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金錢術 幸福的再定義

2014/04/15 08:51:39 網誌分類: Wealth Management and Career Development
15 Apr
新金錢術 幸福的再定義 
 

 

去年《狂舞派》的一句「為咗跳舞,你可以去到幾盡?」令香港突然湧現一股「追夢」熱潮,傳媒追趕着潮流的尾巴,訪問了好些為理想甘願放棄高薪厚職的人;一下子,香港好像揮別過去「恨錢」、「發錢寒」的拜金風氣。

視錢財如糞土、不顧一切追逐理想的,始終是少數。大部分香港人其實不是「狂玩派」就是「愛錢派」─ 狂玩派即月光族,出糧後第一時間換手機去旅行食 buffet,醉生夢死,歎咗先算;愛錢派過着日日加班做到殘的 work-life-imbalance 生活,目的是努力搵銀,盡早儲夠首期「上車」,期望他日不用捱貴租兼可以樓換樓,生活無憂……

狂玩派是早已參透自己的工資永遠追不上通漲和樓價,因此索性放下,享受生活。愛錢派看似很勤力,實則痛恨工作,最常掛在口邊的話是:「如果唔使做就好!」七十後全職物業投資者岑皓軒,正是看準大多數港人這種渴望「劈炮唔撈」的心態,最近出版了一本教人如何辭掉工作,僅靠投資回報便能安枕無憂的新書,名為《佔領資產》。

所謂「佔領資產」,意思是盡早擁有能夠自己產生 cashflow 的「資產」,如有利息的股票、出租的物業等。書中他大談自己如何受《富爸爸,窮爸爸》啟發,努力工作賺取第一桶金(60 萬元),再藉着投資期貨和出租物業,最終獲得徹底的「財務自由」,從此不用再打工,專心做自己喜歡的事,包括湊仔、做靈氣導師、寫作等。

他又多次批評舊時那套行之有效的「中產之路」- 考取專業資格,找份高薪厚職,然後踏踏實實地過活。他認為,這條舊有的「成功方程式」已不管用,在現今 M 型社會(編按:M 型社會是日本著名經濟評論家大前研一提出的理論,指日本社會由以往中產階級作為勞動人口中的大多數,轉向富裕與貧窮兩個極端移動,像 M 字陷下去,中產階級不見了。)

與其為老闆打工,不如找一份「短時間讓你學到最多有助佔領資產的知識」的工作,為未來劈炮唔撈、靠資產自生的利潤維生做好準備,否則只會愈向下流。

「香港仔」心態

在岑皓軒筆下,他的致富法似乎很簡單,人人可複製,不過細看便會發現他只是「時代的幸運兒」而已(但沒有「陳冠中式」的自省)。岑皓軒的致富法是「以樓養樓」,即先購入第一間物業,待樓價升了約一倍後,以「二按」(re-mortgage)方式向銀行再借錢,然後以這二按貸款償還舊按揭,並多買一間物業,再靠出租第二間物業的收入,「冚」銀行貸款。

岑先生是幸福的,因為他開始玩這個「樓養樓」遊戲時正值後沙士時代,樓價由低處節節上升,「食正」樓市上升周期,因此遊戲才能不斷玩下去,直至 2013 年離場。如今,樓價在政府雙辣招下仍居高不下,來到萬元呎價的瘋狂境界,大部分人連首期也儲得很吃力。除非出現第二次金融風暴,這方法已不可行。

不過《佔領資產》還是值得一讀,因為它讓我們抽離地反思香港人對金錢的態度。其實《佔領資產》這類教人如何致富的書,很多後生仔愛讀,而它們又確實很「香港仔」本色:宣稱只靠股票、期貨和物業投資等,便能得到可觀長久的利潤回報,並將「搵到快錢、唔使打工」視為通向「幸福生活」之途。

其實仔細想想,這種全心全意追逐金錢,高度熱中投機致富,只有在股價、樓價經常呈瘋狂狀態、以及生活壓力逼人(物價過高工時太長)的城市裏才會出現,甚至成為大眾的共通想法。回想在「八萬五」樓價大跌市的負資產年代,財富原來可一夜蒸發,炒樓致富不再可信,我們曾經變得多麼腳踏實地!不過是十年前的事,但未有經歷過那年代的「零零後」,又再次「發錢寒」起來。就像生活在鹹魚欄太久不覺鹹魚腥臭般,我們沒有意識到討厭工作、渴望劈炮唔撈,其實反映了這城市的「畸形」。

回饋社會的幸福

看看日本作家兼書商松浦彌太郎寫的《不再為錢煩惱:松浦彌太郎的新金錢術》,會更明白我的意思。松浦認為,賺取金錢的最終目的是造福社會,而對待金錢則要像對待朋友般(所以要尊稱為「錢大人」)。譬如賺得一筆錢後,要懂得怎樣聰明地運用它,這樣「錢大人」才會高興,並替你帶來更多錢朋友。

松浦這樣看金錢:「如果金錢是一種果實,就要像農夫一樣,自己慢慢栽培」,「果實是收穫,同時也可以帶來下一個果實的種子。」

松浦認為,在股市匯市中賺錢,就像獵人打獵般,「用這方式得到的金錢,無法成為自己的朋友」,自己的錢最後也會被其他人奪走,所以他非常反對以股匯搵快錢。

賺錢方式以外,松浦其實更重視如何運用金錢。

松浦強調的「聰明地運用金錢」,並不是炒股炒樓這類投機活動,而是「自我投資」─ 接觸時代的美好事物,開闊自己的眼光,譬如報讀有興趣的課程,吃一頓高級法國大餐,透過自我投資增值後,人往往更了解自己的專長,便能以那專長來貢獻和回饋社會。

如此說來,松浦的「新金錢術」,重點卻不是錢,而是通過自我投資,找回一個人存在於世的社會使命,從而獲得更大的幸福。相比之下,岑皓軒教你要搵好多錢要唔撈,為的是尋找個人層面的幸福,但松浦教你不用掛着搵錢不用唔撈,一樣可找到幸福,試問哪一個更可行,更有說服力?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