的無情之人。男孩只好黯然地離去,父親則從此失去了兒子。
  
  佛陀說過,你若是受制於某種概念,並且信以為「真」的話,你就喪失了一個認識真理的機會。縱使真理化成人來敲你的門,你都會拒絕打開心扉。因此,如果你正受制於某個攸關真理的概念,如可以使自己快樂的一些條件,那麼你就要留意了。正念(Mindfulness)〔3〕修持的第一步,就是要從概念之中解脫出來:
  
  留意由狂熱主義和偏狹觀點所製造的苦難。我們要下定決心不去崇拜偶像或執著於教條、理論、意識形態,即便是佛法也一樣。佛法是幫助我們來深觀以及發展智慧和慈悲的指導工具,而不是用來戰鬥、殺戮或犧牲性命的教條。
  
  佛法是一種能促使我們解脫武斷傾向的修持。我們的世界因武斷的態度而受盡了痛苦。第一種的正念修持可以幫助我們做個自由人,而最高的自由便是從自己的概念和觀念之中解脫出來。如果受制於自己的概念和觀念,我們不但會受苦,別人也會因此而痛苦。

  譯註:〔3〕正念:佛教用語。(一)修行方法,八正道的第七支。謂將心念專注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二)憶念空性。在此指第二種意思。
你可以不怕死(No death, No fear)(節錄) 一行禪師著/胡因夢譯
我們不從任何一處來,也不會去往任何一方

 
  
  對許多人而言,我們最大的痛苦都源自於來與去的觀念。我們以為自己心愛的人是從某個地方來的,而
  
  現在已經離開,到另一個地方去了。然而我們真正的本質是無來無去的,我們不是從任何一處來的,也不會去往任何一方。當條件具足時,我們就示現出來;條件如果不夠,我們就不再示現,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不存在了。如同一台沒有聲波的收音機,我們只是不再顯相罷了。
  
  不僅來與去的觀念無法闡明實相,存在與不存在的概念也一樣無法說明實相。我們在《心經》〔4〕裡聽聞到下面這些話語:「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這裡所提到的「空」,具有很重要的意義。它最首要的意義,就是獨立自我的「空」:沒有任何東西具有一個獨立的自我,沒有任何事物能獨立存在。仔細檢視一下我們會發現,所有的現象,包括我們自己在內,都是由因緣條件組合而成的。我們是由不同的部位組合成的。我們是由我們的父母、祖父母、身體、感受、認知、思維作意、大地、太陽以及無數非我的元素所構成的。這所有的元素都必須仰賴因緣條件。我們看見一切已存的、現存的、將要存在的事物,都是相互依存、共榮共生的。凡是能示現出來被我們看見的東西,都是另一個東西的局部,或是能夠讓它示現的其他條件的局部。諸法本是不生不滅的,但是它們永遠在流轉變遷著。
  
  我們也許有足夠的智力去理解這則真理,然而頭腦的理解是不夠的,真正對它有了體悟,才能從恐懼之中解放出來。那才是徹底的解脫,也就是活在與眾生相依相生的境界裡。我們必須如此這般地深觀,並且在日常之中滋養我們對不生不滅的清明見地,這樣我們就會發現自己那無懼的天賦才能了。
  
  只是在嘴上說說「依他起性」〔5〕的理論,是沒多大幫助的。我們應該問的是:「紙啊!你是從哪兒來的?你是誰?你來這兒要做什麼?你要到什麼地方去?」我們也可以問一問火焰:「火焰啊!你從哪裡來,要到何處去?」仔細傾聽它的答案你就會發現,火焰、紙張都在藉著它們的形貌回答你的問題。我們只需要深觀,就能聽見它們的答案。火焰的回答很可能是:「我不是從任何一個地方來的。」
  
  這也可能是那朵山茶花的答案。它們既不相同,也不相左。它們不從任何一處來,也不往任何一方去。若是失去了一個孩子,我們不該如此悲傷,因為那是沒有足夠的因緣條件讓他降生。他會回來的。

  譯註:

  〔4〕《心經》:佛教典籍《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簡稱。僅數百字,一般將之視為《般若經》綱要,是漢、藏佛教最流行的經典之一。

  〔5〕依他起性:唯識宗把宇宙萬法分為三種性質,即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萬法皆無自性,不能單獨生起,須靠眾緣俱備,然後乃生,名依他起性。

 

 

你可以不怕死(No death, No fear)(節錄) 一行禪師著/胡因夢譯
哀傷,源自於無明


  
  偉大的觀世音〔6〕是佛陀的弟子。某一天,他攝心內證甚深時,突然發現事物並沒有一個獨立的自性。體悟了這一點,他就克服了所有的無明,這意味著他已經超越了一切苦厄。
  
  深觀之下,我們也能看見事物是不生,不滅;無來,無去;無存在,無不存在;無同,無異的。
  
  如果不去學習這樣的修持方法,真是太浪費生命了。有許多的修持方法都能減輕我們的哀傷和痛苦,不過解脫智慧的精髓就在洞悉不生不滅的實相。一旦有了這份洞識,我們就不再有任何恐懼了,那時我們才能享受由祖先留傳下來的寶貴遺產。在日常生活裡,我們要隨時進行這奇妙的深觀。

  譯註:

  〔6〕觀世音:佛教菩薩名。為阿彌陀佛的左脅侍,西方三聖之一。是慈悲的象徵,當眾生有苦難時,只要稱念他的名號,即可解脫苦厄。他會就眾生的因緣,化作種種不同的身份度化之,因此又有各種別稱,如水月觀音、魚籃觀音、馬郎婦觀音等,合計中日關於觀世音的別稱,共有三十三種,又名三十三身。觀世音菩薩的形象,南北朝多依經典作男子,唐以後常作女相,是佛教中最受崇拜的菩薩。觀世音或譯作「觀自在」,古譯作光世音,略稱為「觀音」。

