謙虛

2017/05/10 08:02:11 網誌分類: 文化
10 May


謙虛

夫自足者不足,自明者不明。日月至光至大,而有所不遍者,以其高於眾之上也。燈燭至微至小,而無不可之者,以其明之下,能照日月之所蔽也。(卷四十七 劉廙政論)

【白話】自以為完備的人其實並不完備,自以為聰明的人其實並不聰明。太陽和月亮極其明亮巨大,但是也有照不到的地方,因為它們高懸於萬物之上。燈燭的火焰極小極微弱,但沒有不能去照的東西,因為它在下面照,所以能照到陽光、月色照不到的地方。

子曰:「勞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語以其功下人者也。」(卷一 周易)

【白話】孔子說:「辛勤付出而不自我誇耀,有功績而不自認為有功,這是敦厚到了極點啊!這是說君子雖有功勳而能謙下對人。」

子路進曰:「敢問持滿有道乎?」子曰:「聰明叡智,守之以愚;功被①天下,守之以讓;勇力振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謙。此所謂損之又損之②之道也!」(卷十 孔子家語)

【註釋】①被:覆蓋、遍布。 ②損之又損之:日益去除華偽以歸於純樸無為。引申指盡可能謙抑。損,降抑、克制。

【白話】子路上前問道:「請問夫子,想要保持盈滿卻不傾倒,有辦法嗎?」夫子說:「聰明睿智,而又能保持敦厚若愚的態度;功蓋天下,而又能保持禮讓不爭的態度;勇力足以震撼世界,而又能保持小心畏懼的態度;擁有四海的財富,而又能保持恭敬謙遜的態度。這就是古人所說的『損之又損之』之道啊!」

蓋勞謙虛己,則附之者眾;驕慢倨傲,則去①之者多矣。附之者眾,則安之徵也;去之者多,則危之診②也。(卷五十 抱朴子)

【註釋】①去:離開。 ②診:症狀。

【白話】大凡有功勞卻仍謙遜的人,歸附他的人就多;驕狂傲慢的人,背離他的人就多。歸附的人多,是平安的徵兆;背離的人多,是危險的信號。

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①。知己之有榮貴。當守之以污濁。如是則天下歸之。如水流(流下有入字)深谷也。(卷三十四 老子)

【註釋】①谷:水流匯聚的地方。

【白話】知道自己高貴光榮之處,卻能守住謙虛卑下的態度,善盡本分,這樣自然成為眾望所歸,如世間百川所匯的深谷一般。

夫以賢而為人下,何人不與?以貴從人曲直,何人不得?(卷三十一 六韜)

【白話】自身賢德而能謙恭待人,誰會不跟隨他呢?地位尊貴而能聽從接納他人的是非判斷,又有什麼人才不能感召到呢?

夫能屈以為伸,讓以為得,弱以為強,鮮不遂①矣。(卷二十六 魏志 下)

【註釋】①不遂:不順利。

【白話】人如果能夠以屈為伸,以讓為得,以弱為強,「天之道, 

損有餘以補不足」,只有這樣做,才合於大道,才能長久,所以就很少會有不順利的。

自尊重之道,乃在乎以貴下賤,卑以自牧①也,非此之謂也。乃衰薄之弊俗,膏盲②之廢疾,安共為之?可悲者也!(卷五十 抱朴子)

【註釋】①自牧:自我修養。 ②膏肓:古代醫學以心尖脂肪為膏,心臟與膈膜之間為肓。比喻難以救藥的失誤或缺點。

【白話】自尊自重之道,就在於以尊貴的身分謙虛對待低賤的人,用謙卑來修養自己,而並非這種驕傲的態度。這種(驕傲的)做法,乃是衰敗的弊俗,是嚴重的社會弊病,怎麼能大家都做這樣的事呢?真是可悲啊!

