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穌在克什米爾期間

2017/02/28 14:35:43 網誌分類: 耶穌印度修行
28 Feb


耶穌在克什米爾期間

如果說耶穌被釘上十字架後較長時間生活在克什米爾的話,那麼一定可以在印度古代的文獻中找到有關此事的蛛絲馬跡馬達。人們認為,這位彌賽亞以年逾八旬的高齡在斯利那加去世。因此,耶穌在他一生的後30一40年之間一定以某種方式在這裡定居。

但是古代印度的作家竭力抵制外來影響,以免使他們的文化發生異化。例如人們在印度的所有典籍中都無法考證亞力山大大帝的大規模入侵。印度學者一致認為,在伊斯蘭的風暴席捲印度之前,沒有產生過系統的歷史著作。印度典籍被稱之為《往世書》,顧名思義,它是故事集,從公元首四世紀或者五世紀直到公元十七世紀,新的“故事”不斷補充進去。今天,這部巨著的全集共有十八卷之多,其中第9卷稱為《薄維摩訶往世書》。該卷於公元五世紀補充完畢。書中提到耶穌來到印度。記載明確,毋庸置疑,內容所指何人,一目了然。書中說,以色列人在印度定居,並在第17—32行中提到耶穌的出現:

“比克拉摩?吉特的孫子薩利瓦汗繼位。他擊退了中國的游牧民族、安息人、西徐亞人和巴克特里亞人。他將雅利安人和密利車人(意即非印度人)分割開來,並命令密利車人撤回印度的另一邊。一天,釋迦人的首領薩利瓦汗來到喜馬拉雅地區。這位威震四海的國王在游牧民族的國家裡看見一位吉祥的男子坐在山坡上。這個人的膚色淺淡,身著白衫。 “國王問這位聖徒是何人,對方回答:'人們稱呼我是上帝的兒子,由一位處女所生。我向無信仰者講道,堅定不移地追求真諦。 ’“接著,國王又問他:‘你信仰什麼宗教?’“對方答道:‘啊,偉大的國王,我來自異國。那兒不再有真諦,苦難無邊。我曾經在這個無信仰的國家里當彌賽亞。但有人說,我是無信仰者,將我奉獻給了野蠻人的女王,醜陋的依哈瑪西。就這樣,我來到了她的管轄地。啊,國王,信仰我獻給無信仰者的宗教:如果人們純潔自己的心靈,洗淨自己的身體,遵循奈迦瑪(Naigama)的禱告,定將敬慕永恆。正義、真諦、修行和淨心仍是進入光明的中心,找到爾撤Isa)的秘訣。這樣,如同太陽一股巋然屹立的上帝,最終將使所有背離正道的思想永遠歸於一統。 '“啊,國王,因此依哈瑪西正在被消滅,極樂的施主爾撤永遠在我的心中展現他那幸福的形象。我曾經被人稱作爾撤--埋希哈(Isa—Masih) 。國王聽了他的表白之後,便拘捕了這位'無信仰者之師',將他驅逐到無信仰者的冷漠之邦。”

