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江映月 -- 星雲說偈1 星雲法師著(2)

2011/11/18 14:04:37 網誌分類: 閱讀
18 Nov
千江映月 -- 星雲說偈1 星雲法師著
光明寂照遍河沙...
[來源:網絡轉載  作者:星雲法師著 
   .光明寂照遍河沙,凡聖含靈共我家;一念不生全體現,六根才動雲遮天。
  
  --唐.張拙
  
  參禪的人,法界在他心中,天堂地獄也在他心中。
  
  「光明寂照遍河沙,凡聖含靈共我家」,佛性之光,本來遍滿虛空法界,如同佛光普照,不管是凡夫、聖人,甚至一切含靈動物,都與我一體,我們都是一家。
  
  佛教將有情生命分成十類,一般通稱「十法界」:佛、菩薩、聲聞、緣覺、天、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每一個人一天中,心念在十法界來來回回不知多少次。
  
  有時心念一起,要為人服務,待人慈悲,內心無煩惱,這時本性之光朗照晴空,就等於是佛、菩薩的世界。為了一件事不滿意而起瞋恨心,奢求發財而起貪念,口腹多欲而貪食,這種貪、瞋、痴的地獄、餓鬼、畜生心相一表現出來,種種不如法的行為當然也造作了。我們一顆心就具有佛、菩薩、地獄、餓鬼……等十法界的心態。
  
  「一念不生全體現」,一個人能做到一念不生,不生即無生,就是一切生。如同虛空無相,則無所不像。
  
  「六根才動雲遮天」,六根即指眼、耳、鼻、舌、身、意,像盜賊般住在我們身體裡,每天都痴惑於愛欲,迷沒於瞋怒,如不當看的貪看,不當聽的貪聽,不當說的妄說,不當想的妄想,不當做的妄做……。人的本性,就是被六根的烏雲遮蔽了,要先將人體村莊的這六個盜賊降伏,不讓身心語意妄動,是每個修行者最要緊的一件事!
千江映月 -- 星雲說偈1 星雲法師著
特入空門問苦空...
[日期:2010-07-31]來源:網絡轉載  作者:星雲法師著[字體: ]
   .特入空門問苦空,敢將禪事問禪翁,為當夢是浮生事?為復浮生是夢中?
  
  --唐.白居易
  
  這首白居易的詩喝,是他學佛後,有一次「特入空門問苦空」。空門,指的是佛教。這個空,不是把一切都看成空空如也;空,是虛空,虛空裡面有萬物,包容一切,佛門對苦與空的體會最深,你來佛門問苦空,問對了!世間萬種苦,有身體的苦、精神的苦,我和人相處不好他苦,物質不調和也苦,求不到想要的東西也苦,身體老病死時也苦,內心被貪瞋痴驅使也苦……,真是眾苦氾濫,苦海無邊。白居易希望對苦、空的人生能多了解一些,特地來佛門請示。
  
  「空」是一種正見,一種緣起,一種般若,一種真理。空有空的背景、內容,空是建設性的。因為空即是色,有空才有有,有空才有萬物,萬物亦是空。
  
  「敢將禪事問禪翁」,來到佛門,請教禪師們一些生活上的禪心、禪意、禪修的事情。
  
  「為當夢是浮生事,為復浮生是夢中」,人生如夢,卻不知浮生是夢中!假如你懂得人生如夢的話,夢中何必爭人我?就不會太計較人我是非了。
  
  煩惱少的人自然很少作夢,如能將人生如夢看得很究竟,在作夢時,五趣六道、人我是非都像真的,一旦清醒、覺悟時,真是空空無大千,你我沒有對待,時空也沒有間隔,其是「大夢誰先覺,平生我自知」。
千江映月 -- 星雲說偈1 星雲法師著
憶著當年未悟時...
[日期:2010-07-31]來源:網絡轉載  作者:星雲法師著[字體: ]
   .憶著當年未悟時,一聲號角一聲悲;如今枕上無閒夢,大小梅花一樣香。
  
