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修行之路真的正確嗎?

2016/02/01 16:40:42 網誌分類: 真假修行
01 Feb

 

   目前在全世界的人口之中有將近百分之八十的人有宗教信仰,其中主要的宗教信仰為基督信仰、伊斯蘭教信仰、佛教信仰與印度教信仰,雖然信仰宗教的人口有這樣多,但是真正在修行的人卻非常的少,為什麼呢?因為信仰宗教並不等於是在修行,修行也不一定要信教,雖然信教的人可以修行,而修行的人也可以信教,兩者之間互不影響,當然也互不妨礙,但是我們卻不能誤將信教當成是在修行。那麼為什麼說「信教不等於修行」呢?信教當然不等於修行,否則釋迦牟尼佛祂是信奉佛教以後才悟出解脫法的嗎?或者說老子是在信奉道教之後,才寫出《道德經》與《清靜經》的嗎?有的人信仰宗教之目的是為了讓自己的靈魂有一個寄託之處,但修行真正的目的卻是要讓自己的靈魂脫離六道的輪迴,以回復本來之面目,而不是要讓靈魂暫時有一個避風港而已,若是要讓靈魂有一個寄託之處,那麼這一個寄託之處又是在哪裡呢?那裡能寄託靈魂嗎?如果不能的話,那麼是不是說我們將靈魂寄託在哪裡,而靈魂就會如我們的意,主動的跑到我們想要寄託的地方去安住嗎?我想這是值得存疑的。

   信仰與修行最大的差別就是信仰的對象是自己以外的特定對象,而修行的主要對象卻是自己,其中之差異根源於對宇宙真相之瞭解與何者才是修行之究竟有不同之認知,一神教之信仰者他們將自己與上帝區分成兩個不同之個體,然後又說:「上帝是無所不在的」,這是一種自我矛盾之思維,基督徒認為他們信仰的目標是要培養一種與父神同行的關係,而不是像佛教徒要恪守清規戒律,而這種與父神同行的關係是藉著耶穌基督以及聖靈在基督徒生活裏的工作所成就的,因此基督信仰的核心信息就是說人可以透過相信耶穌基督是救主,而與上帝重新建立美好的關係,自己的罪可獲得赦免並且使靈體得救。這種觀念就是因為不瞭解真正的上帝,也不瞭解因果的關係所造成的錯誤思維,如果自己所造的業障可以透過上帝的赦免而使靈體得救,那麼整個宇宙之間,就沒有一個所謂的公正無私之上帝,因為上帝可以赦免那些造業障的人,而使那些受害者含冤九泉而無法獲得公正之審判,所以這種自我矛盾的理論是行不通的。

基督徒認為有不少人誤會說得救就是指死後能夠上天堂,但其實基督信仰對得救的理解不單只有上天堂,基督教會非常重視救恩之中與上帝聯合的面向,他們認為人透過相信耶穌基督是救主,即可進入了上帝(聖父、聖子、聖靈)愛的團契之中,達到與上帝聯合的終極目標,而且這個聯合不只發生在天上,而是發生在地上,也就是指世人接受基督為自己救主的那一刻開始,上帝的聖靈立刻住在那人裡頭,上帝透過聖靈與那人同在。事實上這又是自我矛盾的說法,既然說上帝是無所不在的,那怎麼會有接受基督為自己救主的那一刻開始,上帝的聖靈才會立刻住在那人裡頭,上帝透過聖靈與那人同在,那不就表示說沒有接受基督為自己救主的那一刻之前,自己的體內根本就沒有上帝的存在嗎?這不是自己的教義在否定自己的信仰嗎?可見這些基督信仰者根本不認識真正的上帝到底是指什麼?天主教的信仰有四大特徵:一、以基督為中心之信仰;二、以末世為目標之信仰;三、以神恩為助佑之信仰;四、以救贖為使命之信仰,那麼天主教的這些四大特徵跟自己的修行又有什麼關係呢?

