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不亂」之真諦

2017/06/08 13:01:15 網誌分類: 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08 Jun

 

「一心不亂」之真諦

    佛教的《阿彌陀經》經文之中有云:「若一日乃至七日,專持『阿彌陀佛』佛號,能得一心不亂,臨命終時,即得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句話是目前佛教淨土宗念佛淨土法門每日據以唸誦『阿彌陀佛』佛號而不斷之依據,但是已經唸了『阿彌陀佛』佛號千百萬遍的那些信徒們,他們在往生之後到底有沒有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呢?答案是根本不可能,難道說《阿彌陀經》經文中所說的有誤嗎?非也!而是淨土法門的信徒們自己著了文字相,只瞭解表面之意思而不悟其經文內容真正含意之謬誤也。任何宗教之經典是各宗教傳教之聖哲講經說法言語之彙編,他們傳世主要之目的,並不是讓信徒作為誦唸之用的,而是讓世人參悟之用的,也不是讓一些法師講經說法的時候,按照自己的意思去翻譯用的,否則何來「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智不依識」或「依了義不依不了義」等四依呢?經文內容所說的內容其實並沒有錯,而是執著經文中的文字相那些人悟錯了經文之字意,任何的經典、教義之文字內容有「顯道」與「隱道」之分,但是要瞭解「顯道」與「隱道」之意思,首先就要瞭解「道」與「理」的關係,如果不瞭解兩字其中之關係,那麼是看不懂任何的經典的。

道理!道理!道與理這兩個字不是兩件事,但也不是一件事,若是說他們兩者是一件事,那麼就不需要分成兩個字來區別了,但若是說它們是兩件事,那麼兩個字就不會連在一塊了,就如同「肉身」與「影子」一樣,您說它們是一回事還是兩回事呢?沒有肉身哪裡會有影子,但是有肉身的時候也不見得有影子,就看我們是站在光線下或是站在沒有光線照射的地方,如果我們是站在有光線照射之地方的話,那麼「肉身」與「影子」是兩件事,但若是我們站在沒有光線照射之地方的話,那麼「肉身」與「影子」便合而為一了,「道」與「理」亦是如此,如果此理合乎道的精髓,那麼「道」與「理」是合一的,如果此理不合乎道的精髓,那麼「道」與「理」是兩件事,此時的道就是指真理,而理則是指假理,真理就是剛才所說的「隱道」,而假理則是剛才所說的「顯道」,隱道是給至高根器的人看的,只有他們才看得懂隱道,隱道就是佛教所說的第一義諦,而顯道則是給高根器、中根器與低根器的人看的,顯道就是指表面的意思,高根器指的是各宗教那些講經說法的人,中根器則是指那些鑽研宗教之經典教義的信徒,低根器的人則是指沉迷於宗教那些末法的信徒與癡迷的社會大眾。

各教之聖哲傳經典給世人,是要世人參透經典內容那些文字之真諦,並確實去修行,故說「經」者路徑也即是此意,所謂「路徑」即是指由此岸至彼岸之寶筏或是由癡迷至覺悟的一條明確之路,但是部份的宗教傳教者誤解了聖哲傳經之原意,竟要求信徒以嘴巴去誦唸經文,這是一種無知之現象,從古至今在整個世界之中,並無一人是因為唸經而悟道的,可見有的宗教傳教者,他們的根器並沒有外人想像的那麼高,因此應該列為低根器之列才符合他們的現狀,《阿彌陀經》所說的「專持阿彌陀佛佛號」這一句話的意思,他有告訴信徒們說要誦唸佛號嗎?那麼為什麼信徒們會無緣無故的去誦唸『阿彌陀佛』的佛號呢?還不是講經說法的那些大師告訴他們的。「專持」這兩個字不是指誦唸的意思,而是指參悟其中字義的意思,「專」者是指不二也,「持」者是指守也,那麼為什麼《阿彌陀經》要說「專持阿彌陀佛佛號」呢?因為整本《阿彌陀經》之玄機即在「阿彌陀佛」的佛號這四個字之中,「阿彌陀佛」的佛號若是翻譯成中文則稱為「無量光」或是「無量壽」,所以「阿彌陀佛」又被世人尊稱為「無量光佛」或是「無量壽佛」即是此意。