 這個故事的精髓所在是,這位“無信仰者之師。自稱為“爾撤--埋希哈”。這個詞不會有什麼別的含義,而只能是“耶穌?彌賽亞。 ” 看來,女王依哈瑪西完全是指災難與邪惡。可是,這個詞在任何文獻中都無法考證。 “奈迦瑪”一詞可能是指某一篇經文,但是也查無出處。據哈斯奈因數授說,國王薩利瓦汗於公元39—50年,即貴霜王朝時期當政。1930年出版的尼古拉.羅耶里奇教授的著作《亞洲的心臟》提到的一座墓葬也可說明耶穌曾生活在喜馬拉雅地區。這座墓葬位於中國的新疆,離喀什6英里,人們認為,墓主人名叫馬利亞,是耶穌的信徒。 《腓力比書》有三名婦女在耶穌遭受極刑後不背叛他,這三人都叫馬利亞,人們稱她們與耶穌志同道合。因此,這座位於喀什的馬利亞墓葬完全有可能具有真實的背景。耶穌定居印度時,的確並非固定一地。如果他的健康條件允許,他可能到處講道。文獻多次記載,他經常往返喀什。位於斯利那加東南約60公里處和離比比哈拉(摩西墓碑所在地)僅12公里處的一座山上,有一個約12米深的洞穴。在它的入口處的周圍,築起了一度華麗的殿宇。這處聖地的名字叫“艾什--木奎姆”。在這座寺院式的建築物裡保存著一個聖龕,其中珍藏了伊斯蘭聖徒栽努丁?吾力的一件遺物。吾力在栽努爾?阿比丁?布查蘇丹執政時期(1408—1461年),棲身於建築物後面的洞穴中。這位聖徒有一根用作雲遊的手杖。他的這件最珍貴的遺物是諾爾?丁?吾力舍赫作為禮物達給他的。這根手杖被當作極為珍貴的文物,由守墓人精心保管。手杖上覆蓋著一塊綠布。附近的信徒如果遇大難或者受傳染病威脅便到艾什--木奎姆來朝拜,期待這根手杖顯靈,救助他們。這根手杖長2.5米,直徑為2.5厘米,呈深褐色,取材於橄欖木,被稱為摩西的手杖或者耶穌的手杖。這處聖地的朝拜者篤信:最初,摩西使用這根手杖徒步來到克什米爾,後來,耶穌使用這根手杖。表示他是摩西的繼承人。這根手杖一直被保存在坎加西?漠拉(位於斯利那加城內)。據說,“艾什--木奎姆”這個名字可以追溯到耶穌。“艾什”(Aish)由“Isha/Isa”演變而來。“木奎姆”(Muquam)意即休息之所或者隱匿之所。從這—詞義的解釋中可以得出結論,耶穌可能曾經一度在這個偏僻的山洞中隱居,修身養性。當體今天已無法證實這種傳說。比口頭傳說更具有說服力的證據奠過於那些經年無損的考古珍寶——石碑。其中有一方石碑證明耶穌曾生活在克什米爾。這裡所指的石碑是一方位於所羅門御座邊上的,刻著有關耶穌情況的銘文。栽努爾?阿比丁蘇丹執政時期的歷史學家莫拉赫?納迪里於1413年對這個寶座的歷史作了部分介紹。他在關於克什米爾的一本書中寫落當拉貿?阿克的兒子戈帕達塔以戈帕達塔的名義在克什米爾執政時,波斯建築師根據他的命令維修所羅門寺院(該寺院子公元一世紀初就已經有將近1000年的歷史)。古代印度人發現,這位波斯人不信佛,是一個異教徒。為紀念他維修寺院,在寺院台階的兩側立了四方石碑,上面刻著古波斯文碑文:

(1)這座圓柱形殿宇係由最順從的比西什迪?查加爾建造。 54年

(2)莫賈思之子克瓦賈.魯昆下令建造這座圓柱形殿宇。

(3)在這期間,先知約茲.亞薩夫宣布其使命。 54年

(4)他就是耶穌,以色列兒子們的先知。

史學家莫拉赫?納迪里繼續寫道:“戈帕達塔執政時期,約茲?亞薩夫自聖地翻過山頭來到這個山谷,並宣布他是先知。他奉虔誠與美德為至聖的要宗,並聲稱,他是自我的使徒,日夜與上帝同在。他引導克什米爾的居民通向上帝。他感召大眾。山谷的居民信賴他。印度入朝見國王戈帕達塔,在他面前譴責他,並請求國王作出裁決,這位國王斥退了他們。

