扮鬼扮馬Trick or Treat

2013/10/30 08:03:53 網誌分類: 娛樂
30 Oct

今個星期四,又是一年一度的萬聖節,香港式的哈囉喂,已變得非常商業化,商家也抓緊機會,促銷各種應節的商品,而在今天「成年人孩童化」的年代,生活苦悶,哈囉喂已成為全民的喜慶狂歡節日,而最多人去的地方,是海洋公園、迪士尼、蘭桂坊和各大商場的裝扮派對。

 

 

這一夜,個個奉旨扮鬼扮馬,戴上面具,務求用最恐怖的一面來嚇倒別人;簡單的可穿一些已設計好的萬聖節服裝,例如到玩具「反」斗城買一套吸血鬼服飾及化妝用品,或把寶寶裝扮成蜜蜂小王子、BB南瓜、和蜘蛛俠等;如果想誇張一點,則會自行化一個鬼魅妝容,打扮成精靈、殭屍、鬼魂、女巫、惡魔、骷髏和貞子等,令別人又「驚」又喜。

 

 

人類與生俱來,都有一種對黑暗和未知之事的恐懼,雖然科學昌明,但心裡仍舊害怕鬼魔邪靈,當人恐懼時,腎上腺素會上升,心跳增加,身體增加能量,以應付不測和緊急需要,結果一方面令人不安,但另一方面又會產生一種特殊的快感,所以人一方面看恐怖電影、聽鬼故事、玩鬼屋時感到害怕,但另一方面又會心思思地,喜歡入場去看恐怖片,追求那種驚恐的快感。

 

 

萬聖節HalloweenAll Hallows' Eve的縮寫,意思是諸聖節All Hallows' Day的前夜,相傳是鬼怪最接近人類的時間,和香港的盂蘭節類似,這一天各種惡鬼出沒,死去人們的鬼魂也會在世間遊走,為了嚇走邪惡的鬼魂,人們會戴上面具,在南瓜上雕刻嚇人的面容,在大門口掛上十字架等飾物,來驅走惡魔。

 

 

近年,萬聖節的裝扮已不再限於恐怖,其他國家受美國流行文化影響,也開始慶祝萬聖節。這一夜,小孩會戴上面具,穿上化妝服,挨家挨戶去收集榶果。他們會按響鄰居的門鈴,大叫「Trick or Treat」,意思是不給糖果就搗蛋,而鄰居也樂意拿出一些糖果、巧克力或是小禮物給他們。

 

 

在蘇格蘭,小孩要糖果時,會說:「The sky is blue, the grass is green, may we celebrate our Halloween.」(天是藍色,草是綠色,齊來慶祝萬聖節前夜),然後以唱歌跳舞等表演,來博取糖果的獎賞,充滿節日的喜樂氣氛。

 

相片:盡情發洩Halloween 又是一年一度的哈囉喂!每個民族都有鬼節,傳統西方的哈囉喂會放煙花,起高台燃篝火,趕跑群鬼,美國化的哈囉喂比較特別,有點像中國的新年,歡樂多於敬畏,主角是孩童及青少年——當然,在今天的「成年人孩童化」年代,哈囉喂已成為全民的節日——讓孩子「奉旨反斗」的日子。只可惜,這幾年,香港政治氣壓低,民間已沒有心情歡樂的「哈哈哈」,只能苦笑着「哈哈哈」,本應全城「反斗」的哈囉喂都聲寂音沉、徒具商業化的外殼了。 正宗的哈囉喂玩法,孩子要買或自做兜風斗篷、面具,打扮到鬼五馬六,家家戶戶去trick or treat,更是中國家長的禁忌──怎知孩子會不會遇上壞人?香港式哈囉喂頂多是去海洋公園、迪士尼、蘭桂坊等多人聚集的地方,最好還有警察架起鐵馬維持秩序和疏導人群,安全地胡鬧。唉!講究安全的胡鬧,怎算真正的胡鬧呢? 古人害怕鬼魔邪靈,今人依然如是,真是毫無道理。沒有身體的邪靈,怎可能驅動實物?這根本違反物理定律。先民沒有科學知識,難怪懼怕。現代人本不應怕鬼怕邪靈,但人類與生俱來便有恐懼,一方面令人不快,另一方面又令人有特殊的快感──這不是自虐的快感,而是人恐懼時腎上腺素上升,身體增加能量而感到「活得更真實」(more alive)。 這便是為什麼現代城市人喜歡看恐怖片、懸疑片和驚慄片。現代城市人已脫離自然,平日生活不再受到天災猛獸威脅,不易享受到「活得更真實」的快感,惟有看恐怖電影、講鬼故事,讓城市人重溫這種快感。 已故法國哲學家布希亞(Jean Baudrillard)認為,哈囉喂還有另一個功能,「這個諷刺的節日頗能反映孩子惡魔的冀求報復成人世界」(This sarcastic festival reflects, rather, an infernal demand for revenge by children on the adult world)。他的意思是,孩子往往受到成人世界的欺負壓迫,無法反抗或報復,但在哈囉喂這一天,孩子可以扮成厲鬼惡魔,驚嚇成年人一番,象徵式復仇,有冤報冤,有仇報仇。(節錄) http://bit.ly/1aspGuK (信報圖片) #Halloween #哈囉喂 #信報 #信報財經新聞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