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融圓通
圓融圓通
圓融圓通

長遠政策比派糖重要

2016/03/01 08:41:50 網誌分類: 經濟
01 Mar
        最新一份《財政預算案》上星期正式出台,政府推出388億元俗稱「派糖」的稅務及短期紓緩措施。派糖已成為近年《財政預算案》的例牌動作,哪一個階層最受惠亦是社會焦點。作為小市民,政府派糖當然歡迎;然而,與派糖相比,處理香港經濟挑戰的政策更為重要。由著名經濟學家班納吉及杜芙若聯合撰寫的《窮人的經濟學》,也許可以帶點啟發。

        《窮人的經濟學》曾於2011年獲選為《經濟學人》年度好書及《金融時報》商業類年度好書,更得到包括《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等著名報章的推薦。除了因為作者深厚的學術背景外,此書更是他們15年來的研究成果,他們通過造訪不同國家,了解每日支出少於1美元的人們是如何過活的。

        在許多國家,貧窮線最初的設定是以攝取食物為標準,認為飢餓是窮人面對的主要問題;故此,往後的扶貧政策都以解決飢餓問題為目標,不論是編製預算分配糧食,或是提供糧食補貼。政策的理念認為,窮人在攝取足夠熱量後便可投入工作,賺取薪資,擺脫因飢餓而沒有體力工作的惡性循環。

        貧窮議題討論流於表面

        不過,作者發現糧食補助並未增加窮人攝取食物的熱量,原因是他們寧可把省下的錢購買更美味的食物。研究指,窮人與一般人的心理追求並無分別,除了充飢外,他們還希望從美食中獲得心靈慰藉;然而,窮人的情況卻被簡化成為一套「有食物=能工作」的機制,甚至連一些募捐的宣傳品上,也是寫上「她的生活會因為你的捐款而改善,想辦法餵飽她,讓她上學,並擁有基本的醫療照顧與衞生教育」等。

        據書中分析,很多時候,貧窮國家之所以貧窮,是因為那裏天氣很熱、土壤貧瘠、瘧疾橫行、甚至沒有足夠水源,因此,若沒有大筆金錢幫助他們克服不利的天然環境及解決傳染病等問題,這些國家很難有生產力,繼而會陷入經濟學家口中的「貧窮陷阱」(Povertytrap)。不過,很多人就貧窮的討論卻沒有針對關鍵的深層次領域,而是問一些表面的問題,如甚麼原因造成貧窮?國際援助能扮演甚麼角色?

        面對全球經濟前景的下滑憂慮,香港作為細少而開放的商業城市,實在難獨善其身。除了派糖外,更需要長遠政策,針對性解決未來經濟面對的重重挑戰。

        如有任何意見,歡迎通過以下電郵跟我們聯絡:info@yuantung.com.hk。

        資深財經公關

        陳民傑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

網誌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