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色彩 聾樂章

2016/05/07 10:11:55 網誌分類: 經濟
07 May
        印象派畫家莫奈的展覽前幾天在文化博物館開幕,展出十幾幅作品,包括很有名的睡蓮。我不懂畫,朋友告訴我這些睡蓮都是畫家患白內障後的作品,所以色調偏暗,景物模糊。本來對色彩和光線特別敏銳的印象派大師,晚年受眼疾困擾,幾乎失明,作畫需要別人告訴他顏色的差異,苦不堪言。

        這讓我想起貝多芬。

        白內障是老人病,莫奈察覺自己眼睛有問題時,已近七十歲。貝多芬的耳疾在三十歲前就出現,當時他只出版了大概二十部作品。莫奈在二十世紀初,可通過藥物和眼鏡改善視力;十九世紀初的貝多芬,連耳朵出甚麼毛病都不清楚,更別說治療了。他能做的,就是跟時間賽跑,突然變得多產,大部分膾炙人口的作品,如「英雄」交響曲和「月光」奏鳴曲等,都是在這個時間完成的。

        聽力愈來愈差的貝多芬,彈琴時要把身體盡量貼着鋼琴,感受樂器的震動。到四十幾歲,幾乎全聾了,不再公開演出,甚至不出門與人接觸,卻沒放棄作曲。

        一八二四年五月七日(對,正好是今天),上演了改變音樂史的一場演出,貝多芬十幾年來首次登台,指揮自己劃時代的第九交響曲。即使拍子有點散亂,一曲既終貝多芬指揮的動作還未停,直到站在旁邊的女低音把他轉過身來,他才看到熱情的觀眾在歡呼鼓掌。音樂家聽不到音樂已夠可悲,連喝采聲都聽不到,那簡直是劇痛。

        三年後樂聖過世,留下一百多部作品,近八成是患耳疾後寫的。葬禮據說有二萬人出席,是當時維也納十分一的人口。

        莫奈後期的印象派畫作,成為過渡到現代派的橋樑;貝多芬的晚年作品,宣布了浪漫樂派的誕生。畫家目盲,作曲家耳聾,都創造出驚世駭俗的作品,我們這些身體健全的凡夫俗子,還有甚麼好抱怨的?davetam13@hotmail.com

        譚紀豪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