德盛弗狎侮①。盛德必自敬,何狎易侮慢之有也。狎侮君子②,罔以盡人心;以虛受人,則人盡其心矣。狎侮小人③,罔以盡其力。以悅使民,民忘其勞,則盡力矣。(卷二 尚書)

【註釋】①狎侮:輕慢侮弄。 ②君子:此處指官員。 ③小人:此處指百姓。

【白話】君王德行隆盛就不會輕忽侮慢他人。輕忽侮慢官員,就沒有人替您盡心;輕忽侮慢百姓,就沒有人替您盡力。

能自得師者王,求聖賢而事之。謂人莫己若①者亡。自多足,人莫之益,己亡之道。好問則裕,自用②則小。問則有得,所以足也;不問專固,所以小也。(卷二 尚書)

【註釋】①莫己若:以為別人都不如自己。 ②自用:自行其是,不接受別人的意見。

【白話】能自己去尋求聖賢,並以之為師者,可以稱王,認為沒有人能比得上自己的人終究會滅亡。謙虛好問,才智就充足;自以為是,見識就狹隘。

是故聰明廣智守以愚,多聞博辨①守以儉,武力勇毅守以畏,富貴廣大守以狹,德施②天下守以讓。此五者,先王所以守天下也。(卷三十五 文子)

【註釋】①博辨:從多方面論說;雄辯。辨,通「辯」。 ②德施:德澤恩施。

【白話】所以聰明多智之人應以愚鈍自守,博聞善辯之人應以收斂自守,勇武剛毅之人應以畏怯自守,富貴地廣之人應以狹小自守,恩德施及天下之人應以謙讓自守。這五點,就是古代聖明君王守住天下的原因。

《彖》曰:謙亨①。天道下濟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鬼神害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謙尊而光,卑而不可踰②,君子之終也。(卷一 周易)

【註釋】①亨:通達、順利。 ②踰:超越。

【白話】《彖傳》說:謙卑,則亨通。天道的法則是向下周濟萬物,光明普照天下;地道的法則是位處卑下而地氣向上運行;天地溝通,陰陽和合,所以說「亨通」。天的法則是減損盈滿者,增益謙虛者;地的法則是改變盈滿者,充實謙虛者;鬼神的法則是傷害盈滿者,施福謙虛者;人類的法則是憎惡盈滿者,喜歡謙虛者。謙虛者若位居尊貴,他的道德更顯光明;即使位居卑下,他的道德也不可超越;君子處於尊位或卑位,均能終生保持謙虛的美德,同時獲得謙虛帶來的終生的福報。

惟德動天,無遠弗屆①。滿招損,謙受益,時②乃天道。自滿者人損之,自謙者人益之,是天道之常。(卷二 尚書)

【註釋】①屆:至、到。 ②時:通「是」。此、這。

【白話】只有德行能感通天地,無論多遠的人都會來歸順。自滿會招來損害,謙虛會得到益處,這是自然的規律。

《象》曰:勞謙①君子,萬民服也。(卷一 周易)

【註釋】①勞謙:勤勞而謙恭。

【白話】《象傳》說:勤勞而謙恭的君子,必然會得到萬民的景仰和歸服。

德日新,萬邦惟懷;志自滿,九族①乃離。日新,不懈怠也。自滿,志盈溢也。(卷二 尚書)

【註釋】①九族:漢代儒者說九族有二。一是九代的直系親屬,包括高祖、曾祖、祖父、父親、自己、兒子、孫子、曾孫、玄孫。二是父族四(指出嫁的姑母及其兒子、出嫁的姐妹及外甥、出嫁的女兒及外孫、己之同族)、母族三(指外祖父、外祖母、姨母及其兒子)、妻族二(指岳父、岳母),此為九族。

【白話】德行天天進步,世界各國都會受到感化而遠來歸順;心志驕傲自大,連身邊最親近的家人也會離散。

故《易》曰:「有一道,大足以守天下,中足以守國家,小足以守其身,謙之謂也。」(卷四十三 說苑)

