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禪切忌從他覓

2014/05/11 12:34:54 網誌分類: 禪修靜坐
11 May


 

南懷瑾先生 參禪切忌從他覓


南師:參禪學佛都是真功夫、真見地,何謂“切忌從他覓”。 “他”是什麼?先把洞山禪師這段悟道公案弄清楚,好好參究,真正 深入體會,不可光依文字表面解釋幾個公案便以為深入禪宗心法了, 那是自欺。大家要把這偈頌搞清楚。洞山有那麼多疑情,處處生疑, 這裡頭可以發揮很多。從他一開始念經起了疑情到出家,幾十年天天都在追,但不是我們平 常人的商量、討論事情那種模式,這就是公案、話頭。他起先一念清 淨,暫住空的境界,但不穩定;然後又向師父問“眼睛”,結果自己 還說沒有眼睛,這不是離譜嗎?要是臨濟早就“啪”的一耳光下去。曹洞到底比較暖和,臨濟有如殺人之劍、活人之刀,給你一棒就踢出去,打你是慈悲,與曹洞宗風不一樣。後來洞山又問師父的實際相貌如何?師父答:“就是這個。”他為什麼不懂?直到過水看到自己的影子,悟了!他悟個什麼? !是什麼道理呢?你們沒有過水,也可照照鏡子嘛! 


總之,你們先把洞山禪師的學佛經歷參透,再往上追溯他師父雲巖禪師,如何見藥山禪師而悟道,乃至更上推藥山禪師又如何見石頭禪師等參學,如此一直追本溯源至六祖,然後再往下追究,他們的各個接棒弟子們,是怎麼明心見性的,學佛參禪就要下這種功夫。你們好好參究,我隨時要抽問這些問題,但千萬別搞搞文字遊戲而已,必須文字、道業一起努力,大家各自細細體會,好好用功,才有成就。不可思量。

 

 

常證師:我認為修白骨觀、不淨觀等法門,與心一境性相同。例如參一個話頭! “切忌從他覓”的公案,很自然地,意識就集中在這個觀念上,要突破這個觀念,在這種狀態下,心境必須是專一的;因此,當突破了這疑案以後,工夫自然到了。

 

南師:“沒有”突破,這還是空的境界;空境界也是心一境性而已,還是禪定功夫,不是見地。

 

常證師:但是,當他突破了,在了解的那一剎那,工夫已經配合了

 

南師:配合?有一個工夫現在,還不是!只是心一境性的禪定境界罷了。

 

常證師:那心物合一呢?

 

南師:你現在講了半天,都在思議中。老弟!和尚!告訴你不可思議,你卻在思議、推測,是嗎?

 

常證師:是。

 

南師:這也是禪定——凡夫禪。 “心一境性”是個籠統名稱啊!即使是佛,保持一個圓明清淨的境界,也不過是心一境性而已,那是禪定。但禪宗不在此,可是也不離這個。有禪定才能發起慧力,而參透了才能悟透。

 

你說了半天,念佛也好,白骨觀也好,心念集中了以後,“嘟!”打破了——哦!就是這個!你的意思說是這樣?以為那就是禪? ——才怪呢!那是什麼禪?那不過是個清淨境界而已,心量換一個樣子罷了。講教理,就是現量,但是,這個現量可不真實哦!只是意識境界的現量。你以為到了這個便是,那洞山禪師早認到了。

 

常證師:假如以教理來講,“我空”的境界,也是心意識的現量嗎?

 

南師:成佛也是心意識的現量啊! “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十方三世諸菩薩,離開了法界嗎?你懂了這話沒有?

 

常證師:懂!這麼說,他開悟的那一剎那,也是心意識的現量境羅!

 

南師:你開悟過了?

 

常證師:……(默笑)

 

南師:你開悟了,再來問我。你有沒有開悟呀?

 

常證師:(笑而不答)

 

南師:只是過去有,現在沒有,是不是?

 

常證師:(又是笑)

 

南師:你這就是推測啊!大慧杲禪師說:“不可思量、不可卜度(猜想)”,一再告訴你,不可思議,你偏要在這裡思議。他這一棒沒有打在你身上嗎?

 

“不耽迷,不求悟!”

 

常證師:我最近有滿肚子的疑問。

 

南師:把肚子拉開來看一看!

 

常證師:還拉不開。從修觀音法門到現在,愈修愈疑,問題非常的多。

 

南師:好哇!那就恭喜你了。有疑才好,像這一群人,不是無疑,就是疑的不相干,疑的都是世間法,那有什麼用啊?處處是疑問,沒有見道之前,哪裡沒有疑問?不過,像洞山禪師的疑問,比你們都要大,因此他就背個包包,到各處找明師指導。

 

常證師:當我修觀音法門時,在一切的聲音裡,雖然也能夠忘身……

 

南師:不在這個境界裡呢?

 

常證師:不在這個境界,還達不到。

 

南師:“切忌從他覓”,你不是從他覓嗎?

 

常證師:是!

 

南師:你的觀音法門,到達最後的那個,不是他嗎?空了也是他,懂了吧! “切忌從他覓,迢迢與我疏”啊!

 

常證師:可是,那又找不到了(哈哈笑了起來)

 

南師:你去找啊!你出家以前,找過女朋友沒有?