  --唐.孚上座
  
  這是孚上座的喝語,他說「憶著當年未悟時」,真是「一聲號角一聲悲」。時間分秒的過去,人生迷昧苦短,生死又那麼無常,一念想起,不禁悲從中來。禪門有兩句話,「未曾悟道如喪考毗,已經悟道如喪考毗」,大事未明還未開悟時,渾沌迷茫過日子,好像死了父母一樣;已經悟道後,四大皆空,人生不沾不滯,也宛如死了父母一樣。這是慨嘆自己在五道六趣多生多劫流浪,沉淪生死至今,才認識自己,自然感觸良深。學禪者如果不參透生命的本源,不思見死亡的真相,那真是一聲號角一聲悲。
  
  日本貞觀禪師留學中國二十年後,回日傳法,一位研究天台宗三十年的道文法師向他求教:「我自幼研習天台《法華》思想,有一問題始終不解。」「《法華》思想博大精深,只有一問不解,可見你有很高修持,但不知唯一問題為何?」「《法華經》云:「有情無情,同圓種智。」花草樹木真能成佛嗎?」「三十年來你掛念花草樹木能否成佛,與你何益?你該關心自己如何成佛?」道文吃驚:「我從未想過這個問題,請問我如何能成佛?」「你說只有一個問題,第二個問題要靠你自己解決了!」末悟時,處處問人,殊不知自問方能自悟。
  
  「如今枕上無閒夢,大小梅花一樣香」,現今已開悟了,甚至睡覺時都能與道相應,與真理契合,再也沒有閒愁惡夢了!禪門的悟道,是活水長流,每天都有很多的小悟,集很多小悟為中悟,忽然有個恍然大悟,然後對於「生從何來,死將何去」都了然於心,再也無懼生死了!
  
  不管是大悟或小悟,在禪門的二六時中生活,是大小梅花一樣香。把凡心去除,隨著自己的真如自性隨緣自在,人間還有什麼值得追尋呢?
千江映月 -- 星雲說偈1 星雲法師著
來時無跡去無蹤...
[日期:2010-07-31]來源:網絡轉載  作者:星雲法師著[字體: ]
   .來時無跡去無蹤,去與來時事一同;何須更問浮生事,只此浮生是夢中。
  
  --唐.鳥窠
  
  這是唐朝鳥巢禪師的一首偈語。
  
  「來時無跡去無蹤」,人,生時縱哪裡來?無蹤無跡。死後往哪裡去?也無蹤跡。生來死去都是一樣的無蹤跡。
  
  「去與來時事一同」,過去有位禪師沿門托缽,正巧施主家生了兒子,禪師聽了,站在門口悲傷地流淚,主人很不悅:「我們家添了寶寶,大家都一團歡喜,禪師為什麼傷心流淚呢?太不吉利了!」禪師說:「我是在哭你家又多了一個死人。」
  
  一般人的觀念,都以為生乃可喜,死亦可悲,而在悟道的人看來,生就是死,有生必有死,何必到死的時候才悲哀呢?幻夢人生,終歸黃土大地,生與死都是一樣的。
  
  有人在曠野中,被獅子追趕,無處可逃,剛好看到一口枯井,就攀著井中樹藤想躲到井裡求生,爬到半途,看到井底有四條毒蛇咻咻吐舌,頭上又有黑、白兩隻老鼠囓咬他攀附的樹藤,萬一樹藤被咬斷了,不跌死,也會被井底的四條毒蛇咬死,正在萬分驚慌恐懼時,飛來五隻小蜜蜂滴下五滴蜜,蜜剛好滴入他的口中,滿嘴香咧咧的甜蜜滋味,使他忘記了生死邊緣的可怕。
  
