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滿活力的油尖旺

2013/09/27 06:47:54 網誌分類: 遊走香港十八區
27 Sep

油尖旺是由油麻地、尖沙咀和旺角的字首組合而成,區內的店鋪,是香港的消費、美食和潮流的指標,街頭小食如雞蛋仔、咖喱魚蛋、魚肉燒賣、煎釀三寶、臭豆腐、芝士旦糕、沙冰等,國際知名,是不少香港人的美味回憶,現在更成為香港獨有的飲食文化!

 

 

旺角一如其名,由早到晚都擠滿人流,購物熱點如女人街、先達廣場、花園街、花墟、雀島市場、朗豪坊、金魚街、波鞋街、廟街、玉器市場、果欄等,各有特色,提供各式各樣的貨品。

 

 

尖沙咀是商業和旅遊中心,區內共有二百多間酒店、賓館及旅舍,由於香港文化中心、藝術館、科學館、歷史博物館、理工大學、九龍公園、尖沙咀鐘樓、海濱公園和星光大道,均坐落於尖沙咀,所以亦成為香港重要的文化、教育和娛樂中心。

 

{#e228bc01f43483c4b118f34840714b64.jpg}

 

 

 

旺角名字來自昔日的芒角村,位於今天的弼街、通菜街與花園街一帶;昔日在豉油街和新填地街一帶,有一突出海濱的小山丘,山丘上長滿芒草,故被稱為芒角咀,又稱望角咀,可遠望海邊石角之意。

 

昔日的芒角村,屬客家村落,人口眾多,是田疇交錯的積水菜田,村民以種西洋菜、通菜(甕菜)及種花為生,西洋菜街、通菜街及花園街也因此得名;後來因為種植西洋菜及通菜的田地,盛產蚊蟲,易於傳染疾病,菜田被迫填平,居民轉為從事洗衣、染布等工作,因此產生了洗衣街,染布房街等街名。

 

 

1909年,香港政府在油麻地及芒角咀一帶進行填海工程,興建避風塘,而芒角改稱旺角,取其生意興旺之意,旺角漸漸發展成工業區,當時製煙廠、棉織廠及五金廠林立,製成品遠銷世界各地。隨著香港的經濟起飛,旺角及後發展成一個人口稠密的商住地區。

 

油麻地原指今天榕樹頭天后廟附近一帶,光緒年間,船舶日多,漁民在天后廟前的廣場,曬晾船上的麻纜,修補漁船所用的桐油,故稱為油麻地,當時的廟街、炮臺街及榕樹頭一帶,街道樓宇井然有序,經濟繁榮,由於九龍的租金較港島便宜,不少艇戶、漁民、華籍工匠及商人,遷來油麻地居住。

 

 

1906年,香港發生了一場嚴重的風災,損失巨大,政府於是決定興建油麻地避風塘,夷平官湧山(今官湧街球場),用土石填平油麻地一帶的淺灘,興建防波堤,海旁的淺灘,建成了渡船街。

 

尖沙咀在數百年前,名叫香步頭,是昔日販運香料的碼頭。昔日東莞一帶遍植香木,香木樹根所榨得的汁,能用作香料,名為莞香。由於香港水路交通便利,故香料會先集中販運至尖沙咀,再用船運至港島黃竹坑的石排灣,然後從水路運往內地。早在明朝萬曆年間,已有尖沙頭村,尖沙尾村及官湧村。

 

 

鴉片戰爭以前,鴉片走私猖獗,尖沙咀海面,為鴉片躉船經常停泊之所,其時清廷已派兵在官湧防守。道光年間,英國水兵於尖沙咀借醉行兇,毆斃村民林維喜,事件引發了官湧之戰及九龍之戰,揭開鴉片戰爭的序幕。

 

林則徐為了加強防務,於1840年,分別在尖沙咀及官湧山上,興建炮臺,設立兵房及火藥庫,派駐士兵防守。後來兩座炮臺,均在鴉片戰爭中為英軍所占,遭英軍炸毀及拆卸,今日官湧街及炮臺街,便是昔日的遺址。

 

 

北京條約簽訂以後,英人正式接管九龍半島,致力將尖沙咀發展成為一個軍事及洋人住宅區。街道如彌敦道、海防道、廣東道等先後開闢;另外天文臺、海軍船塢、水警總部、尖沙咀警署、天星碼頭、九廣鐵路總站等亦先後落成。

 

二十世紀的油尖旺,集消費、觀光、美食和歷史保育於一身,是遊客必到地區,既保留了本地的傳統文化色彩,也是一個華洋共處的和諧社區;區內的37幢歷史建築物和特色街道,見證著香港社會今昔的變遷。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