 

常證師:不用找啦! (眾哄堂大笑)

 

南師:哦!她主動找你?

 

常證師:找人家比較痛苦,她不來找我,那更好。

 

南師:那也是從他覓哪。大慧杲禪師說:“不可思量、不可卜度、不可將心等悟。”懂吧!這是經驗之談。切忌從他覓!你現在講的從他覓,對不對?

 

常證師:是的。

 

南師:有那個境界,以為是佛法,以為是道,正好不是。

 

“但得本,莫愁末!”

 

常證師:現在,我又產生了一種疑問:假如,離開禪宗的修法……

 

南師:並沒有一個特別的禪宗,只就是一個佛法——心宗。

 

常證師:據我所知,道家的修法,好像就不談這一方面。

 

南師:道家那是可以用,不過往往離這個太遠,必須配合禪宗的修法。這是談心性方面,談形而上的,你抓住了再說。道家到底是從四大搞起,慢慢地突破層層困宥。所以練精化氣,練氣化神,練神還虛,慢慢去吧!即使你要走那一條路子,也還早得很哩! 《永嘉禪師證道歌》念過嗎?

 

常證師:念過。

 

南師:“但得本,莫愁末”啊!你得了本,道家、密宗,那一套自然都會了,你把本得了,就像發了財,不怕沒有房子,沒有汽車。 “但得本,莫愁末,如淨琉璃含寶月;既能解此如意珠,自利利他終不竭;江月照,松風吹,永夜清宵何所為。”這多好,你要死守一些有為法,零零碎碎地修來修去,那就三大阿僧祗劫,慢慢修去吧!最後還是要回到這個根本上的。

 

常證師:那為什麼道家有一生成就的?

 

南師:一生能夠成就的,有幾個啊!禪宗言下頓悟的,又有幾個人?道家縱有一生成就,不是你啊!那是大成就的人,這些他全懂了。了了這一邊,還要回到那一邊啊!

 

南師:你再問嘛!沒有疑情啦?

 

常證師:有哦!但是這都要自己去參哩!

 

南師:對啊!一個一個解,八十八結使、九十九結使,你慢慢解吧!

 

禪宗走的方法--單刀直入,一刀切下。切了以後,還修不修呢?這有時間再慢慢說。至於所謂氣脈什麼的,有啊!並不是否認它,但是禪宗不談這個;“但得本,莫愁末”,你要這樣走、那樣走,都可以。

 

“迢迢與我疏!”

 

常證師:抄近路(笑)!

 

南師:今天沒有禪了,禪宗談何容易?你晝夜就是這麼孤零零地一路下去,參得你硬是肚子餓了,茶不思,飯不想,看到人,都不曉得是誰了。念佛也要念到這個境界;真的念佛、念咒,到一心不亂時,哪有昏沉呢?不會沒有精神的,參呀!大家都要參哦!不參怎麼辦?

 

你剛才問的對啊!這就是切實問題,你們這樣修行才對。

 

切忌從他覓——現在你在從他覓,知道吧!所以“迢迢與我疏了”

 

“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常證師:這麼講,那一般人也是從他覓?

 

南師:當然羅!

 

常證師:這太冤枉了。

 

南師:冤枉路也要走一走啊!那八萬四千法門都是誘導法,“法法何曾法”呢!

 

常證師:這樣越走越遠了。

 

南師:沒有遠啊!

 

常證師:假如,修密、修道,修任何法,都被法所困,那不是遠了?

 

南師:三大阿僧祗劫有什麼遠?你不干?

 

常證師:算盤拿來一打,算都算不盡啊!

 

南師:願意那麼走的人,你也拿他沒辦法。佛在《法華經》上都講過的:氣派小的,你只好送他一隻羊羅,所以,《法華經》上又說最後只有一乘道。

 

以上所談都沒有錯啊!這些林林總總的外道法、有為的佛法等等,都沒有離開這個東西;不過,往往在邊緣上去玩去了;外道也是道、旁門也是門,但不是正門,也就慢慢轉吧!

 

常證師:離開這個,等於沒有了。

 

南師:不可能離開這個,天堂地獄、六道輪迴,三界中哪裡離開這個? “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怎麼離開這個?這一個是根本,一個是枝節。

 

常證師:這麼說,外道比凡夫高一點點而已?

 

南師:不見得,外道就是凡夫。你再翻翻看禪宗語錄、《楞嚴經》等,就會知道,地前三賢(地前菩薩)、八地以前,乃至十地菩薩都還有所知愚、所知障,仍然沒有究竟解脫哩! 《楞嚴經》上最後佛也說,聲聞、緣覺是外道,因為心外求法,見取見和法執仍沒有解脫之故。

 

讀這一段公案,你們每一個人,應把自己比成洞山禪師,進入他那種追求我人身心根源的生命情境裡,平常讀書也一樣,尤其是讀禪宗語錄、佛經,更應如此融入,身臨其境,也有同感,方易得益。

 

現在,大家就從洞山禪師的語錄去仔細探尋,他距離我們,充其量不過千把年,你們以他為榜樣,把握住“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的道理,真參實參,一路前去。

 

(節自《十方》雜誌三卷五期“略講洞山禪”)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