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除成佛作祖之妄念

2015/11/09 06:00:46 網誌分類: 真假修行
09 Nov


去除成佛作祖之妄念

   在佛教的《金剛經》法身非相分第二十六有一句話說:「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這一段話講的非常好,那麼何謂「如來」呢?有人可能誤以為「如來」這兩個字是指釋迦牟尼佛本身,事實上「如來」這兩個字並不是指釋迦牟尼,為什麼呢?道理很簡單,釋迦牟尼佛當時在講這一部《金剛經》的時候,祂的名號稱為「釋迦牟尼佛」嗎?當然不是,祂是「悉達多」所以「如來」這兩個字不是在指釋迦牟尼佛,也沒有人會自稱自己是「如來」的,所以「如來」這兩個字是另有它解,「如」者係指好像也,「來」者係指本來也,所以「如來」這兩個字是指「如其本來」的意思,那麼「如其本來」又是在隱喻什麼事呢?原本如其本來就是「佛性」的別稱,那麼「本來」又是在指什麼呢?「本來」就是指天賦予萬靈蒼生的本來之性也,難道說萬靈蒼生的本來之性不是佛性嗎?當然不是,因為佛性只是一種很像萬靈蒼生的本來之性而已,故才稱為「如來」,所以佛性是很像本性,但卻不等於是本性。

   那麼萬靈蒼生的本來之性與佛性又有什麼差別呢?其實萬靈蒼生最初有本性的時候,根本就還沒有佛性與魔性的這兩種名稱之分別,此時佛魔是一體的,也就是說佛性與魔性是混雜在一起隱而不顯的,故佛性稱為「如來藏」,而魔性稱為「如來藏識」即是此意,「如來藏」就是指隱藏之佛性,而「如來藏識」就是指隱藏之魔性,佛性是覺性、是清淨性,所以在佛性之中沒有任何的識,而魔性因為是迷性與污濁性,所以其中含有識的種子在其中,故稱「如來藏識」,所謂的「如來藏識」就是指阿賴耶識,因為阿賴耶識之中含一切識,故動心起念之後才會產生末那識與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與意識等六識,佛性是清淨性所以不含識,魔性是污濁性所以其中含識,但是佛性與魔性尚未分開前本是一體的兩面不一不異的,就如同十元硬幣的兩面一樣,說它們兩面是二的話,其實它們是一個整體,故為稱「不異」,但若是說它們是一的話,其實它們是不同的兩面,故為稱「不一」,這就是為什麼說佛性與魔性是「不一不異」的道理。

   許多的佛教徒學佛的目的都是希望爾後能夠「成佛作祖」,而佛教各宗門之法師在講經說法的時候也常鼓勵那些出家眾或在家居士爾後能夠「成佛作祖」,那麼「成佛作祖」好嗎?其實成佛作祖「好」或「不好」要看自己的根器而定,中、低根器的出家眾或在家居士若能成佛作祖,那就是一件好事,而高根器的出家眾或在家居士若是成佛作祖的話,那就不是一件好事了,為什麼呢?因為中、低根器的出家眾或在家居士若能成佛作祖的話,那就表示他們的修行過程已經從築基工程的階段到達了真正要開始起修的起跑點了,所以對那些中、低根器的出家眾或在家居士若來說,能成佛作祖對他們的修行而言是有進展的,但是對於那些高根器的出家眾或在家居士而言,若是成佛作祖的話,那麼就表示自己的修行沒有任何的進展,反而是在原地打轉,長此以往的話,那麼就永無悟出真理或成道的一日,如此的話,則成佛作祖對於那些高根器的出家眾或在家居士而言,便是一種修行的阻礙與最大的夢魘。

   此話乍聽之下對佛教徒而言不啻是晴天霹靂,丈二金剛摸不著頭緒,因為他們每一個人皆認為學佛的最終目的不就是要「成佛作祖」嗎?為什麼說成佛作祖對於那些高根器的出家眾或在家居士而言,成佛作祖反而是一種修行的阻礙與最大的夢魘呢?問題就在這裡,如果真正高根器的人經過分析之後,可能會恍然大悟,但是如果他們是根器太淺或是悟性太差的話,那麼可能會產生我執與煩惱心的現象,為什麼呢?道理很簡單,我們可以從「成佛作祖」這幾個字來分析,看成佛作祖的人他們到底是「真悟道」或是「假悟道」即知一切,何謂「成佛作祖」呢?其實成佛作祖的「佛」與「祖」是兩個不同的意思,也就是說「佛」字是代表「佛陀」,而「祖」字則是代表「祖師」的意思。在佛門中,有「禮佛」,也有「禮祖」,只是後來許多人將「佛」與「祖」兩個字連在一起唸習慣了,就把「佛祖」當成是「佛陀」的另一個名稱了,所以稱呼釋迦牟尼佛為佛祖了。

