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師之師才是真正的大師

2015/11/17 06:08:40 網誌分類: 真假修行
17 Nov


眾師之師才是真正的大師

   韓愈在《師說》一文中有云:「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學於師;是故,聖益聖,愚益愚,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師說》這一段話有以下幾個重點,第一、是指人皆有惑,若不從師則其惑終不解矣,第二、是指人人都應該有師來解惑,第三、是說師之責任就是傳道、授業與解惑,第四、是說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所以先聞道者即是吾之師,與這一位師的身份貴賤、年齡大小完全無關,第五、則是說道在哪裡,師就在哪裡,第六、是說聖人都知道要從師去學習,而愚昧者反而不會從師去學習,所以說這就是聖人為什麼會成為聖人,而愚人為什麼會成為愚人,其道理就在這裡。

   我們從以上韓愈在《師說》一文所說的話看來,他所說的話的確非常有道理,但是其中仍然還是有一些疑惑急待解開,那麼到底韓愈在《師說》一文中所說的內容還有哪些疑惑急待解開呢?首先第一個疑惑就是每一位老師都能傳道、授業、解惑嗎?其次是這些老師所傳的道是正道或邪道誰能知悉呢?第三是這些老師幫弟子解惑所說的內容是真的讓他們解了惑或是讓他們惑上加惑呢?第四是韓愈在《師說》一文中所說的「聞道」,其所指的聞道是指聞什麼道呢?為什麼我們會有這些疑惑呢?道理很簡單,因為目前有一些政治人物,他們雖然讀的是同一所名校的同一種科系,也師承於同一位教授,但是所教出來的學生在社會上他們對政治立場卻有完全不同的看法,而且還是針鋒相對的,這種現象有幾種原因存在,第一、可能是這一位老師他自己本身根本沒有悟道,所以他所傳的是邪道,他幫學生解惑的內容反而讓那些學生更迷惑,其次是那些學生雖然讀的是一所有名的大學,但事實上他們的智慧很低,讀了書之後沒有慎思、明辨與篤行,故根本沒有瞭解老師所傳的道,第三種現象可能是那些學生之思想已經根深柢固了,所以任何老師的傳道、授業與解惑對他們來說已經毫無意義了。

我們從目前各大學、高中、國中發現有許多的教授、老師他們強姦女學生、用其他發票假結帳盜用公款、凌虐學生、抄襲升等論文、外遇或挪用研究費…等等的現象之中發現,有些老師不但根本沒有悟道,而且他們的觀念與行為都非常的偏差,有道是:「人才無品其禍甚於是庸才」,這句話說明了一個人擁有豐富的知識,但是若欠缺品格的修養,那麼有可能更會為害社會。此即有如前教育廳長陳倬民先生所說的:「智育失去道德的指引,則知識將成為罪惡的工具」這一句話,所以他的意思就是說:「唯有術德兼修的人才能真正造福社會」。任何一個已經悟道的老師都是國家與社會的福祉,但是任何一個沒有悟道的老師,則他們錯誤的觀念與行為必然成為國家與社會的禍害,而事實上目前社會上很多的錯誤行為都是一些為人師者帶頭在做,因此造成了許多國家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宗教、環保…等等各領域的紛擾不安,可見為人師者他們是否已經悟道關係者這一個國家的安定,國民的教育與國家未來之發展,因此不可等閒視之也。

