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差踏錯

2016/04/09 08:41:05 網誌分類: 健康
09 Apr

走路,是人類與生俱來和最自然的本能,不過,很多人會忽略正確的步姿,走在街上,八字腳、腳 離地步行者比比皆是。成人及兒童走路時步姿不正確除了影響外觀外,更會產生痛症及影響肌肉發展。今期足病診療師會解構改善步姿的方法。

正常的步態

很多人都會疑惑,走路時應該腳尖還是腳 先落地,怎樣行才是正常的步態。養和醫院足病診療師陳家倫說,一般成人的步態主要分為三個部分,分別是腳 接觸地面、前掌落地及腳趾離地。

由腳 接觸地面到離開地面,約佔整個步態的百分之六十時間,其餘百分之四十的時間,是腳掌離開地面。當某人走路時偏離正常步態,就會感到這人步姿怪怪,例如腳 不 地或 地時間較其他人短。

為何出現問題?

一般步姿出現問題,都是在腳掌接觸地面時發生,陳家倫說,步態出現問題必有原因,一定要找出根源對症下藥,才能徹底解決問題。有多種原因可以導致步態出現問題,包括骨骼、神經、肌肉、關節柔軟度及角度等。

其中,步入中年人士由於開始注重身體健康而多做運動,但以往又較少進行鍛煉,關節活動能力較差、肌肉力量減弱,當運動量突然增加,就會容易出現步姿相關的問題。有部分人的足部結構異常,例如拇趾外翻或腳部外翻等,都會在走路時產生肌肉痛楚、膝痛及關節痛,而皮膚方面,就會出現厚繭枕或紅腫。

必須矯正?

步姿一旦出現問題,是否必須接受矯正?陳家倫說,雖然成人步姿問題有一部分可以刻意地自行矯正,但為了找出問題根源,建議及早尋求專業人士評估及診治。

較常見的診治方法是使用鞋墊,足病診療師會評估患者的情況後,按足部結構為患者訂製承托力較高及有治療作用的鞋墊,以及挑選合適的鞋履,從而改善步姿問題。此外,亦會因應患者肌肉的受力情況,訓練及強化肌肉,同時增加關節活動能力。

正視兒童個案

除了成人外,其實兒童亦會有步姿問題,家長日常應多觀察子女的步姿,遇上問題時必須及早尋求專業人士評估、跟進及治療。陳家倫說,嬰兒出生時腳掌只有七厘米大,及至兩歲時,腳掌的長度已達成人腳掌的一半,不過,兒童六歲前的腳部骨骼結構仍未成形,故有部分小朋友的足內弓未見明顯,這階段兒童的站立姿勢是盤骨前傾、腹部微微凸出及後跟微微外翻……等。如不太嚴重家長不用擔心,兒童站立的姿勢會隨 成長而改變。

不過,兒童如經常走路時跌倒、不願站立或走路,或腳部某位置痛楚及疲累,家長便要注意。此外,家長亦應該留意學童的鞋底磨蝕情況,若發現鞋形已經改變,磨蝕的部分傾向旁邊或內側,即有可能是腳部外翻、外旋過多或扁平足的情況。

選擇合適鞋子

兒童雙腳筋肌幼嫩,成長速度快,陳家倫說,家長在挑選鞋子時有三點必須注意:

1. 拇趾或二趾較長︰很多時家長會忽略子女的二趾其實較長,如鞋頭太貼,或會導致二趾經常彎曲。

2. 鞋頭闊度︰兒童肌肉力量不足,有些鞋頭款式會較修長,家長選購鞋子時應留意子女的腳形,避免導致拇趾外翻。

3. 尺碼大小︰在零至四歲期間,兒童腳部成長比較快速,每兩至三個月便要換鞋子。為了準確挑選合適尺碼,家長應取出新鞋鞋墊量度,觀察新鞋的闊度和長度是否適合。

改良腳部結構

當發現兒童步姿出現問題,足病診療師會如何教導兒童作出改善?陳家倫說,除了挑選比較有承托的鞋子外,亦可為鞋子綁緊鞋繩。同時也可以為兒童訂製合適的鞋墊,改善腳部結構。

在家中時,兒童盡可能在室內不穿 拖鞋或鞋,讓他們的腳部多感應地面,訓練腳掌的肌肉,從而改善步姿。

 ●正常的步態分為腳 先落地、前掌落地及腳趾離地三個部分。

 ●兒童的足形及足部骨骼結構,會影響步行姿勢。

 ●步姿有問題要找出原因。

 ●兒童在家中可不穿拖鞋,令腳部感應地面,訓練腳掌的肌肉,改善步姿。

養和醫院足病診療師陳家倫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