修行不是去當上帝的信徒,而是要使自己的人性回復至本性而達到與上帝同樣具有大中至正、大慈大悲、無私無我、無我無人、至道至德、無上無下、無前無後、無左無右、無高無低、無善無惡、無佛無魔、無是無非、無內無外、無向無背、無情無愛、無苦無樂、無迷無悟之天德,使自己與上帝合為一體,達到上帝就是自己,自己就是上帝之目標,為什麼會這麼說呢?道理很簡單,大自然的本身就是上帝,萬靈蒼生都是由組成上帝之基本元素所組合而成的,這個基本元素就是目前科學家正在尋找的萬物之源「上帝粒子」,道家稱為先天炁,儒家稱為天性,佛家稱為阿彌陀佛、基督信仰者稱為聖靈,伊斯蘭教的穆斯林稱為真主,為什麼有這些不同的隱喻詞呢?其實旨在教化娑婆世界中,各種不同道根之眾生也,為什麼道家稱為先天炁呢?「炁」是會意字,「炁」是由「灬」與「无」等兩字所組合而成的,「灬」是火的象形字,「无」是無的古字,所有元素、氣體、粒子…等等之物質經極高溫燒煉至非物質就稱為「炁」,因為炁是組合宇宙唯一之元素故又稱為聖靈或聖子,因為它具有與大自然同樣之本性故又稱為天性。

因為每一上帝粒子都未經任何濁氣污染與遮障故稱為「無量光」,又因為上帝粒子不生不滅,所以又稱為「無量壽」,兩者合起來佛教稱為「阿彌陀佛」,實際上「阿彌陀佛」這個名相即是在隱喻上帝粒子、天性、先天炁或聖靈,整個宇宙之間唯有它才能無所不在,也只有它才能創造萬物,也只有它才是全能的,因為我們萬靈蒼生的本身即是由上帝粒子所組合而成的,所以它才是萬靈蒼生真正的主人,故稱「唯一真主」,這也是為什麼說:「上帝就是自己,自己就是上帝」的原因了,我們本身都是無所不在的上帝粒子所組合而成的,我們自己不是上帝那麼誰是上帝呢?所以修行就是修掉我們那些被污染的濁氣回復到原來與上帝同等天德之聖靈即可,而不是去信仰上帝,就如同海浪、波濤、汽水、礦泉水、自來水、果汁…等等都是由水所組合而成的,它們自己本身即是水,只是被人類加入添加物而產生不同之名相罷了,如果要海浪、波濤、汽水、礦泉水、自來水、果汁…等等的這些水再去信仰水,那不是很奇怪與無知嗎?各位再仔細想一想,海浪、波濤、汽水、礦泉水、自來水、果汁…等等的這些水如果去除那些外在之因素不是又回復成原來水之本性了嗎?

伊斯蘭教的基本信經及教義就是:「我作證,萬物非主,唯有真主;我作證,穆罕默德,是主使者。」這是伊斯蘭教所有信念及儀式的基礎,那麼各位想一想伊斯蘭教的基本信經及教義這一句話講的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所有由上帝粒子所組合而成之萬物都是假相,唯有看不見與摸不著的上帝粒子才是真相,而穆罕默德就是要引導眾生找到上帝粒子這個真相的主要使者,佛教信徒修習佛教的目的即在於從悉達多王子所悟到的道理裏,看透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終超越生死和苦、斷盡一切煩惱,得到究竟解脫,那麼各位再仔細的想一想,整個宇宙之間除了達到像上帝粒子、天性、先天炁或聖靈的這種境界才沒有煩惱與罣礙之外其他哪一種物質界的東西不是相生與相剋陷入金、木、水、火、土的五行生剋之中呢?「梵我合一」是印度教哲學理論的核心,更是印度教徒人生追求的最高目標,也是是印度教基本的概念,更是宇宙萬物賴以構成之根本,印度教徒認為梵是無所不在的,因此印度教的終極思想就是要將自我與梵兩者合二為一,此即為「梵我合一」之意,事實上印度教所說的「梵」即是中國人所說的「炁」。