  這寓言顯示了人生。人生,被無常的獅子逼到枯井裡,井下是生老病死、地水火風四蛇正在盤踞吞噬,而生命的藤枝又被象徵晝夜的黑白二鼠囓食著,多麼危險啊!五隻蜜蜂比喻五欲財、色、名、食、睡,一點點甜頭,就使我們忘記了危險,如此愚昧的人生很不值得。
  
  「何須更問浮生事,只此浮生是夢中」,人生的百態千情都是幻夢,生死也如夢,苦海沉淪無了時,不要醉生夢死,快快求得解脫,才是最最要緊事。
千江映月 -- 星雲說偈1 星雲法師著
生天本自生天業...
[日期:2010-07-31]來源:網絡轉載  作者:星雲法師著[字體: ]
   .生天本自生天業,未必求仙便得仙;鶴背傾危龍背滑,君王自古無百年。
  
  --唐.知玄
  
  人要守本分,不要妄求,共問耕耘不問收穫,功道自然成熟。「三十三天天外天,九宵雲外有神仙,神仙本是凡人做,只怕凡人心不堅」,正好為這首詩偈做詮釋。
  
  「生天本自生大業,未必求仙便得仙」,生天,要有生天的福、生天的業。一個人福德因緣具足,不要說求富求貴、求聖求賢,就連成佛作祖都是很自然的事。世間沒有天生的彌勒,沒有自然的釋迦,也沒有不勞而獲的事功。現代青年往往不肯勞苦奮鬥,不肯流汗播種,只一味妄求,希冀僥倖得富貴,是不可能的。比方說:一塊石頭,放入水裡自然會沉下去,你祈求神明將石頭浮起來,當然是不可能的。
  
  「鶴背傾危龍背滑」,不自量力的人,就算騎在白鶴背上飛天,也是很危險的。乘龍飛天,一滑也成千古恨。人貴自知,不要妄求。
  
  「君王自古無百年」,中國歷史綿延五千年,歷經多少朝代,多少君王,何曾有人是百年皇帝?世事無常,種種忙碌,種種辛苦,到最後什麼都是空的,都不是我們的,唯有及時行善,做些功德,才是子孫長久計。
千江映月 -- 星雲說偈1 星雲法師著
空門寂寂汝思家...
[日期:2010-07-31]來源:網絡轉載  作者:星雲法師著[字體: ]
  .空門寂寂汝思家,禮別雲房下九華;愛向竹欄騎竹馬,懶於金地聚金沙。
  
  添瓶澗底休撈月,烹茗甌中罷弄花;好去不須頻下淚,老僧相伴有煙霞。
  
  --唐.金喬覺
  
  這一首詩偈的作者金喬覺,就是地藏菩薩的化身。本是韓國的王子。他在九華山修行的時候,一位當侍者的小沙彌在山上住久了,嫌山居寂寞,想回到人多熱鬧有親情的家鄉,可是又捨不得師父,所以當地藏菩薩送他下山時,就作了這首詩偈開示他。
  
  「空門寂寂汝思家」,在佛門裡過的都是很簡單的生活,沒有人情,沒有溫暖,沒有厚待,難怪小沙彌想要回家。
  
  「禮別雲房下九華」,和雲端山中的寺院告別,要下九華山。「愛向竹欄騎竹馬,懶於金地聚金沙」,你很喜歡回家玩用竹根當馬騎的兒童遊戲,不喜歡在佛地聚金沙,慢慢地修行成長,也怪不得你。
  
  「添瓶澗底休撈月」,但你要知道,回到人間後,五欲塵勞,像用瓶子到澗底盛水,不要以為瓶子裡映現的月亮很可愛,那是假的,不實在的。「烹茗甌中罷弄花」,也不要以為那花瓶裡插的花非常美,那也是一時的,眨眼凋謝零落,並不實在。
  
