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之亡,實亡於神宗」此話不假(2)

2007/08/07 20:21:30 網誌分類: 政治
07 Aug

「明之亡,實亡於神宗」此話不假(2)

明代的萬曆帝長期怠政及善於斂財,使得朝臣黨派紛立,又派礦監稅使四出搜刮,對明朝的國運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故《明史.神宗本紀》論贊評曰:「明之亡,實亡於神宗」,對此說法,我也是認同的

                                                                           作者:Anniewh

 

 

 

另一點:明朝萬曆時,由於君臣不和,神宗怠政,致使「統治機構趨於癱瘓」 (a.)

 

1.國家正常的統治秩序出現阻礙:當執政黨與反對派之間有矛盾衝突而不能得到及時的解決時,當權皇帝不去發揮他的作用,致使問題堆積如山,日積月累就自然會造成社會上的弊端百出了。神宗二十歲得以親自執政,開始還曾幹勁十足,後來因立太子一事受臣下反對而不能通過,就發生了變化,開始長期怠政。他「不視朝﹑不御講筵﹑不視郊廟﹑不批答章奏﹑中外缺官亦不補。」 (a.)消極對抗文官們。當一國之主不去履行帝王職責時,這個正常的政治體系就會失去平衡力,結果使得朝廷大臣及黨派的交鋒爭奪嚴重,出現東林與三黨的相爭局面。權力隨各黨派掌權者的好惡而得逞於一時,使國家政權達不到和諧制衡。當時文官認為皇帝的職權應是:「在他們的爭端無法解決時作出強制性的仲裁」(a.)。但事實情況是:神宗對出現的問題不理不睬,這樣造成的惡果是:「朝廷頓時失去了皇帝的仲裁,使朝政更為混亂。」(a.)

 

2.萬曆帝對於那股來自於文官陣營的強大力量,無能為力。因為明政體制由太祖建立已久,到了晚明的萬曆帝,雖然名義上是個帝王天子但「實際上他受制於廷臣」 (a.)。他的難題是:既不能改變已建立成序的官僚制度,又不能忍受「恥為臣下挾制(a.),也許曾被張居正管得過緊),於是,他選擇了疏離遠隔當朝官僚集團的下策:「『縱情聲色,每夜必飲,每飲必醉,每醉必怒,動輒殺人。』」(d.)

 

 3.萬曆帝以一已私心,運用皇權威力去報復反對過他的官僚大臣,對官員空缺長期不補。如(首輔)方從哲請置閣員,神宗認為一人足辦,不予增置」(d.)。儘管,現有的官僚體系已上軌道,但神宗對政府機構的缺員任其擱置,長此以往必難以維持國家機器的有效運作,影響是負面的,而最終都是給晚明政府的統治帶來危機。

 

 

 

參考書如下: 

 

a.《中國近世史》香港公開大學﹙1997﹚單元五     

 

b.《明史新編》傅衣凌主編 楊國楨 陳支平著﹙1994﹚中圖圖書刊行社

 

c.《中國史稿》第六冊[明史卷] 劉重日等編﹙1997﹚中圖圖書刊行社

 

d.《中國歷史三百題》上海古籍出版社編﹙1996﹚建宏出版社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