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識閱讀策略(一):容量理論

2014/04/11 14:26:39 網誌分類: Learning and Teaching
11 Apr
通識閱讀策略(一):容量理論 
 

 

在資訊紛繁複雜、資訊急速爆炸的現今社會,學生於今天在學校所學到的知識或不能解決明天遇到的問題,故學生實有需要培養及掌握一些與終身學習有關的能力,以致能對不同情境中經常出現的當代議題有更好的理解。因着能夠「從閱讀中學習」,對終身學習極為重要,故此,若學生能在修讀通識教育科進行持續閱讀的過程中培養獨立閱讀習慣的話,學生更能夠在日後掌握所需的新知識。學生在面對大量不同題材、不同體裁的閱讀材料時,實更需要培養出一些高效閱讀的能力,對多元化的閱讀材料加以理解、辨識、作出篩選及評鑑,才能面對及應付大量日新月異的資訊。

提升學生閱讀能力

由於能夠「從閱讀中學習」是對終身學習極為重要,若學生能在持續閱讀的過程中培養出獨立的閱讀習慣的話,學生在日後更能夠掌握所需的新知識。相反,若學生在閱讀方面感到困難的話,則有機會阻礙學生日後的學習發展。

藉着運用有效的閱讀能力,學生可對不同範疇的教材進行理解、分析、評鑑,從而建構出個人的知識系統。隨着年級愈高,學科的難度亦相應地提高,學生便愈需要運用更高的閱讀能力以應付艱深了的教材。

又因着通識教育科經常需要學生處理大量多元化的閱讀材料,故此,如何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便成為通識教育科教師所關心的重要課題。

從操作記憶(Working Memory)的問題上說,學者提出了閱讀理解的容量理論(The Capacity Theory of Comprehension)。他們認為低閱讀能力的學生在操作記憶的容量和效能上皆較高閱讀能力者弱,以致在對操作記憶的儲存或運作上皆較後者慢,甚至出現遺忘的現象。

故此,筆者建議教師在施教前可對篇幅較長及較複雜的文章加以簡化及剪裁,以讓學生集中其注意力到重要的內容上,而不是旁枝末節之中。

教師又可加入多種「關聯提示訊號」,例如是字體的大小、斜體、橫間;又或是利用「第一」、「結果」、「重要的」等詞彙來幫助學生掌握篇章的內容,以減輕學生操作記憶的負擔。

針對上述問題,筆者又建議學生可在進行閱讀前首先注意「標題」、「副標題」;教師又可教導學生利用「選取」及「刪除」策略辨認出每段的中心句、段旨等;學生又可注意字詞出現頻率的多寡而找出文章的「關鍵詞」;教師又可教導學生利用不同的顏色筆去識別不同類別的資料,以減輕操作記憶在閱讀時的負擔。

通識教育科專業發展學會張錦華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