  「好去不須頻下淚」,今天就好好下山去吧,不要流淚,不要捨不得離開,更不要記掛!「老僧相伴有煙霞」,你要知道,跟我在一起的有天上的雲彩,山中的煙霞,這都是我的伴侶,我一點都不會寂莫!人生四大皆空,我們在佛法裡卻頂天立地。
千江映月 -- 星雲說偈1 星雲法師著
四大由來造化功...
[日期:2010-07-31]來源:網絡轉載  作者:星雲法師著[字體: ]
   .四大由來造化功,有聲全貴裡頭空;莫嫌不與凡夫說,只為宮商調不同。
  
  --唐.趙州從諗
  
  「四大由來造化功,有聲全貴裡頭空」,是說宇宙萬物所有一切,皆由四大所造,由四大因緣和合而成。四大就是四種元素,合起來成為世間,成為人,任何事事物物都離不開這四大──地、水、火、風。地是堅硬性的,水是潮濕性的,人是溫暖性的,風是流動性的。
  
  像花草樹木的生長,需要土壤,是地大;要有水分滋潤,是水大;要有陽光,是火大;要有空氣,是風大。有了土地、水分、陽光、空氣,花草樹木才能成長。人也一樣,人的身體骨頭、毛髮,是堅硬的地大;人的大小便、汗、痰是潮濕性的水大;人的體溫、肝火,是火大;風大,是指人的呼吸,要是一口氣不來,人也不能活下去。四大因緣聚就成,四大因緣散則滅。又如我們蓋屋的建材中,木材是地大;水泥是水大;採光、通風是火大、風大。一間房子的完成也要有地、水、火、風,世間所有的一切都是四大會聚而成。
  
  「莫嫌不與凡夫說」,這許多道理,未同凡夫解說,是因一般人很難了解緣起性空。「只為宮商調不同」,中國古代音樂有宮、商、角、徵、羽五個音調。如釋迦牟尼佛在金剛座上,菩提樹下證道後,第一個念頭就是要涅槃。為什麼要涅槃?因為佛陀證悟的道與世間不同,他看的苦相,世人看成樂境;他證悟的法身、菩提,是世人的死滅、空無。所以有些看法,不容易使大家信服,是因為佛、菩薩與凡夫的認識不同,思想、觀念也不一樣,往往不易傳達。要好溝通、好說話,觀念一致是大前提!
千江映月 -- 星雲說偈1 星雲法師著
三生石上舊精魂...
[日期:2010-07-31]來源:網絡轉載  作者:星雲法師著[字體: ]
   .三生石上舊精魂,賞月吟風莫要論;慚愧情人遠相訪,此身雖異性常存。
  
  --唐.圓澤
  
  圓澤禪師與儒生李源是好朋友,兩人相約出外旅行,圓澤希望走山路,李源執著要走水路。圓澤嘆息:「果真因果輪迴不可勉強。」只好取道水路。在水邊遇見一個大腹便便的婦女在洗衣服,圓澤一看,命中注定逃不了。原來這婦人已懷孕多年,就等圓澤來投胎。圓澤就對李源說:「業報如此,我要投胎去了,不能再陪你旅行,希望十三年後,杭州天竺寺外,我們有緣再相見。」
  
  洗衣婦回家後,就生下了一個小孩。一晃十三年過去,李源如約到了天竺寺外,看到一個牧童騎在牛背上吟唱:
  
  「身前身後事茫茫,欲話因緣恐斷腸;
  
  吳越山川尋已遍,欲回煙棹上瞿塘。」
  
  李源一聽,知道牧童就是過去的故人。
  
  這首詩偈說明佛性不變,人在五趣六道裡流轉,是真真實實的。
  
  「三生石上舊精魂,賞月吟風莫要論」,我們在三生石上走過,都是有情人、有緣人,是賞月吟風的好朋友。
  
  「慚愧情人遠相訪,此身雖異性常存」,不要以為老病死了,一切都化為烏有,人是死不了的。死就是再生,生就是赴死,生生死死是二合一的,我們如果對生命有信心,不管五趣流轉、六道輪迴,只要播種功德,總會有美好的來生。
千江映月 -- 星雲說偈1 星雲法師著
不求名利不求榮...
[日期:2010-07-31]來源:網絡轉載  作者:星雲法師著[字體: ]
   .不求名利不求榮,只麼隨緣度此生;一個幻軀能幾時,為他閒事長無明。
  