佛不是有「諸佛」嗎?有「千百億佛」嗎?在上座部佛教中,承認有過去、現在、未來的「三世諸佛」,如《長阿含經、大本經》和《長部、大本經》記載的毗婆尸佛、尸棄佛、毗舍婆佛、拘留孫佛、拘那含佛、迦葉佛和釋迦牟尼佛之過去七佛、未來佛彌勒佛,《大史》記載有過去二十五佛,大乘佛教最常提及的過去佛是過去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之前的燃燈佛,還有《法華經》中提到的,過去離衰劫是所有的佛當中,最早成佛的威音王佛,大乘佛教《過去莊嚴劫千佛名經》、《現在賢劫千佛名經》和《未來星宿劫千佛名經》,亦記載有過去莊嚴劫千佛,亦有將於現在賢劫和未來星宿劫陸續成佛的千佛,而世尊過去世曾在妙光佛的末法時期出家學道,聽聞有五十三佛名,心生歡喜,於是輾轉教三千人皆受持五十三佛名,這三千人最後都成就佛果,此即三世千佛的由來。世尊又感眾生罪業深重,特令眾生再禮拜三十五佛以求懺悔,所以後來又有八十八佛名,從古至今就已記載過有這麼多的佛,可見「佛祖」一詞並非在指釋迦牟尼佛,而是另有它解,一般佛教信仰者將釋迦牟尼佛稱為「佛祖」或是將觀世音菩薩也稱為「觀音佛祖」,這種稱呼應該不是「佛祖」兩字之正解。

那麼何謂「佛祖」呢?「佛」字是指覺悟的意思,而「祖」則是指源頭,因此「佛祖」與「道祖」這兩個名詞意思很相近,應該都是在隱喻宇宙大自然的源頭之意,至於「成佛作祖」的意思則跟修行有關了,「成佛」應該是指成就佛之果位,成為一個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成就者,而「作祖」應該是指與歷代祖師一樣,獲得修行之大成就,因為佛教徒都認為歷代祖師都是已經得道的高僧,當然佛也是如此,所以他們有「成佛作祖」的念頭是可以理解的,有些佛教法師認為成佛作祖的方法有四個方面,第一、就是要徹底反省懺悔,並且不斷的淨化自己的心靈,第二、就是說只要用原本清淨的心去修行,就能直截了當就地成佛,第三、則是要體悟「時時勤拂拭,本來無一物」之含意,第四、則是自己能先自覺,如此就能繼祖傳燈、超佛越祖,其實上述這四個方法有時候根本就自相矛盾,為什麼呢?因為既然要用原本清淨的心去修行,那怎麼還要不斷的的反省懺悔呢?既然不斷的反省懺悔,那麼那一顆心就是污濁的心,既然是污濁的心,當然就不可能是原本清淨的心,所以這四種方法也是前後矛盾。

其次既然要用原本清淨的心去修行,那怎麼還要時時勤拂拭呢?因為原本清淨的心就是一顆無染清淨的本心,如此的話還要擦拭什麼?若是再擦拭這一顆原本清淨無染的本心,那不是頭上安頭,嘴上加嘴嗎?再說既然要自己先能自覺,那為什麼還要再生出「繼祖傳燈,超佛越祖」的這種妄念呢?修行的目的不是為了追求「有」而是要返回「無」,沒有妄念的人才能自覺,心中若是唸阿彌陀佛佛號或憶念佛祖,想念阿彌陀佛無量的功德或是想要超佛越祖,那不是心中的妄念太多了嗎?無念之念才是正念,有正念的人本身即是佛,還求什麼成佛作祖呢?若在自心之中不斷的生出唸阿彌陀佛佛號或憶念佛祖、想念阿彌陀佛無量的功德或是想要超佛越祖的心,那不就是雜念叢生了嗎?既然是雜念叢生,那就是已經墮為眾生了,哪有什麼機會再成佛呢?心本是清淨的根本不需要任何人再產生成佛作祖的那一顆妄心出來,既然已經產生了成佛作祖之妄心,那就是表示此人的心其實並不是真正的清淨心,既然此人的心並不是原本那一顆清淨的心,那麼他們又怎麼可能成佛呢?