“我在一本印度人寫的書中也見到了有關這位先知確實就是哈茲拉特?爾撒(Hazrat Isa)的記載。文中說他體現了上帝的精神(集上帝的安寧與祝福於一身)。他取名為約茲?亞薩夫。他確實對上帝心領神會。他在這個山谷度過了一生。在他與世長辭之後,人們將他安葬在莫哈那?安齊馬拉赫(Mohalla Anzimarah)。此外,還有一種說法是,這位先知的靈光從墳墓射向四方。國王戈帕達塔執政60年零2個月後去世。他的兒子戈卡蘭繼承王位,在位58年。”國王戈帕達塔從第53年開始執政。書中所載的拉賈?戈帕達塔執政的第54年是公元107年。因此,他在位時間正是貴霜帝國的迦膩色迦大帝在位的時期。耶穌在這時期是否還活著,書中沒有記載。至今人們所知道的各種不同的歷史文獻共有21部,都證明耶穌曾在克什米爾生活過。克什米爾的地名也提供了證據。例如下列地名:

Arya—Issa,Issa--Brari,Yuzu—dha,Yuzu—dhara,Yuzu--gam, Yuzu--hatpura,Iyes--Issa,Kal--Issa,Yuzu--kum,Issa--Kush,Yus-- mangala,Issa--mati,Issa--eil,Ram--Issa,Issa--sa, Yuzu--raja,Yuzu--para,Yuzu。

耶穌在克什米爾生活期間 “幸福谷”是思想、宗教、文化和政治革新的巨大中心。克什米爾王國是龐大的月氏帝國的中心。公元一世紀中葉,貴霜王朝的大帝迦膩色迦一世(公元78—103年)執政。他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和仁慈賢明的君王。他想通過一項寬容和慷慨的政策統一國內各民族。在犍陀羅文化時期,印度和希臘在思想方面的交流達到了高潮,這一國際文化交流的思想中心就是當時著名的塔克西拉大學。迦膩色迦發現,實現他的思想的先決條件存在於佛教之中,並請教佛教僧侶。但是在五六百年內形成的,後來又分化了的各個學派和教派成了他的絆腳石。於是,他根據哲學家帕爾什瓦的建議,召集各教派到哈蘭開會。與會者共有1500名佛教學者。 300多年後,僧侶們不得不在克什米爾的哈蘭舉行紹4次教派會議。會議的目的是為了使大眾的宗教——新興的大乘佛教取得突破。喜馬拉雅的專職經師們反對將他們的特權分給大眾,企圖在教派會議上發起最後的攻勢,正統的僧侶未能得逞。哈蘭會議導致了普及佛教的改革。從地理位置——哈蘭離斯利那加僅12公里——來看,可以設想,耶穌很可能參加了這次極為重要的會議;也許他還在會議期間起過重要作用。

迦膩色迦國王肯定深為會議的成果所感動,所以,他對與會者表示極大的尊敬,皈依佛教,放棄了他的世俗觀點。他將王目的管轄權移交給了以英明的哲學家龍樹為精神領袖的佛教僧侶集團。

《歷代國王的歷史》一書可以作為研究耶穌在克什米爾生活的參考材料。這是一部於十二世紀由潘迪特?卡那納用梵文寫成的記述克什米爾歷史的文獻,是一部可以稱之為史書的最早著作。書中收集了大量古代流傳下來的傳奇故事。在代代相傳的過程中,有一部分歷史事實受到了歪曲,因此故事的實質核心摻雜了不符合事實的修飾成分。在這部著作中,記載了一個創造奇蹟的神職人員的故事。故事所描寫的奇蹟很像是耶穌創造的。這位聖徒的名字叫Isana。據傳,這個名叫Isana的人保護了有影響的政治家瓦齊爾免遭極刑,並使他重新獲得生命。此後,瓦齊爾成了克什米爾的君王,在位47年。這位神職人員是繼卡那納之後的一位改革家。他進行活動的時期正好是公元一世紀。顯而易見,這依名叫Isane的先知不是別人正是耶穌(Isa或者Jesus)。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