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之亡,實亡於神宗」此話不假(3)

2007/08/08 17:32:22 網誌分類: 政治
08 Aug

「明之亡,實亡於神宗」此話不假(3)

 

 

 作者:Anniewh

 

 

最致命的一點:萬曆帝神宗「委派宦官充任礦監稅使,欲跨越官僚制度,利用宦官直接徵稅。…另立中使衙門,更促成政府機構的癱瘓。」(a.)

 

1.皇室開銷巨大,給處於內憂外患之中的晚明政府帶來嚴重的傷害。據記載,萬曆中後期的明朝,儘管外有倭患,內有民困,但是來自「宮廷和宗藩的奢侈浪費,卻是有增無減。」(b.P254)史書上記錄得:「到萬曆四十年,宗室人口突逾六十萬,…出現了『中州地半入藩府』的局面。」(d.)論述神宗在張居正死後,竟然「派織造內臣到各地搜括,…搜括戶﹑工二部庫藏,扣留軍國之需。」(同上)等。由此可見,神宗解決政府財政困難的方法非常無知且不智,手段又低劣,使本來就內外交困的明王朝更加快腳步地走上了衰亡之路。

 

2.另闢財路:跨越舊有官僚體制,另外開一條稅收之路。萬曆二十四年開始,「神宗派出大批宦官,分赴各地充當礦監稅使,大肆搜括民財,以致民不聊生。」(d.)神宗加派的礦鹽,完全超出了人民的負擔能力,等於是給百姓雪上加霜。使人民的苦難加重。由於神宗的斂財致使民怨沸騰,國困民窮。歷史上把神宗貪婪好財定性為以「『金錢珠玉為命脈』,醉心於『括取棉帛』,…是一個十足的財迷。」(d.)

 

上述可見,神宗先由喪志而懶散,再由斂財而誤國殃民。我認同「明之亡,實亡於神宗」的說法。因為皇帝素質的參差而自會給國家政治﹑經濟帶來不同程度的衝擊,也必然直接影響到國家的命運。萬曆時的神宗就是明代皇帝中的一個突出的例子,更是一個敗事有餘且「『貪財好貨』」(d.)的典型。神宗雖然在位時間最長,但最懶散﹑最貪財﹑最敗家。因此我還認為正是因為「神宗在位時把國事搞得凋敝腐敗,以致到天啟﹑崇禎時只好坐待其亡了。」(d.)

 

 

參考書如下: 

 

a.《中國近世史》香港公開大學﹙1997﹚     

 

b.《明史新編》傅衣凌主編 楊國楨 陳支平著﹙1994﹚中圖圖書刊行社

 

c.《中國史稿》第六冊[明史卷] 劉重日等編﹙1997﹚中圖圖書刊行社

 

d.《中國歷史三百題》上海古籍出版社編﹙1996﹚建宏出版社

 

e.《清史》(上編)鄭天挺主編﹙1994﹚中圖圖書刊行社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