孟子在《離婁章句上》有一句話說:「人之患,在好為人師。」,孟子的意思是說:「好為人師者,則易自足,有礙於學,故為人之大患」,「人之患,在好為人師。」這一句話翻譯成白話就是說:「一個人最大的或最容易犯的毛病,就在於自以為是,很喜歡做別人的老師。」,因此在這個社會上大師、法師、戒師、律師、牧師、上師、導師、金剛上師、無上師、名師、明師、教師、點傳師、引保師…等等的師非常多,但是這些師都是為了弘法佈道而應世的,並不見得說他們本身真的很喜歡「為人師」,雖然如此,但既然是「師」就必然會有弟子、信徒、追隨者或仰慕者,因此其言行舉止都會對社會大眾產生一定程度之影響,但是為師者的任務是傳道、授業與解惑,那麼在不同的宗教信仰狀況之下雖然產生同樣之問題,但是不同宗教的師所解的惑內容卻是不一樣的,那麼哪一種宗教法門的師所解惑的內容是正確的呢?如果說每一種說法都正確的話,那是不合乎常理的,如果說只有其中的一種是正確的,那麼其他另外八萬三千九百九十九種法門與三千五百九十九種道門的這些師不是都在導誤世人或為害社會嗎?所以問題出來了,同樣都是師,但是不一樣的宗教信仰、不一樣的悟性、不一樣的根器與不一樣的理解力,必然會產生不同的結論出來,如果說真的只有其中的一種是正確的話,那麼韓愈在《師說》一文中所說的:「人之患,在好為人師。」這一句話,其後遺症就已經顯現出來了。

修行不是說「明師難遇」、「佛法難聞」、「中土難生」與「真道難求」嗎?在明朝末年的時候,當時名列四大高僧之一的弘覺禪師憨山德清曾經有一偈語說:「修行容易遇師難,不遇明師總是閒,自作聰明空費力,盲修瞎練也徒然」,那麼這裡所謂的「明師」到底是指什麼師呢?被譽為「天人師」的釋迦牟尼佛到底算不算是明師呢?有人認為明師必須具備:第一、自己要有證悟;第二、要能通達真理;第三、有慈悲心肯教人;第四、要能方便權巧的為人解說等條件。而修行前輩愚餘老人則認為,所謂明師者:是指能觀機逗教,並應病予藥者是,亦即於「世界、對治、個個為我、第一義」等四種悉檀皆有所明瞭者。換句話說:於四悉檀的內容及與作用皆有所明瞭,因此才能應病予藥。那麼何謂「世界悉檀者」呢?所謂「世界悉檀者」亦名世俗諦,即諸法形成等真實相。如我人是如何形成的,或聲音是如何形成的,乃至於色聲香味觸法的來龍去脈皆能了然於心,而所謂「對治悉檀者」就是如「貪」重者觀不淨;「瞋」重者觀慈悲;「癡」重者觀因緣;「妄想」重者觀數息等等的法施,而「個個為我悉檀者」亦名邪見或是執斷見,執常見等,另外「第一義悉檀者」的意思即是所謂的不生不滅、無來無去等諸法實相,皆能了了無礙,因此,所謂的明師者,最低之限度,也是要對以上諸法之相皆知悉了了然也。

就上述兩種的說法我們可以知道,所謂的明師一定要他自己本身已經悟道,並且對有疑惑之眾生能觀機逗教,應病予藥,因為自己若未能真正悟道的話,那麼又如何能觀機逗教,應病予藥呢?再說一個沒有真正悟道的老師,那麼他又如何幫眾生解惑呢?又如何能傳播真正的道呢?所以愚餘老人所說的條件那些非常的正確,那麼我們再回頭看看各宗教法門的那些弘法老師就會發現到,真正悟道的明師其實並不多,但是很有名氣的名師倒是不少,顯見在我們這一個五濁的社會之中,迷惑於名師而找不到真正明師的修行人非常的多,「名師」不一定是「明師」,而「明師」也未必是「名師」,但是真正的明師一定是一個道心與道行兼具,不但自己已經明心見性並能解行合一,而且對於迷惑之眾生又能契機說法、觀機逗教、應病予藥的大成就者。一般而言世人對於「大師」這一個稱號通常都表示是「偉大的老師」的意思,但是「大師」這一個稱號最初是信徒對於釋迦牟尼佛的個人尊稱,後來卻演變成為對一些宗教德高望重的僧人或修行者之敬稱。但是如果大師這個名號被爛用的話,那麼沒有悟道的阿貓阿狗不就是通通都變成了大師了嗎?如此的話,那麼被稱為大師之頭銜又有什麼光彩呢?