    那麼何謂「無量光」呢?又何謂「無量壽」呢?所謂「無量光」的真正意思就是指該物體之光芒是無邊無量的,它沒有被任何的濁氣、雜質所污染與遮障,如果有的話?那又豈能稱為「無量光」呢,所以此物體一點點的纖毫之塵都不能有,那麼整個宇宙之間有沒有任何一物未被任何的濁氣、雜質所污染呢?當然有其答案就是那些組成宇宙本體之基本粒子,也就是目前世界各國二千多位科學家在瑞士邊界以「大強子對撞機」用超過光速之速度在對撞以尋找的宇宙間唯一未被發現之「上帝粒子」。那麼為什麼「上帝粒子」會被稱為「無量光」呢?因為「上帝粒子」是萬物之源,宇宙間所有的物質都是由它所組合而成的,它是一種眼睛看不見、雙手摸不著,用顯微鏡、望遠鏡都無法尋找其蹤跡之非物質,道家稱它為「炁」,而太陽的「光線」是由「光子」所組合而成,但是「光子」卻是由「上帝粒子」所組合而成,因為「光子」是組合之物,所以它已經沾染濁氣了,所以還不夠資格稱之為「無量光」,故整個宇宙之中僅有「上帝粒子」才夠資格稱為「無量光」,而科學家口中的「上帝粒子」即是類似佛教徒口中的「佛」,所以才會稱為「無量光佛」。

為什麼說上帝粒子即是類似佛教徒口中的「佛」呢?因為兩者並不一樣,但是卻非常接近,上帝粒子就是一般人所說的「天性」,而佛字則是指隱含在天性中之「佛性」,因為在天性之中是包含了「佛性」與「魔性」,兩者合而為一即是萬靈蒼生之本性,本性返回無極界便是天性,所以「天性」與「佛性」兩者是不一樣的,清淨心或覺悟心謂之佛性,污濁心或癡迷心謂之魔性,清淨心與污濁心或是覺悟心與癡迷心合而為一的話則稱為本性,若是完全沒有清淨心與污濁心或是覺悟心與癡迷心之煩惱與罣礙者,那就是天性了,而「無量壽」亦是這個道理,「上帝粒子」的質量為10的負34次方至10的負52次方,它是組成宇宙之本體,更是萬物之源,因為宇宙不論經過幾次的大爆炸,整個宇宙之中只有「上帝粒子」是不會被毀滅掉的,所以它是永遠存在的,故佛教的《般若波羅密多心經》經文中所說的「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等字即是在形容「上帝粒子」或是「天性」,既然上帝粒子是不生不滅的,那麼它當然沒有所謂的生,更沒有所謂的死,因為沒有生死之問題,所以即無壽命長短或活多久的問題了,故才稱為無量壽,這也是「阿彌陀佛」稱為「無量壽」或「無量壽佛」的原因了。

萬靈蒼生全身皆是假,唯有本性是唯一之真,故有「九死一生」之隱喻,所謂「九」是很多、很多的隱喻,而「死」則是毀壞的意思,「一生」是形容只有本性是永生不會毀壞的,所以「九死一生」這四個字不是單純指環境惡劣非常危險之意,在修行上他的含意是萬靈蒼生之肉身會經過很多次、很多次的毀壞,唯有靈性獲得解脫才能永生,因此如果說佛教淨土法門的信徒能參透「阿彌陀佛」、「無量光佛」與「無量壽佛」這幾個名詞之真諦,那麼他們就能瞭解宇宙萬事與萬物之真相,也就不會被物質之假相所迷惑,當然就能明心見性或頓悟成佛了,「天性」或「道體」都是「上帝粒子」之別稱,其他包括金丹、紫金仙、舍利子、七彩摩尼珠、大丹…等等隱喻字都是。其次再談「一心不亂」這四個字之真諦,所謂「一心不亂」的「一心」這兩個字,不是指「專心一致的誦唸阿彌陀佛佛號」的意思,而是指上蒼賦予萬靈蒼生最初那一顆清淨無為之「本心」而言,如果淨土宗的信徒們錯誤的解讀為是指專心一致的誦唸「阿彌陀佛」佛號的意思,那就是大錯特錯了,如此每天不斷的唸「阿彌陀佛」的佛號,不但信徒們的心不清、心不寧、心不靜、心不淨,而且還會變成了一顆非常執著於誦唸「阿彌陀佛」佛號的煩心或凡心。

