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道巷里坊圍臺

2016/07/14 06:40:52 網誌分類: 文化
14 Jul

你有沒有發現,在香港街道上的路牌中,經常會出現的,有街、道、巷、里、坊、圍、臺之分,它們中間究竟有何分別,你知道嗎?

追溯來源起來,原來有段古,話說香港街道之別,要由開埠初期說起,香港是英國的殖民地,而英國人對街道命名,向來都有一定的規格,道(Road)是指通往兩個入口中心的主要大道。

1845年,當時全港只有四條「道」,主要道路是皇后大道(Queen’s Road),連接維多利亞城的東區和太平山區;其餘三條分別是荷里活道(Hollywood Road)、堅道(Caine Road)和亞畢諾道(Arbuthnot Road)。

至於街,則是鋪設平整,可讓馬車和行人行走經過的石板小路,兩旁都有建築物。

後來城市不斷發展,道路網絡開始複雜起來,街名系統也開始有點兒雜亂無章。

到1963年,當時的市政局「遴選街名委員會」參考過往經驗,重新制定指引,「街」用於市區樓宇前面的路;而「道」就用於市區或新界大路。

坊和圍比較類似,顧名思義,是圍繞或毗鄰空地的路。不少在新界以圍和坊作名字的街道,呈環迴狀態,還會見到大片空地,一些是掘頭路尾的空地,一些則用作臨時劃位停車場,又有些成了小巴站。

不過,在港島和九龍市區,每每因城市發展,很多坊和圍都被大幅改變了地貌。例如觀塘區的裕民坊,也不敵時代巨輪,被改建成商場大廈,變得面目全非。

巷和里就讓人摸不著頭腦。有種說法是里比巷更早出現,是十九世紀末本港唐樓和唐樓之間的後院空間。

那時候很多下舖上居的唐樓,都是背對背興建,前後排唐樓中間就有一條寬闊的後巷,形成一個半私人半公開的小社區。

這個空間,方便居民處理家居垃圾,清道夫倒夜香。至於巷,就是後來才獲命名的唐樓後巷。說起來,中上環及太平山區,就特別多巷和里。

臺是從斜坡中裁撤出的平地。香港首條用上台的街道,是今天的擺花街,以前的名字是Lyndhurst Terrace(當年翻譯作麟檄士街)。事關該處地勢,是由傾斜的威靈頓街,開發出來的一片平階地段。

另一個解釋是通往高台的車路,如炮台山的康福臺。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