其他行業的大師我們暫且不提,光是宗教的大師就有一大堆,尤其是佛教各宗門被稱為大師的人特別多,開宗立派的人其徒眾可以稱他為宗師,但是卻不能亂稱呼他為大師,各宗門派別歷代傳承的接班人,其宗門之弟子可以稱他為祖師,但是卻也不能亂稱呼他為大師,某一個宗教法門非常有名的法師,信徒們可以稱他為名師,但是卻也不能亂稱呼他為大師,引導某一宗派信徒思想的人,信徒可以稱他為導師,但是卻也不能亂稱呼他為大師,可見大師之名號並非人人都可以亂冠在別人之頭上,因為一個被尊稱為大師的人若是他未真正悟道,則他的觀念與行為必是偏離了真道,此種修行人若被稱為大師,則名不正言不順,那不是徒增他人之笑柄嗎?大師的這個「大」字不是指大小的大,而是類似春秋時期儒家弟子所彙編的四書中《大學》經一章「大學之道」的那個大字,一般人在翻譯「大學之道」這四個字的時候,通常都翻譯成「大人的學問」、「最大的學問」、「為政之道」、「非常廣泛的學習」或「大學這本書所要講的道理及遵行之路徑」,事實上這些翻譯都沒有契合《大學》經一章「大學之道」這四個字之真諦。

若翻譯成大人的學問,難道說當時還有人在教導小人的學問嗎?所以這個大字是一種隱喻字,一定要深入去參悟才能真正參透其真諦,我們可以另外從大慈大悲、大愛、大德、大忠、大孝與大仁這些名詞的「大」字之角度來解析,可能一般的人就比較容易理解「大學之道」的這個「大」字真正之意思;慈是予人快樂,悲是拔人之苦,這是凡夫俗子之觀念,而大慈大悲是指超越凡夫俗子的這種感情私心,對任何萬物一視同仁,一念不起,諸緣息滅,不對任何的萬靈蒼生慈悲,亦不對任何的萬靈蒼生不慈悲之心,完全沒有任何「慈悲」或「不慈悲」的煩惱與罣礙者即稱為「大慈大悲」,因此完全沒有任何「愛」或「不愛」的煩惱與罣礙者即稱為「大愛」,完全沒有任何「仁」或「不仁」的煩惱與罣礙者即稱為「大仁」,不忠於任何的國家、民族、領袖、黨派、公司、老闆或個人,秉持一顆不偏不倚的中正之心就稱為「大忠」,超越凡夫俗子心有所求所做善事之德行則稱為「大德」,對整個宇宙、天地、萬靈蒼生普遍的孝敬,而非只是孝敬自己的父母、長輩者稱為「大孝」,所以超越世俗之學問以獲得宇宙間那唯一真理的真智慧即是「大學之道」這四個字之真諦。

從以上對「大」字之分析,我們就可以知道所謂的「大師」就是指能超越指導凡夫俗子那些世俗學問的真正天人之師,也就是說凡是指導世俗諦所有學問的一般老師都只能稱為「凡師」,而自己本身已經真正悟透宇宙間那唯一之真理,並且對世間所有各種疑惑之眾生,皆能夠觀機逗教,應病予藥,而無任何宗教經典教義之執著心與分別心者才能稱為「大師」,目前各宗教法門一大堆的法師、牧師、神父、活佛、上師、金剛上師或無上師,講經說法之內容幾乎都是自己宗教的門戶之見,那都是一種法執之現象,那些都是宗教個別的師,不能稱之為大師,為什麼呢?一般專精於自己法門那些門戶之見,跨越宗教的領域之後,便無法對世間所有各種疑惑之眾生,觀機逗教,應病予藥了,所以根本不具備大師之資格,道無二道,所以某一位修行人他一理若能悟通,則其他各宗教法門之千理、萬理便通通都能悟徹,而一理這個「理」就是指真理而言,那麼真理要從哪裡去悟才能悟出來呢?從各宗教法門之千理、萬理中深入去悟,便能悟出真正的真理出來,為什麼呢?道理很簡單,古德有云:「頭頭是道」,這一句話的意思就是說:「任何事物或凡間的道理之源頭通通都是道」,所以只要「一門深入」的去溯源尋根便能悟出真正的道出來。