宗教的法師告訴信徒們說修行要「繼祖傳燈、超越佛祖」,這一句話說的很有學問,不知「繼祖傳燈」要傳的是什麼燈,「超越佛祖」到底要超越哪一個佛祖?又如何能超越佛祖呢?為什麼我們會有此疑惑呢?道理很簡單,所謂「祖師」是指開宗立派的那一位第一代祖師而言,而所謂「歷代祖師」則是指一代傳一代的那些接棒人,所以「繼祖傳燈」的意思當然就是指繼續傳承由第一代一直延續至今的「宗門派系的修行方法或精神」,所以禪宗的弟子成佛作祖之後,就是要傳承禪宗第一代祖師摩訶迦葉尊者所悟出來的佛法,而淨土宗的弟子成佛作祖之後,就是要傳承淨土宗第一代祖師慧遠大師或淨土真宗的龍樹菩薩他們所悟出來的佛法,而密宗紅派的弟子成佛作祖之後,就是要傳承密宗紅派第一代祖師蓮花生大士所悟出來的佛法,而密宗白派的弟子成佛作祖之後,就是要傳承密宗白派第一代祖師金剛大持如來所悟出來的佛法,而密宗黃派的弟子成佛作祖之後,就是要傳承密宗黃派第一代祖師宗喀巴大師所悟出來的佛法,而密宗花派的弟子成佛作祖之後,就是要傳承密宗花派第一代祖師貢噶寧布大師所悟出來的佛法,但是真正的問題出來了,各宗門派系第一代祖師所悟出來的道是正道嗎?而其他接棒人所傳承的那些哲理都跟第一代開宗立派者祖師一模一樣嗎?

那是不可能的事,因為真理能悟不能說,正道能參不能辯,故有「言語道斷」之說,所以說如果認為「歷代祖師所傳承的佛法即是第一代祖師所悟之佛法,而第一代開宗立派的祖師所悟的佛法即是真佛法」,那是一件很難的事,那麼何謂「真佛法」呢?所謂「真佛法」指的即是佛法中的第一義諦,而所謂「假佛法」指的即是佛法的世俗諦,佛法的世俗諦即是三藏十二部經…等等的「方便之說」,旨在治一切心的一切法,道無二道,所以除非各宗派法門之開宗立派者與傳承的各歷代祖師,他們所悟或是所傳的都是真佛法,否則他們所悟與所傳的必定只是類似三藏十二部經…等等的「方便之說」而已,既然不是真正的佛法,那麼必然只是一宗一派自己的門戶之見而已,既然只是一宗一派自己的門戶之見而已,那麼傳承那些邪法又有何意義呢?又怎能超越佛祖呢?這是值得深思的。

許多的宗教法門那些開宗立派之祖師,他們為什麼會開宗立派呢?不是因為他們已經悟出真理出來了,所以他們才會另外再開宗立派,而是因為他們根本沒有真正的悟道,所以他們才會另外再開宗立派,因為那些各門各派的宗師如果是真正悟道的話,那麼各宗各派的門戶之見為什麼會完全不一樣呢?所以各門各派的宗師如果是真正悟道的話,那麼他們悟出來應該都一樣才對啊!怎麼還有宗門主張要念佛,有的宗門對念佛能成佛嗤之以鼻呢?或是有的宗門認為要頓悟成佛、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教外別傳而有的宗門對這些觀念嗤之以鼻呢?可見那些開宗的宗師他們所悟出來的哲理不是真理,而是他們自己另外找出一條他們自認為可以悟出真理的新路徑罷了,古德有云:「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這是一個事實,但是這些開宗的宗師他們所另外找出來的這一條新的悟道路徑,真的就是一條「最佳的悟道路徑」嗎?當然不是,宇宙之間無處沒有道,因此說哪一條路徑可以悟道都是合理的,但若是說哪一條路徑就是「最佳的悟道路徑」,那便是一種無知的觀念。