 

你可以不怕死(No death, No fear)(節錄) 一行禪師著/胡因夢譯
我們的身體是未來世世代代人類的源頭
  
  以一個禪者的雙眼去看待你的友人,你將會在他或她的身上看見他們的歷代祖先。你會敬重他們的身體,也會敬重自己的身體,因為你看見他們的身體和你自己的身體都是我們祖先的聖家。
  
  同時你也發現,我們的身體正是未來世世代代人類的源頭。我們不會再損傷自己的身體,因為那不是一種善待子孫的方式。我們不會再服用迷幻藥,也不再吃喝有損健康或有害的東西。這份對身體的洞識,將會幫助我們活得健康,活得清明,懂得為自己負責。內與外的觀念也是同樣的情況。我們時常說佛在我們心中,父母在我們心中,或者父母在我們心外,佛在我們心外——這些內與外的觀念都不恰當。我們一直是受制於觀念的,尤其是來與去、存在與不存在。只有去除這所有的觀念,涅槃的實相才會顯露出來。當是與非的觀念完全熄滅時,實相就會自然呈顯出來。
你可以不怕死(No death, No fear)(節錄) 一行禪師著/胡因夢譯
直接體驗,才是唯一的道路
   


  我們可以拿橘子或榴蓮來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如果一個人從未吃過橘子或榴蓮,那麼不論你怎麼比喻或形容,都無法使他瞭解這些水果的真相。你只能做一件事:讓他直接體驗一下。你不能說:「嗯,榴蓮的味道有點像菠蘿蜜,也有點像木瓜。」因為吃榴蓮的經驗是無法用任何語言描述的。榴蓮超越了所有的概念和觀念。橘子也是一樣。如果你從未吃過橘子,那麼別人無論多麼愛你,或多麼想幫助你瞭解橘子的味道,他們還是說不清楚。橘子的真相超越了所有的概念。涅槃也是一樣,它是超越所有概念的一種實相。就因為我們對涅槃有了既定的概念,所以我們感到痛苦。直接體驗才是唯一的道路。
你可以不怕死(No death, No fear)(節錄) 一行禪師著/胡因夢譯
第二章「真正的恐懼」



  深觀之下,你看不見雲的生日和死期。真相只不過是雲化成了雨或雪。死亡這件事並不存在,因為事物永遠在延續著。雲承繼了大海、河川以及太陽的高溫,而雨又承繼了雲。

  我們怕死亡,我們怕別離,我們怕自己不存在。在西方世界裡,人們非常害怕自己不存在。他們如果聽見「空無」這個字眼,也非常害怕,雖然空無只不過意味著概念消失罷了。空無並不是存在的反面,它不是不存在或滅絕。「存在」這個概念必須捨棄,「不存在」這個概念也得捨棄。空無只是用來幫助我們的一種工具罷了。

  實相跟存在與不存在沒有任何關係。莎士比亞說:「存在,或者不存在——這便是問題所在。」(To be,or not to be—that is the question.)〔1〕而佛陀的回答卻是:「存在或不存在,根本不是問題所在。」存在與不存在只不過是兩個相左的概念,它們既不是實相,也無法用來描述實相。

  覺醒之後的洞識不但去除了「永恆」之見,同時也去除了「無常」之見。「空無」也是同樣一回事。「空無」只是一種工具,如果受制於空無之見,你就迷失了。佛陀在《寶積經》〔2〕裡說過:「你若受制於存在或不存在的見解,那麼空無的觀念或許能幫你解脫。倘若執著的是空無之見,你就沒希望了。」有關空無的教法,只是幫助你體悟空性的一種工具,若是把工具當成了洞識,你就被概念緊緊束縛住了。

  如果對「涅槃」也抱持某種見解,那麼此種見解也要去除。「涅槃」就是把所有的觀念都空掉,包括涅槃本身。若是執著於涅槃之見,你就尚未體悟涅槃。佛陀這份深刻的洞識和發現,使他超越了恐懼,超越了焦慮,以及生死輪迴之苦。

  譯註

  〔1〕這是莎士比亞的劇本《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王子的著名獨白。

  〔2〕《寶積經》:《大寶積經》的簡稱。寶積,即法寶之集積,因為是大乘深妙之法,所以視之為「寶」;有無量法門涵攝在此經卷中,故謂之「積」。唐《菩提流志》新譯三十六會三十九卷,取舊來諸師所譯二十三會八十一卷合之,以四十九會一百二十卷為全本。

 

 

你可以不怕死(No death, No fear)(節錄) 一行禪師著/胡因夢譯
燒掉所有的概念


  
  你如果有一根火柴,便擁有了生火的條件。你的火柴燃燒的時間若是夠長,那麼連火柴本身也會被燒掉。火柴能生火,而火也會燒掉火柴;涅槃的教法也是同樣一回事。它能幫助我們體悟無常,然而這份對無常的洞識,也會燒掉我們對無常所抱持的概念。
  
  我們必須超越「恆常」之見,同時也得超越「無常」之見,然後才能跟涅槃相應。無我也是同樣一回事。無我便是那根火柴,它能幫助我們生起無我的洞識之火;憑著對無我的了悟,便能燒掉無我這根火柴。
  
  修行不是去累積一堆有關無我、無常、涅槃等等的概念,那是錄音機的工作。談論或散播佛教概念,並不是真的在研究或修持佛法。我們可以進大學攻讀佛法,不過只能學到一些理論和概念。我們需要超越概念,產生真正的洞識,才能燒光所有的概念而達成證悟。

 

                  {#06060717341251.jpg}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