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學會觀看

2014/04/15 11:02:49 網誌分類: 寫作
15 Apr

「我年紀輕輕就有一股衝動,想造訪人跡罕至、遙遠的地方;研究地圖、閱讀遊記,可以引發思考,神秘的幻想,讓人無法抵擋。」

 

「我學會觀看」,這是德國詩人里爾克到巴黎旅行時,所說的一句話。

 

 

每天處身繁忙的生活羈絆,總希望在有限的空間裏,能換個位置,嘗試看看不同窗戶的風景,旅行的目的就是出走,景點不重要,在我們凝望車廂外的異鄉景物,在倒退的光影中,看透背後的歷史,時間流逝的軌迹,走進不一樣的空間,輕觸偶遇過客的內心,這才是旅行的意義。

 

旅行是時空的轉換、身心的位移、感官的刺激、眼界的開拓、與靈魂的追尋;從前的人們因朝聖而踏上旅途,今天的旅遊變成了夢想的實現、休憩的手段、現實的逃避,異國的召喚,財富的炫耀、和身份的象徵。

 

旅行的意義,不在於景點是否好玩,而在於所見所聞,是否能觸動你的心靈。

 

 

愛倫坡在他的短篇小說《人群中》的主角,那位剛從死神手中走回來的大病初癒者,他就像小孩一樣,對周遭一切事物感到新鮮好奇,對人生充滿熱情,擁抱著生命,如果旅行的人,都能抱著這樣的赤子之心,能用詩人敏感的心靈,用畫家銳利的眼光,他就能捕捉到異鄉的眾生百態,在旅途中獲取最大的豐收。

 

落日餘暉,紫玉金光,

染滿了田野、運河、全城。

──〈邀旅〉

 

那幼稚愛情的綠色樂園,

那真的樂園,充滿悄悄的歡樂

是否早已比印度和中國更遙遠了?

 

我們能用哀怨的呼喚叫回,

用清亮的聲音使它活躍起來嗎?

──〈哀傷與浪遊〉

 

IMGP9275

 

其實,對嚮往如浮雲野鶴般,居無定所的旅人來說,旅遊的地點不太重要,真正的慾望是出走,是為離開而離開;然而受制於現實生活與經濟壓力,很多人大半生,都是困在自己的出生地,很少有機會去外地旅遊,或只是偶爾跟團,被導遊牽著鼻子走,只能拾人牙慧,無法自由發現。

 

異國風情之所以讓我們著迷,或許就是因為在自己的家鄉裡,我們渴望而得不到的東西。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