道在自身道也在周遭,道與每一個人皆須臾不離也,因此一悟就到佛地,沒有悟性的人再多的路徑還是走不到目的地的,因此這些開宗的宗師們,他們只是發現一個悟道的門而已,而不是已經悟了道,宗教派門就如同登山社一樣,宗師就如同嚮導一樣,寺廟道院之住持就如同登山社的社長一樣,而這一座道山之山頂才是真理之所在,因此成立一個新的宗門派別只是增加了一個新的登山社而已,宗師自創的那些理論只是發現一條新的登山路徑而已,而這一條登山路徑是否適合每一個登山隊的隊友去攀爬呢?那倒是不一定的,為什麼呢?因為每一個登山隊之隊友年紀老少不一樣,體力男女不一樣,血壓高低不一樣,攀爬技術所學不一樣,腳程能力平時訓練程度不一樣,能否爬到這座山的顛峰之處,每一個人的耐力也不一樣,所以說「哪一條登山路徑就是最佳的登山路徑」,那是一種「無明」的觀念,更是一種「無知」的說法,他們難道不知道在任何一隊的登山隊友之中男女、老少、腳程、體力、攀爬技術、耐力、血壓跟是否有高山症、懼高症都不一樣嗎,這一隊的隊友每一個人都真的適合攀登這一條登山路線嗎?其答案其實不言可喻,可見任何之登山路線其登到山頂的機會都是均等的。

   這正是各宗教法門之理論「法法平等」之主因,新的登山社就是一個新的宗門派別,認為這一條新的登山路徑就是「最佳的登頂路徑」,就是隱喻這一個新的宗門派別的門戶之見,而那一位發現新路線的嚮導即是這一個新的宗門派別的開宗宗師,而那些男女、老少、腳程、體力、攀爬技術、耐力、血壓跟是否有高山症、懼高症都不一樣的登山隊友,正是這一個新的宗門派別之中的信徒,因為這些信徒皆是道根深淺不一、悟性高低有別、修行所圖目標各異、學歷不同、經歷不一樣,所以說如果認為哪一種修行的宗門派別是一條「最佳的悟道路徑」,那也是一種無知的觀念,「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正是告訴那些宗門派別的開山祖師與信徒們,另立新的宗門派別只是頭上安頭,嘴上加嘴罷了,這些宗門派別的門戶之見,其實跟修行人能否真正悟道,一點關係都沒有,否則老子與釋迦牟尼佛他們又是修哪一宗門或哪一派派之理論才悟道的呢?這些疑惑之處正是那些宗門派別的開山祖師與信徒們無法參透之處,所以才會在這些宗門派別的門戶之見中打轉而悟不出真道來。

每一個宗門派別都希望信徒們能「依教奉行」,但是這些宗門派別的開山祖師們他們自己有「依教奉行」嗎?如果有「依教奉行」的話,那麼又怎麼會有自創的那些宗門派別的門戶之見呢?如果自己都沒有「依教奉行」的話,那麼還要如何去要求那些信徒也依教奉行呢?那些自創宗門派別的門戶之見到底是依釋迦牟尼佛的哪一種教義來奉行的呢?所以說「成佛作祖」這一句話,看似和尚理光頭理所當然,實際上卻是問題重重,「成佛」到底是佛教徒的修行目標還是成道的過程而已呢?為什麼我們會有這種疑惑呢?因為成佛的人他們一念迷又會成為眾生,所以成佛仍然是一種生滅的「無常現象」而非「永恆不變」的真理,佛教徒認為世間的一切皆是無常,所以不承認有永恆不變之自性,但這正是佛理不是真理的最佳證明,所以成佛的人他們所悟的哲理只是屬於「緣起無常」之佛理而已並非是真理,就如同成聖的人他們只是悟了入世理的儒道而已,並非所悟的哲理即是真理,成佛的人只是具有佛性而已,但是佛性仍然不是天性,佛性與魔性都是屬於人性之極端而已,真正的天性是無佛也無魔的。