對宇宙間萬事萬物之哲理一門深入或溯源尋根就能悟道,這就是中國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個重要概念,也就是「格物致知」的觀念,格物致知的觀念是源於《禮記·大學》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等八目所論述的「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這一段,八目中最重要的一目就是「格物」,沒有格物的話所有的老師都是邪師,沒有格物的話所有的念頭皆是邪念,沒有格物的話所有的行為皆是邪行,可見格物對於眾生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等等七目之重要性,沒有格物的話修行人就無法明心見性,沒有明心見性當然就無法見性成佛,無法見性成佛當然肉身就無法徹底了業,靈體就無法究竟解脫,那不是又要繼續墮入生死輪迴之中,浮沉於苦海之內,無法得到大自在與大解脫嗎?如果修行之最後結果不能達到大自在與大解脫之目標,那麼所有的修行過程不都是在浪費自己寶貴的修行時間嗎?可見格物對修行人以及所有眾生的重要性,因此任何宗教法門的法師若是沒有格物的話,根本就無法成為一位真正的明師或大師。

那麼何謂「格物」呢?「格物」就是窮究宇宙間萬事與萬物之真理,宇宙間的萬事與萬物都是一種假相,所以讓世人看不到真相,都是一種表相,所以讓世人看不到實相,就因為如此所以才經常會讓世人誤假為真,逐假迷真,因此眾生才需要去窮究宇宙間萬事與萬物之真理,因為真相與實相就在萬事與萬物的根源之處,就在表相與假相的盡頭裡面,去除幻相才是實相,瞭解宇宙間萬事與萬物之真理的智慧才是真智慧,瞭解佛理的智慧則是佛智慧,佛智慧仍然還不是真智慧,所以要格物才能致「知」,「知」者真智慧也,為什麼說佛智慧仍然還不是真智慧呢?因為佛智慧所理解的理是隱含在真理中之「空理」,「空理」與「色理」都是真理的一部份,但卻不等於真理,空理是治心之理,色理是治身之理,空理與色理都能說,但是真理卻不能說,空理與色理都能定義,但是真理卻不能定義,空理與色理都是「理」,但是真理卻是「道」,空理與色理都是「假理」,但是道卻是「真理」,參透佛理的人能成「佛」,參透色理的人能成「聖」,但是去掉空理與色理之執著或沒有成佛成聖之罣礙才是真理,真理是無,所以不是空,也不是色,因為空仍然有空相,色仍然有色相,但是真理是沒有任何相的。

各宗教法門的活佛、上師、金剛上師、仁波切、上人、無上師、大師、法師、神父、牧師、導師、阿訇、喇嘛、尊者、禪師、祖師、大法師、主教、樞機主教或教宗…等等的師,他們所理解的理都是自己宗教法門的理而不是真理,他們講經說法的內容都自己宗教法門的門戶之見而不是正見,正者止於一也,「正」字是由「一」字與「止」字所組合而成的,到一為止才是正,止於一才是正,因為宗教的理是千理、萬理,基督教、天主教說的理有理,但是卻不能含攝佛理,佛教密宗、顯宗、禪宗、淨土宗…等等的宗,他們所說的理也很有道理,但是佛理仍然不能含攝儒家的理與基督教、天主教所說的理,這些宗教之理旨在教化其信徒們悟出真理來,但不能說這些宗教教化的理就是真理,真理離語言絕文字,所以古德才會有「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之偈語,一言說即不是道,一動念就是後天,古德曾經說過「萬教歸宗」之語,「萬教」者係指各種教化也,「宗」者是指孕育各種教化之源頭也,故「萬教歸宗」即是指所有的教化都要引導眾生歸向於真道,因為真道正是各種教化之源頭啊!