而所謂「不亂」這兩個字的意思是指不雜亂或是不偏邪之意思,為什麼呢?因為一般人認為我們世人都有本心、凡心與血心等三種心,而「血心」是指五臟之中那一顆有形物質之心,而「凡心」是指凡夫俗子意識之心,而「本心」就是指上蒼賦予萬靈蒼生最初那一顆清淨無為之本來之心,又稱為自心,因為自心之清靜無為猶如天心或道心一般,故本心當然不會亂,但是在本心之中含有「佛心」與「魔心」在其中,佛心即是「如來藏」而魔心即是「如來藏識」,為什麼佛會稱為如來藏呢?「如來」是如其本來的意思,而「藏」則是隱藏或含有無量寶藏的意思,那麼為什麼說佛心是「如其本來」呢?因為佛心不等於是本心,但佛心之清淨、涅槃、般若之性與本心很相似,故說「如其本來」,「如」是好像的意思,而「來」是指本來,故佛心與佛性皆稱為如來,而魔心為什麼又稱為「如來藏識」呢?因為魔心是意識心,他是會變化的,他跟本心中隱含的癡迷、煩惱、罣礙…等等的性很相似,故稱為如來藏識,所以在「如來藏」與「如來藏識」合一的時候就稱為「本心」,「如來藏」與「如來藏識」若分開的時候,「如來藏」就稱為佛心、佛性、覺悟心、清淨心或菩提心,而「如來藏識」則稱為魔心、魔性、癡迷心、污濁心或煩惱心。

佛心、佛性、覺悟心、清淨心、菩提心與魔心、魔性、癡迷心、污濁心、煩惱心是不一不異的,因為他們合起來就是「一」,但如果分開就是「異」,為什麼會這樣呢?舉一個例子來說大家都比較清楚了,佛心、佛性、覺悟心、清淨心、菩提心就如同是「光明」一樣,而魔心、魔性、癡迷心、污濁心、煩惱心就如同是「黑暗」一樣,一間千年的暗室(隱喻世人癡迷心),如果在裡面點一盞智慧之燈(隱喻覺悟心),那麼還能看到黑暗嗎?這正是「一燈能破千年暗室,一智能滅萬年愚癡」這一句名偈之印證;但是當智慧之燈亮起來的時候,當時的黑暗跑到哪裡去了呢?其實什麼地方都沒有跑,黑暗已經跟光明合一了,此時黑暗就是光明,光明即是黑暗,這就是一般常常在說的「佛魔不二」、「煩惱即菩提」的道理,因為佛就是魔,魔就是佛,煩惱即菩提,菩提即煩惱,故稱為「不異」。但是我們若將智慧之燈熄滅,那麼黑暗是不是又出現了呢?這就是佛教常常在說的一句名偈:「一念覺眾生是佛,一念迷佛是眾生」,所以說佛、魔與眾生三者皆是生滅、無常的,因此成佛不是成道,而是起修的開始即是此意。

因為如果我們修行人成佛之後若不趕緊去修行的話,那麼一念迷的話又會變成眾生,故修行所謂的一心不亂之「一心」,是指佛心與魔心合一、覺悟心與癡迷心合一、菩提心與煩惱心合一的意思,因此佛教淨土法門的法師或信徒們若是將「一心」這兩個字解釋為「專心一致誦唸阿彌陀佛佛號」的話,那麼他們這一顆凡夫俗子之執著心,就永遠沒有機會去西方極樂世界了。為什麼永遠沒有機會去西方極樂世界呢?因為所謂的「西方極樂世界」真正的意思不是指《阿彌陀經》的經文中所形容的那一種無有眾苦,但受諸樂之處,因為有樂無苦到最後便會樂極生悲,而自心之中根本沒有任何的「樂」或「不樂」等煩惱與罣礙之清淨本心才能稱為「極樂」,故「西方極樂世界」又稱為「佛國」或「淨土」即是此意,這些名詞皆在隱喻或形容上蒼賦予萬靈蒼生最初那一顆清淨無為之「本心」也。《阿彌陀經》的經文中形容「西方極樂世界」是一處四周皆有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等四寶所圍繞,又有七寶池、八功德水充滿其中,池底純以金沙布地,四邊階道由金、銀、琉璃、頗梨合成,上有樓閣皆以金、銀、琉璃、頗梨、車磲、赤珠、瑪瑙嚴飾之,池中蓮花大如車輪,青色青光,黃色黃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是一處微妙香潔之地方。