因為真悟之人,他們沒有佛性,所以他們沒有「成佛之因」,因此當然他們也不會有「成佛之果」,同樣的道理,真悟之人他們也沒有魔性,所以他們也沒有「成魔之因」,因此他們當然也不會有「成魔之果」,這一句話怎麼說呢?道理很簡單「魔」是指迷性,「佛」是指覺性,有迷性的人他們才需要去除迷性而使其自心覺悟,而有魔心的人才需要去除魔心而使自己成佛,但是沒有任何迷性的人,他們又何必需要去除迷性而使其自心覺悟呢?同樣的道理自心之中若沒有魔心的話,那麼又何必需要去除魔心以使自己成佛呢?所以說佛與魔皆是生滅的,皆是無常的即是此意,修行人一定要去除成佛或是成魔之妄念,自心才有可能返回虛無,佛只是一種清淨心而已,但是道卻是無心之心的正心,所以佛心仍然不是正心,就如同說佛心是隱喻萬靈蒼生自心中之「光明面」,而魔心則是隱喻萬靈蒼生自心中之「黑暗面」,自心猶如是一間房間,如果房間之中沒有任何的光明,那麼當然此房間就是處於黑暗之中了,故才稱為「無明」,若是在此黑暗的房間之中點燃了智慧之燈(隱喻佛性),將光明帶進此黑暗的房間之中,那麼黑暗立刻就消聲匿跡,但是黑暗有沒有此離開房間呢?當然沒有,因為我們若是將燈關掉,則黑暗又回來了。

這正是黑暗與光明其實是不二的道理,黑暗不能離開光明,光明亦不能離開黑暗,兩者是不一不異的,就如同佛性與魔性一般,佛性越少的人其魔性就越多,而魔性越多的人其佛性就會越少,這正是「一燈能除千年暗,一智能滅萬年愚」這一句話的精神所在,一個人的自心之中若全是佛性,那麼他就成「佛」了,但問題是若稍受一點點的濁氣污染與遮障,那麼自心即非真正的清淨,所以又會墮入生死的輪迴漩渦當中,這正是「一念覺眾生是佛,一念迷佛是眾生」這一句話的精髓,所以成佛仍然是生滅的,仍然不是修行人的最終目標,故說「成佛」只是一種修行人的一種「中間目標」而已,絕對不是修行人的「任務目標」,因此「成佛」只能對那些中、低根器之佛教信徒說,絕對不能跟那些高根器之佛教信徒說,跟那些高根器之佛教信徒說一定要成佛,這是在害他們無法悟出真道,成佛只是起修的開始而已,而不是已經成道了,所以我們常常會聽到說哪一天是觀世音菩薩的「成道日」,哪一天又是釋迦牟尼佛的「成道日」,真的感覺到非常的疑惑,菩薩已經成道了嗎?成佛就是等於成道嗎?這是有疑問的,真心修行的人不妨仔細的參悟一下,「道」的精髓是什麼?如此的話,佛與菩薩是否已經成道就不言而喻了。

   再來談到「作祖」這個問題,所謂「作祖」顧名思義就是指成為某一宗門派別的傳承祖師,因為他們認為能當成某一代的祖師,那麼他當然就是這一個宗門派別的傑出人才與佼佼者,但是這是一種非常無知的妄念,為什麼呢?道理很簡單,某一宗門開宗祖師所自創的那些門戶之見,既然不是真理,那麼當然就是一種邪說異端,既然開宗宗師自創的那些門戶之見是一種邪說異端,那我們還去當傳承接班之祖師,然後再將那些錯誤的觀念弘揚出去,去導誤更多的人,這是什麼樣的心態與什麼樣的智慧啊!如果那些宗門派別的信徒每天都在宗門派別之中研究、探討與誦唸那些宗師自創的門戶之見,那又有什麼任何的意義呢?難道假理辯一辯就能成為真理嗎?而自己去當祖師不就是要去弘揚那些假理嗎?而弘揚那些假理不就是等於在害眾生遠離真理嗎?目前之宗教信徒只知道迷惑於自己所信仰的那些宗教教義,根本不知道真理為何物,每日只知「依教奉行」,不知道那些宗教的教義只是無上大道的一塊敲門磚而已,門若是敲開了那麼那一塊敲門磚就要甩掉了,因此若登上覺悟之彼岸,則正是丟掉那些寶筏的最後一次機會,難道還要將寶筏背著走嗎?古德有云「纔就筏便思捨筏,方是無事之道人」即是此意,無心之心才是正心,無念之念才是正念,無意之意才是真意,無愛之愛才是真愛,因此修行人千萬不要有「成佛作祖」的錯誤心態與妄念,自心之中若有了這些雜念,那麼心就無法真清真淨了,清淨的心才是佛心,清淨的性才是佛性,沒有成佛之心才能成佛,沒有成佛的妄念才能成佛,若有了「成佛作祖」之妄念不就是等於斷了自己成佛之路嗎?若沒有成佛那又如何能成道呢?所以修行人務必去掉「成佛作祖」那些妄念,回復到自己原本清淨之本心才是正途。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