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從明代士﹑商階層說明十六世紀以來中國社會結構轉變(1)

2007/07/05 16:30:25 網誌分類: 政治
05 Jul

試從明代士﹑商階層說明十六世紀以來中國社會結構轉變(1)

 

 

       作者:Anniewh

 

 

       明朝的嘉靖﹑萬曆時期,隨著社會生產力的提高,加上民間經營的各式各樣手工業的快速擴展,至到十六世紀以來,商品經濟的迅猛發展導致中國的社會結構也隨之出現了明顯的轉變。下面就從明代士﹑商階層來說明一下。

 

早在宋朝時,中國人的社會觀普遍認同:士大夫與普通的百姓庶民商人是有著明顯的分別的。因為士大夫「憑著學問上的教養,在文化上是知識人,在政治上是官僚或官僚候補人」(e.)

 

 

曾經讀過書的士人,在社會上就最受尊重,通常的四民排列是:士﹑農﹑工﹑商。之所以能排第一,是因為在當時的社會,只有當官的身分最高,而工商業不發達,社會的經濟棟樑則是農民,工人也比商人高一個層次。士大夫跟沒讀過書的普羅大眾之間,存在著明顯的差別。士人具有參與政治和文化活動的身分(e.)

 

 

      農民則主要從事耕種且要擔負起兵役﹑賦稅等幾層重任。因為在農業大國裏,農民具有著遷徙少,所住的村落大多又有長期固定不變的特點,而這種比工﹑商相對穩定的特性,從當時的國家利益來考慮的話,農民則具備了在社會上被抬高地位的條件,但事實情況卻並非如此。

      

 

參考書如下:   

 

a.《中國近世史》香港公開大學﹙1997               

 

b.《明史新編》傅衣凌主編楊國楨 陳支平著1994﹚中圖書刊行社

 

c.中國史稿》第六冊[明史卷] 劉重日等編1997﹚中圖書刊行社

 

d.《中國歷史三百題》上海古籍出版社編﹙1996﹚建宏出版社

 

e.《中國近世史》香港公開大學﹙1997

f.《中國近世史》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