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錯場的《紅van》觀眾

2014/04/26 08:42:26 網誌分類: 生活
26 Apr
        那天與Nina一起看了《那夜凌晨,我坐上了旺角開往大埔的紅van》(下稱《紅van》)。電影閉幕那一刻,隔鄰的女孩在抱怨「好悶」,也聽到有人指「小說好睇好多呀」,但我和Nina都覺得這是一部值得買票入場支持的電影。

        《紅van》未上畫大家已在鬧哄哄的談論着,開畫票房很好。陳果說這部電影預了放棄內地市場,「如果要入內地,就唔係咁拍!」香港人聽着覺得痛快,「食正」社會情緒。那為甚麼看完後有觀眾抱怨呢?三個字─入錯場。部份觀眾看完電影後感到與先前的期望有落差。

        最痛恨蝕底咗

        在香港,觀眾感到「入錯場」是甚麼回事?說穿了就是觀眾覺得自己得不到他們應得的,換句話說就是香港人最痛恨的「蝕底咗」。彭浩翔執導的電影在香港票房強勁,其中一個原因就是他很清楚遊戲規則,不會令觀眾入錯場,《志明與春嬌》擺明講男女關係;《低俗喜劇》擺明爆粗爆笑,觀眾永遠都能得到他們「應得」的,自然感到物有所值。

        香港是一個明買明賣的社會,觀眾需要知道真金白銀花錢買票,可以「得到」甚麼。那《紅van》的觀眾入場想「得到」甚麼?就是那種地地道道的賤格。小說的特色就是「很高登」,電影卻沒有這種味道,連主角「阿池」都變得那麼「好仔」,孝順之餘甚至相當有愛心,眾人起哄要向姦屍的男孩執行私刑,阿池站出來主張寬宏和公義,喜愛原著小說的觀眾可能會覺得有點無癮吧。

        小說寫得很好,既有本土味又充滿想像力。直接將電影和小說作比較是有點不公平的,畢竟電影的責任並非純粹將情節影像化。在《紅van》的情況,電影和小說的「精神」是不同的,電影的精神是政治,小說的精神則是本土情,那是電影導演和小說作者在創作上的選擇,沒有好壞,只有對不對你的口味。這解釋了為甚麼Nina和我對電影感到興趣,我們都很留意政治新聞,Nina比我更甚,她第一次跟男孩約會就會問人家:「其實你點睇梁振英?」不少港男嚇得掉頭就跑。當你開始跟港男討論約翰˙羅爾斯的政治哲學,他們簡直想同你絕交。

        遺憾是不完整結局

        說回《紅van》這部電影,前半部是不錯的。若然看得出當中的許多政治隱喻,會覺得有趣,導演為電影製造一點cult味也是不錯的嘗試。但我想某些地方的處理可以更精緻一點,例如後半部一直都講眾人準備坐紅van上大帽山,但臨尾只在對白裏交代了兩句就突然變成出九龍。這不單是一節小小的劇情,「出九龍」在整部戲裏一直是重要的政治隱喻,代表回到港英年代。結尾是怎樣呢?就是眾人坐在紅van前往九龍的路上。雖說電影可能有續集,但即使如此,第一集的結尾最低限度也應該令人感到一個章節完結了。假如不拍續集,或觀眾選擇不看續集,這個結尾導致的不完整性難免是一種遺憾。

        整部戲我最喜歡的就是林雪,他演得太好了!很少有人講這麼多粗口而一點不令人覺得核突,他就是能把粗口講得那麼溫柔,也許林雪是在「做番自己」吧。除了林雪,其他演員不知是否刻意採用舞台劇的演法,在電影裏就顯得太用力了,有些對白唸起來煞有介事的。

        但總的來說,還是很高興香港仍有像陳果這樣有心的導演,他的電影總是充滿對社會的關懷。如果拍續集,我和Nina都會買票入場。(下周六待續)

        www.daisywong.com.hk

        www.facebook.com/daisywonghk

        王迪詩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