   因此「梵我合一」這一句話之真諦即是世人之凡心修返至原有本性的意思,與儒家所說的「天人合一」是一致的,「天人合一」不是人跟天合而為一之意,而是經過自我的修行使自己目前的慈悲心、仁愛心、慈愛心、是非心、佛魔心、側隱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不忍人之心、愛慾心、同情心、分別心、比較心、執著心、貪婪心、嗔恨心、癡迷心、貢高心、我慢心、慳吝心與嫉妒心…等等的人性與上天最初賦予我們世人天性合而為一,故才稱為「天人合一」,那麼目前全世界有八萬四千法門與三千六百道門之修行道路,我們又怎麼知道自己修行的道路是否正確呢?其實上述修行法門的數字只是一種形容詞,並非是一個正確的數字,何謂「法門」?「法門」是指無框之門也,整個宇宙之間無處沒有道的存在,更無處不是修行之道場,因此整個宇宙之間又豈止上述那八萬四千法門與三千六百道門的修行道路呢?所以應該更正為「無量法門」才是正確的。既然法門是無量的,那麼到底哪一條才是正確的修行道路呢?其實接觸之後會讓我們產生歡喜心,並能啟發我們的靈性,引導我們找到了真理,而我們卻又不會去執著它的這一個法門的修行道路就是正確的修行之路了,如果我們本來不喜歡這種修行的方式,但是礙於朋友的情面而勉強去走的修行路,那皆不是正確的修行之路。

   為什麼呢?因為那一種修行方式與我們自己的道根是不契合的,而我們所要找的正確修行之路其實是有條件的,為什麼呢?因為我們每一世輪迴凡塵的時間是很短暫的,而輪迴凡塵之後又不一定投胎為「人」,就算是投胎為「人」,但也不見得那一世有在修行,就算投胎那一世有在修行,但是所修行的道路與成果是否正確仍然不得而知,因此有時候表面看起來好像在修行,但其實卻不是真正的修行,世界上每一條靈體的修行成果是連續與累積的,所以在這個娑婆世界中每一個人的外表看起來雖然都是人模人樣,但事實上其靈體的道根與悟性卻有上上根、上根、中根與下根之分,其實上上根、上根、中根與下根之不同只是概略的將眾生的根器做一個粗淺區分而已,事實上每一個人的根器都不同,所以要走的修行之路也不會完全一樣。每一個人最初的本性皆是天性,所以起步都一樣沒有任何的分別,但是後來為什麼會有上上根、上根、中根與下根之區分呢?其實跟他的本靈對各種有形的物質界與無形的意識界所產生的執著程度多少有關,執著程度越深的,那麼其物性越高則靈性便會越低,反之若是越不執著的靈體,則其靈性就越高,而其物性則就越低。

因此一個人其靈性之高低與他的學歷、外表、宗教信仰、財富、國籍、性別或膚色沒有直接與必然的關係,但卻與他的本性被濁氣、慾望、煩惱、罣礙、執著所遮障的程度有關,例如有的人類其靈性尚不如靈犬萊西,有的博士其悟性尚不如一個村婦,就是這個道理,否則這個世界上怎麼會有那麼多堅持各種意識形態的碩士、博士在當政治大老,將世界的人類搞成對立與戰爭呢?每一個世人的根器與悟性都不同,所以對於不適合自己根器與悟性的宗教信仰便會排斥,而自然而然的便會去接觸、學習適合自己根器與悟性的宗教信仰,甚至於沉迷於其中而難以清醒,有些人對神明的進香、繞境活動非常沉迷,但有的人卻對這些神明活動嗤之以鼻,有的人沉迷於跑靈山,但有的人卻對這些跑靈山的修行方式非常的反對,因此我們不能直接了當的說如何修行或是在哪一種宗教法門修是最殊勝的,因為這種觀念是偏差的。修行的宗教法門對我們每一個人而言沒有殊勝或不殊勝的問題,只有是否適合我們自己修行的問題,就如同太空科學這一門學問對研究宇宙奧密的人可能很殊勝,但是對那些沒有讀過書的人或只有中、小學程度的大眾,那又有什麼任何的意義呢?例如張大千的國畫對於沒有任何藝術眼光的農、漁民而言,可能連一公斤石斑或一公斤茶葉的價值都沒有,不是嗎?