萬法亦是如此,古德有云:「萬法歸一,一歸何處?」,社會上各種教化眾生悟道之方法即是「萬法」,萬法皆是同一個源頭所傳承出來的,所以要先回到這個源頭才能去探索真理,萬法就是由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六十四卦所衍生出來的,而六十四卦已含攝宇宙萬象之哲理,所以欲探索萬象之根源須由萬象返回太極,而太極是由無極所生化,所以無極才是真正的根源,這就是「萬法歸一,一歸何處?」的答案,萬法歸一,一歸於道也,道就是無極,這也是老子在《道德經》第四十二冲和章所說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一句話的道理,對有形有相的物質而言就稱為「萬物」,對各種道理的教化而言即稱為「萬法」,一是由道所生化而出,故一必須歸於道,老子在《道德經》第四十反覆章有云:「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有」即是指太極或一,而「無」則是指無極或道,這正是萬法歸一,一歸於道的道理。

不瞭解真理的宗教之師,必定會將宗教之邪理當成真理,將宗教之邪信當成正信,如此的話必然會導誤眾生,宗教之師經常說要去弘法,那麼他們所弘的是正法或邪法呢?如果是正法的話,那麼為什麼其他宗教之信徒會嗤之以鼻呢?因為自己認為正法的法其實是邪法,所以無法含攝其他諸法,所以別人聽不下去,因此基督教的牧師說要去「傳教」,這種說法倒也比較貼切,「傳教」者宣傳他們的宗教教義也,雖然「傳教」之說法比較貼切,但是貼切仍然是不適當的,為什麼呢?道理很簡單,自己要先捫心自問,自己所宣傳的那些宗教教義或弘法所要弘的法到底是不是真理呢?如果不是真理的話,那麼為什麼這些宗教之師要去傳教或去弘法呢?如果是真理的話,那麼請問是基督教、天主教之師所傳的教義是真理呢?還是佛教之師所弘法的佛法是真理呢?這些宗教之師自己都還搞不清楚自己宗教法門的那些門戶之見到底是不是真理,就到處去亂傳教,到處去亂弘法導誤世人,自己造了業自己都不知道,還誤認為自己的弘法有無量的功德呢?

宗教之師常常會在禮堂、佛堂、教堂、寺廟、道院或是講堂之中對信徒、教友或眾生們開示,會場內擠滿了群眾,宗教之師端坐在莊嚴的座位上轉法輪,不知情者會誤以為宗教之師很有智慧,他們所開示的那些語錄皆是金玉良言,皆在開啟眾生之智慧,但是誰又能悟出宗教之師那些開示之語大部份都是宗教法門自己的門戶之見,說的更清楚一點的話,他們所說的理都是一些宗教的邪理而不是正理,何謂「開示」呢?「開」者啟發也,「示」者告訴也,所以所謂「開示」就是指宗教之師對於台下那些信徒、教友或眾生們開啟他們智慧之言語,所以社會上尊稱宗教那些高僧大德對於信徒、教友或眾生們的言語教誨為「開示」,但是這些開示能啟發信徒、教友或眾生們的智慧嗎?那倒是不一定,因為有的人可能被啟發,有的人可能會被導誤,為什麼呢?道理很簡單,一種治肚子痛的藥能不能治所有的肚子痛呢?當然不能,每一個人肚子痛的原因都不一樣,所以才需要應病予藥,那麼宗教之師在開示的時候,對於台下幾萬個道根深淺不同、悟性高低不一的信徒、教友或眾生們有沒有觀機逗教、契機教化或應病予藥呢?當然沒有,開示是要針對對方的迷障之處予以適切的言語以啟發其智慧,而不是為了顯示他的信徒有多少或他講的話多麼有智慧,而在大庭廣眾之下做「個人秀」,那不是開示而是在導誤眾生,老子曾經對孔子有關「周禮能否安邦定國」之疑惑開示過,他還有對其他的人開示過嗎?所以大師應該是指真正悟道之師,大師應該是已經參透宇宙真理之明師,大師應該是眾師之師,大師更應該是所有天人與凡間的師,因此修行人不能盲修瞎練,連名師與明師都分不清楚,那就是缺乏真正的智慧,在名師以盲導盲的狀況之下亂修行,猶如盲人騎瞎馬,臨淵不知險,那就非常危險了,有時候還會做帶業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等待成佛的美夢呢?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