【白話】《易經》上說:「有一個道理,能按著去做,大能保住天下,中能保住國家,小能保全自身,這道理就是謙虛。」

若升高,必自下;若陟遐①,必自邇②。言善政有漸,如登高升遠,必用下近為始,然後致高遠也。(卷二 尚書)

【註釋】①陟遐:遠行。遐,遠。 ②邇:近。

【白話】如果要登高,一定要從低處開始;如果要行遠,一定要從近處起步。因此無論做學問或處事,應從淺近處下手,然後循序漸進,慢慢深入,不可好高騖遠。

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以其善下之。江海以卑下,故眾流歸之,若民歸就王者。(卷三十四 老子)

【白話】江海所以能成為山谷河川匯集的地方,是因為它善於處在低下的地位。由此可知,君子應虛懷若谷,謙沖自下,德行才能日益增長。

君子常虛其心志,恭其容貌,不以逸群①之才加乎眾人之上;視彼猶賢,自視猶不肖②也。故人願告之而不厭,誨之而不倦。(卷四十六 中論)

【註釋】①逸群:超群出眾。 ②不肖:謙辭。指不才、不賢。

【白話】真正的君子,常保心態謙虛,舉止恭敬有禮,不以出眾的才能而高於眾人之上;他把別人都看作是賢能之士,而把自己看成是不賢之人。因此別人願意告誡他而不覺得厭煩,教誨他而不覺得疲倦。

汝惟弗矜①,天下莫與汝爭能。汝惟弗伐②,天下莫與汝爭功。自賢曰矜。自功曰伐。言禹推善讓人,而不失其能;不有其勞,而不失其功;所以能絕眾人也。(卷二 尚書)

【註釋】①矜:自誇、自負。 ②伐:自我誇耀。

【白話】你能不自以為賢能,天下才沒有人和你爭賢能。你能不自我誇耀,天下才沒有人和你爭功勞。換句話說,國君能時時保持謙恭謹慎的態度,天下才能永保穩固,不被推翻。

夫人有善鮮①不自伐,有能者寡不自矜。伐則掩人②,矜則陵人③。掩人者人亦掩之,陵人者人亦陵之。(卷二十六 魏志下)

【註釋】①鮮:少。 ②掩人:掩蓋別人的優點。 ③陵人:以勢壓人、欺侮人。

【白話】人有善行,很少有不自誇的;有能力,也很少有不自傲的。自誇就會掩蓋別人的優點,自傲就會凌駕於別人之上。掩蓋別人的人,別人也會掩蓋他;凌駕別人的人,別人同樣也會凌駕於他之上。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餘不足觀也已。」(卷九 論語)

【白話】孔子說:「如果一個人有周公那樣的才華和辦事能力,但是驕傲而且吝嗇,不肯分享,其餘雖有小善,也就不值得一觀了。」

「亢龍有悔」①,何謂也?子曰:「貴而無位,高而無民,下無陰也。賢人在下位而無輔,賢人雖在下而當位,不為之助。是以動而有悔也。」……「亢」之為言也,知進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喪。其唯聖人乎!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聖人乎!(卷一 周易)

【註釋】①亢龍有悔:亢是至高,龍為君位。處於極尊之位,應當以亢滿為戒,否則會有敗亡之禍。

【白話】「處於極尊之位,應當以高傲為戒,否則會有敗亡悔恨之禍。」為何這麼說呢?夫子說:「地位極其顯貴,沒有比這再高的位置;身分極其崇高,沒有人能親善接近。賢人都處在下位,而無法在旁輔佐協助,因此一舉一動不謹慎就會引禍上身。」……「亢」字的意義,只知進取卻不知退守,只知存在卻不知會衰亡,只知獲得卻不知會喪失。這只有聖人的智慧,能知道如何進、退、存、亡,而不失正道,只有聖人才能如此吧!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