既然每一種宗教法門都有適合修行的人,所以每一個想修行的人就必須找到契合自己修行的宗教法門然後認真去修行,為什麼要認真修行呢?當然要認真修行,否則今世修了一生卻沒有悟道,那麼來世輪迴還不是需要重來一次嗎?但是修行有真修也有假修,因此千萬不要走錯路,也千萬不要執著說自己修的方式就是正確的,而別人修行的方式就是錯誤的,否則那就白修了。那麼何謂「真修」?又何謂「假修」呢?所謂「真修」就是指我們修行的目標與方法未來可以讓我們達到成道之目標,也能使自己的肉身徹底了業與靈體究竟解脫者皆稱為真修,那麼又何謂「假修」呢?凡是自己所堅持的修行目標與方法使自己離成道目標越來越遠離,也無法達到「肉身徹底了業」與「靈體究竟解脫」之最終目的者皆稱為假修。老子在《道德經》第四十八日損章曾經說過:「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這一段話是什麼意思呢?這一段話的意思就是說求學問與修行的目標與方法是不一樣的,求學問的時候我們越學習則所吸收的知識,所懂得做人處事的道理就會越多,但是修行剛好相反,如果我們修行的時間越長或悟道悟得越真切,那麼我們對於宇宙間萬事與萬物的執著心就會越少,到最後就會達到對任何事物都不動心起念的無為境界。

因此所有違反正確修行目標與方法的各種修行之方式與行為皆不是真正的修行,反而是一種反修行的現象,例如釋迦牟尼佛是以悟出「解脫法」而得道的,所以所有「學佛」的佛教徒都應該學習釋迦牟尼佛當初是如何悟出宇宙間萬事與萬物之真相,而從自心之中產生一種對任何事情一切都要隨緣、看開、看淡、放下而不執著之觀念,而不是像很多的佛教徒一樣執著在出家、吃齋、放生、誦經、朝山、念佛…等等末法方面,這些有為法與修行又有什麼關係呢?難道不出家、不吃素、不誦經、不放生、不朝山或不念佛就不能修行了嗎?就不是修行了嗎?當然不是,否則您有聽過釋迦牟尼佛在誦經或吃素嗎?有聽說過老子在出家或放生嗎?因此凡是可有可無的那些行為都是宗教的儀軌或宗教的活動,與真正的修行完全無關。耶教信徒在上教堂作禮拜或望彌撒的時候,有向神父或牧師告解懺悔的行為,然後再由神父或牧師代替上帝赦免他們的罪,這也是宗教的活動與噱頭之一種形式,一個人做錯事情要自己內心徹底反省,並跟自己的良心懺悔,然後轉念好好的改過不要再犯,並積極做一些合道的真善事去贖罪以償還自己累世造孽所累積之業債,而不是去向神父或牧師告解,因為神父或牧師他們真的能幫我們贖罪嗎?那是不可能的。

不要說神父或牧師他們根本無法代替上帝幫我們赦免罪孽,就算是上帝祂本尊親自來,也都無法幫我們赦免罪孽,為什麼呢?道理很簡單,上帝不是大公無私與大中至正的嗎?那麼,祂又如何能在我們造業之後不管被害者之感受而自己就赦免了我們的罪呢?所以「上帝幫我們世人赦免罪孽」這一句話事實上本身就是一種宗教語言與噱頭,只是在勸眾生改過自新罷了,跟真正的修行完全無關,因此自己修行的道路正確與否,首先要從修行的「究竟目標」談起,瞭解了修行的「究竟目標」之後才能知道自己所走的修行之路是否正確,其次我們要再瞭解修行到底是要「悟後起修」或是「修後始悟」,如果不能釐清的話,那麼便會將造善惡之業障或做一些末法的行為也當成是在修行,事實上每一個修行人在沒有悟出真道以前,其所做的任何事其實跟真正的修行是無關的,各位想一想目前宗教信徒所做的那些放生、朝山、彌撒、禮拜、法會、濟世、救災、誦經、念佛、加持、灌頂、印心、浴佛、曬佛、繞佛、繞境、進香、安太歲、化煞、吃素、出家、朝覲、點戒疤、剃度、浸禮、受洗、點玄關竅…...等等的有為法跟真正的修行有什麼關係呢?不但沒有任何的關係,反而是與真正的修行背道而馳,讓信徒離真正的道越來越遠。

