險資流向調查:全面撤離A股 轉戰固定收益

2014/05/10 00:25:58 網誌分類: A股 期指分析
10 May

保險資金流向調查:全面撤離A股,轉戰固定收益。(1)保險公司近期大量贖回指數基金和股票型基金,同時增加了債券基金和貨幣基金等固定收益品種的資產配置

【 時間:2014-5-9 8:25】



險資流向調查:全面撤離A股 轉戰固定收益






A股積弱,誰在做空?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調查發現,在滬指跌至2000點附近仍無意留戀的,卻是險資。

“五一放假前夕,申購我們基金的保險資金將股票型基金全部換成債券和貨幣基金。我們的貨幣B限購,他們就每天轉1億元過去,慢慢換倉。”一家大型基金公司市場部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透露。

保險機構持有的基金組合全面換倉,是4月以來的一大趨勢。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從大成、鵬華、博時、易方達、廣發等多家基金公司了解到,保險公司近期大量贖回指數基金和股票型基金,同時增加了債券基金和貨幣基金等固定收益品種的資產配置。

大換倉

自3月A股市場調整以來,基金公司旗下的指數基金以及股票型基金就不時收到保險公司提交的贖回申請單。其中,受贖回衝擊最大的是指數型基金。

“3月下旬,中國人壽(13.45, -0.05, -0.37%)、泰康保險、平安、太平洋保險[微博]等保險公司都在贖回我們的指數基金,基本都贖完了。”據一家基金公司量化投資部總監陳寧(化名)介紹,彼時,機構部每天提交的直銷客戶的申贖信息都是顯示“淨贖回”,贖回比例達到指數基金總規模的20%。

華南一家管理指數基金規模較大的公司人士亦透露,保險在大幅贖回被動投資的指數基金。具有代表性的是4月第三周,旗下深證100指數基金的贖回規模就達到30億元,占基金總規模的比例達到16%。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多方采訪了解到,保險機構全面贖回指數基金是行業內的普遍現像。

“這是最壞的時候,也是最好的時點。最壞的時候是指保險機構把持有的指數基金份額都贖完了,最好的時點是指短期內不會再有贖回。”陳寧感慨。

遭遇保險“舉腳投票”的不僅是指數基金,還有專門投資成長股的股票型基金。據記者了解,4月下旬,保險機構大幅贖回重點投資創業板的成長型基金。

“因為保險資金贖回,倉位被動上升。剛把倉位減到87%,第二天上班一看,又有一筆贖回,倉位一下子就上升到93%。”華南一位成長型基金經理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權益類基金的贖回狀態只能用“血流成河”來形容。

當權益類基金經理為應對贖回而忙得焦頭爛額時,管理債券基金和貨幣基金的固定收益部則持續收到保險機構的申購單。

“4月份有保險機構買我們的貨幣基金,買了100多億。其中有一部分是從股票型基金裡面退出來的。”博時基金[微博]一位大區經理介紹。

易方達基金[微博]分管市場的副總裁陳彤告訴記者,4月以來,保險投資的指數基金規模下降,但分配在固定收益的規模大幅上升,總盤子反而是在增長。因此,陳彤將其理解為保險機構調整資產配置的結構。

這種權益規模萎縮、固定收益增長的情況在其他基金公司同樣存在。

“保險機構在年初買了一些重點投資中小板和創業板的基金,但這段時間跌得比較狠,所以贖回了一部分。”一家位於深圳市基金公司人士透露,公司的權益類基金遭遇保險機構淨贖回,保險資產占比由年初的15%降至不到10%。

“不過,保險機構分配在固定收益的比例在上升,因此,險資持有基金公司產品的總規模反而在上升,如權益類基金贖回10億,固定收益規模增加了20億元”,上述基金人士認為,保險機構調整資產結構的動作會持續一段時間。

“我們現在正和幾家保險公司洽談,准備推出幾只專門為保險公司定制的債券類產品。他們想買B類份額。”前述基金公司人士表示。

“炒”基金

當下險資降低權益類基金的配置,轉而增加固定收益資產,其核心是對近期的A股市場持相對悲觀的態度。

“經濟增長面臨很多不確定性因素。二季度IPO重啟,也會造成資金分流,A股很難有大的機會。基於市場短期面臨比較大的不確定因素,短期還是回避風險。”上海一家保險資產管理公司投資經理稱。

據這位投資經理透露,4月以來,保險不僅在贖回權益類基金,也在降低他們所管理的權益類賬戶的倉位。例如,年初其管理的賬戶倉位達到60%,但如今持倉還不到50%。

但在基金業資深的投資人士看來,險資減權益、增固收只是代表保險機構的短期策略。只要A股市場有機會,他們又會調整基金組合的配置。

“保險機構屬於嗅覺非常敏銳的機構群體,很喜歡做波段。1月份市場有機會,他們就買了中證500、中小板等指數基金。但2月末市場開始調整,他們熬到3月下旬就全部贖光了。”華南一家基金公司的指數基金經理介紹。

4月上旬,國泰君安鼓吹400點大反彈即將開始,上交所[微博]亦發布了滬港通的消息。以地產、券商為代表的藍籌股迎來一波反彈行情。

“3月末剛撤走的保險機構,4月初又進來了,他們大筆申購金融、地產占比較高的深證100指數。但僅僅持有了半個月,4月第三周又賣掉了指數基金,單周就贖了30億元。”一家大型基金公司市場部人士稱,保險機構將指數基金當成是捕捉市場波段機會的工具,進出比較頻繁。

一位負責機構部的副總經理向記者表達了類似的感受。

“海外的保險機構是長線資金,但國內的保險資金都是短線資金,一兩個月就會調整一次組合。對基金公司而言,這筆資金並沒有撤離。但他們會在公司內部的不同類型基金之間進行轉換。”這位機構部副總經理介紹。

對險資而言,結合指數不定期進行波段操作目的是實現收益最大化。但對指數和股票型基金經理而言,這種頻繁進出會對投資操作造成強烈的“擾動”。

“市場上漲時,保險機構大筆申購,指數基金經理被逼著追漲去配成份股。但市場掉頭向下,他們又大筆贖回,基金經理就得減持股票,這會加速指數的下跌。”一家基金公司量化投資部總經理直言,險資頻繁進出會導致基金的跟蹤誤差加大。

保險機構頻繁進出帶來的流動性衝擊,對股票型基金的影響更大。

“保險機構配的主要是成長主題的基金,這類基金的重倉股是中小板和創業板為主,市值不大,流動性不如藍籌股。一旦有贖回,就只能把股價往下砸。”上海一家基金公司股票型基金經理表示。

基於險資波段操作對投資帶來的干擾,有些基金公司明確限制險資投資某些專門投資小股票的基金。

“我們一位基金經理喜歡投資創業板股票,基金的淨值波動比較大,彈性很強。保險機構很喜歡拿這只基金來做波段,但基金經理受不了。現在我們是執行限購措施,每戶的申購上限是500萬元。”一家大型基金公司市場部人士直言,這一條款就是拒絕保險資金申購該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