  --唐.洞山良价
  
  在動亂世間裡,若把人我是非看得太認真、太計較,日子不免紛紛擾擾,所以要能放下一些,隨緣一些,像皮箱一樣,用時提起,不用就放下。否則一直提著不放,不嫌累贅嗎?需要時又提不起,不是很不方便嗎?
  
  這首偈語要我們「不求名利不求榮」,不求個人的安逸、榮耀、成就,應該為國家社會求大、求好、求榮耀。如何做到只為大眾,不為私己呢?像佛光人的信條「光榮歸於佛陀,成就歸於大眾,利益歸於常住,功德歸於信徒」,就是一種無私無我的德行。
  
  「只麼隨緣度此生」,我們不要只顧一己得失,要多為國家社會著想,為大眾造福,不辭辛苦努力奉獻服務,廣結善緣。想想「一個幻軀能幾時,為他閒事長無明」,人生不過百年光陰,為什麼一定要為過眼雲煙勾起無明煩惱,徒然牽腸掛肚?
  
  正如無門慧開禪師的詩: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
  
  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不要把個人瑣碎事掛在心頭,但對普度眾生的事則要積極,對社會福利工作更要護持,如:修橋鋪路,功德無量;濟危扶困,成人之美。活在世間上,懶惰懈怠也是幾十年,自私自利也是幾十年,何不積極為國家社會多做點事?為社會的安和樂利多多造福呢?
千江映月 -- 星雲說偈1 星雲法師著
一池荷葉衣無盡...
[日期:2010-07-31]來源:網絡轉載  作者:星雲法師著[字體: ]
   .一池荷葉衣無盡,數樹松花食有餘;剛被世人知住處,又移茅屋入深居。
  
  --唐.大梅法常
  
  大梅法常禪師年幼時在玉泉寺出家,禪師自幼對禪法即特別有志趣,便到馬祖道一禪師處參學。大梅法常問馬祖道一:「如何是佛?」馬祖答說:「即心是佛。」大梅法常於言下大悟,後到大梅山隱居潛修。
  
  唐朝貞元年間鹽官齊安國師座下有一位出家人因為上山迷路,而遇見大梅法常。這位出家人十分訝異在這個僻遠山區居然有位隱居的和尚,便問大梅法常:「和尚在此多少時日?」大梅法常回答:「只見四周青山青了又黃。」出家人又問:「這下山的路向什麼方向走呢?」禪師答說:「隨著流水去。」
  
  出家人下山後回到鹽官國師處,告訴國師他的奇遇,鹽官國師說:「我過去在江西曾經遇過一個出家人,後來沒有他的消息,不知是否就是你所遇見的和尚,我想託你去請他下山,接受我的供養。」後來出家人再度上山去延請大梅法常,禪師後來以「一池荷葉衣無數,數樹松花食有餘;剛被世人知住處,又移茅舍入深居」偈語一首,委婉地拒絕了。
  
  大梅法常這首偈子,「一池荷葉衣無盡」,一池塘的荷葉,給我作衣服穿,我就穿用不盡了;「數樹松花食有餘」,山上有許多松樹,以松花作飯,我也吃不完;「剛被世人知住處」,住處被世人知道後,來訪民眾太多,干擾了修道生活,那怎麼辦呢?「又移茅屋入深居」,只好再把房子往深山更遠處移。像大梅法常禪師能夠自修,也能度眾;能在熱鬧道場裡,也能到深山無人居住處。不管世間怎麼變化,他都是「即心即佛,即佛即心」。如此肯定,如此自尊、自重,就是一代禪師的風範!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