修行的究竟目標並不是要使自己成佛、成聖、往生極樂或是到天堂,成佛的人是瞭解解脫法、緣起法…等等的佛理,但是卻還沒有真正悟道,因為佛理是假理而不是真理,成聖也只是瞭解入世之哲理並非是已經悟透了真理,「聖人」之名相是凡人所封的,這是假聖而非真聖,佛之名相也是凡夫稱呼的,並不一定是真實的,世人之假修行常會被成佛與成聖之虛名所迷惑而自稱佛或自封聖,事實上要先去除成佛與成聖的這些妄念,才有可能悟出真正的道出來,否則真理之中哪裡還有什麼佛與聖之名相呢?佛與聖之名相,其應世的時間不過只有二千五百餘年而已,而道是先天地而有,後天地而存,故兩者是霄壤之別與天地之差也,故瞭解佛理與儒道的人並不代表是他已經悟出了真理或真道,這是修行人務必要徹底參透的,佛理與儒道都是具有文字相與語言相的方便之說,所以不是真理,而是古聖哲為了引導眾生悟道所作的觀機逗教、應病予要與契機說法之俗諦,如果各宗教之信徒還將宗教之經典與教義內容當成真理,那麼勢必會在宗教的教義之中打轉而無法悟出真道來。

修行不同於信仰,所以只知當信徒的人也不是真正的修行人,修行絕對沒有什麼依教奉行的問題,只有悟道與行道的「解行合一」問題,解行合一有假理的解行合一與真理的解行合一之不同,瞭解佛理行菩薩道,那是假理的解行合一,悟出真道並以道心行道才是真理的解行合一,佛理的解行合一可以成佛,但是真理的解行合一才能成道,成佛的人悟的是佛理而非真理,故仍然還沒有悟道,因為他們所悟之理,只是佛理的方便之說而已並非是真理,所以惟有真理的解行合一才能成道,沒有成道之一切修行過程皆非真修行,因為他們的修行目標錯誤,所以無法達到修行之究竟,例如我們旅行之目標是要到達西藏的布達拉宮,不管搭船、坐飛機或乘火車,只要沒有到達西藏的布達拉宮,那麼就是沒有到達這一次旅行之目標,修行亦是如此,天下無二道,沒有悟出宇宙間唯一之真理通通都不能說他已經悟了道,所以什麼開悟、證悟、解悟、了悟或覺悟之「悟」均非真正的悟道,因為那些所之理皆不是道,既然不是真正的悟道,那怎麼可能產生道心呢?一個沒有道心的人怎麼可能行道呢?

所以自己要達到修行之究竟一定要想清楚,信教的人所信的上帝或佛祖,那些都跟真正的修行無關,信教的人聽經聞法所聽的是宗教的教義,所聞的也是宗教一己的門戶之見,那些都不是真理,所以也跟真正的修行無關,而信教的人他們所追求的成佛、成聖、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與天國,那些都是無法成道的,因為那些修目標跟成道之究竟目標是兩回事,可能連真理都尚未悟出來,那怎麼能達到修行之究竟呢?既然成佛、成聖、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與天國都不能達到修行之究竟,那麼各宗教法門信徒目前所做的那些放生、朝山、彌撒、禮拜、法會、濟世、救災、誦經、念佛、加持、灌頂、印心、浴佛、曬佛、繞佛、繞境、進香、安太歲、化煞、吃素、出家、朝覲、點戒疤、剃度、浸禮、受洗、點玄關竅…等等的有為法對修行又有何助益呢?無智之善適足以濟惡,造善業與造惡業皆會導致自己的靈體墮入生死輪迴的漩渦之中,所以不是真正的修行,由此可知我們修行要先去除人為的那些宗教儀軌回到真正的修行,才能達到修行之究竟目標,既然道無所不在,那麼何必到宗教的道場去求道呢?既然不能心外求法,那麼我們又何需到處去跑靈山呢?既然言語道斷,那麼我們又何須去聽什麼宗教的大師講經說法呢?家庭不是也有婆媳相處之道、夫妻相處之道、妯娌相處之道與兄弟相處之道與孝道嗎?所以出家修行反而離道更遠,只要自己用心去參悟,則處處皆是道,只要自己的根器不足,則到佛教四大道場、西方極樂世界或天堂去修行都悟不了道,因為自己連什麼是「道」都沒有一個正確的概念,那麼又如何能悟道呢?還不是將宗教的一些假理當成真理,將宗教的有為法誤當成是在修行。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