這些文字的描述皆是在隱喻或形容無極界那些炁體所產生之變化現象也,而不是說西方極樂世界真的有金、銀、琉璃、頗梨、車磲、赤珠、瑪瑙……等等的這些物質,否則學佛學了半天,本來是要學習佛陀放下對有形物質之執著與靈體之解脫,結果到了西方極樂世界之後反而被更貴重的金、銀、琉璃、頗梨、車磲、赤珠、瑪瑙….等等的物質所束縛住,如此的話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又有什麼用呢?聽到電視宗教頻道中許多佛教的法師告訴信徒說「西方極樂世界」有多麼的快樂而且沒有沒有任何的痛苦,並且還形容「西方極樂世界」有多麼的富麗堂皇,真是令人感慨萬千,凡心不滅道心又如何能生呢?人性不去則佛性又如何能成呢?因此若滿腦子凡夫俗子的想法也自稱是在「學佛」,那不是徒增他人的笑柄嗎?「佛」字是指覺悟的意思,不是指釋迦牟尼佛,更不是指阿彌陀佛,而是指我們最初清淨無染本心之「自性佛」也。上蒼賦予萬靈蒼生最初那一顆清淨無為之本心,因為根本沒有任何的煩惱與罣礙,因此跟宇宙本體那些「上帝粒子」是無二的,所以才有「自性佛」之稱呼,印度的悉達多王子因為悟透了這個道理,靈體獲得了真正的解脫,故其靈體才能達到清淨無為之境界而被稱為「釋迦牟尼佛」,並非印度的悉達多王子祂本來就是佛,如果是如此誤解的話那麼就大錯特錯了。

至於「一心不亂」這四個字在意思上由於悟性之不同,會產生兩者完全不同之解釋,如果將「一心不亂」這四個字連在一起解釋的話,那麼就是指「專注」的意思,這也就是一般佛教徒會專心一致的去唸『阿彌陀佛』佛號之原因了,但是如果將「一心」與「不亂」分開來解釋,那麼意思就完全不一樣了。那麼何謂「一心」呢?上蒼賦予萬靈蒼生最初那一顆清淨無為之本心就稱為「一心」,也就是「元神」與「識神」、「天心」與「人心」、「道心」與「凡心」、「佛心」與「魔心」、「仙心」與「俗心」、「直心」與「橫心」、「豎心」與「勾心」、「精神心」與「物質心」、「覺悟心」與「癡迷心」或「清心」與「濁心」在尚未絲毫分離之前的「本來之心」啊!「元神」、「天心」、「道心」、「佛心」、「仙心」、「直心」、「豎心」、「精神心」「覺悟心」或「清心」就稱之為「心頭」,而「識神」、「人心」、「凡心」、「魔心」、「俗心」、「橫心」、「勾心」、「物質心」、「癡迷心」與「濁心」則稱之為「心尾」,「心頭」就是指還沒被污染之前的清淨本心,而「心尾」則是指已被相所迷,被法所執之煩惱的心。因此「心頭」就是自性佛的別稱,也就是古德所說:「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就在汝心頭,人人有座靈山塔,好在靈山塔下修」這一句偈語中所說的那一個「心頭」啊!如果「心頭」與「心尾」還沒有分離,那麼這種心就稱為「一心」,但如果「心尾」已經漸漸的離開了「心頭」,那麼就會形成後來「二心」、「三心」、「四心」…等等的煩惱與罣礙之心。

多一種心就會對我們的本心多一層的遮障,多一種心就會對自己增多一種煩惱與罣礙,所以我們目前所有凡夫俗子那些分別心、比較心、執著心、貪婪心、嗔恨心、癡迷心與嫉妒心…等等的人心都是這種心,因此我們唯有「一心」則心才不會雜亂渙散,所以才稱為「一心不亂」,而心只有達到「一心不亂」之境界我們在往生之前或往生之後才能順利去「西方極樂世界」,若是我們有「二心」、「三心」、「四心」…等等的心,那麼我們只能在六道中不斷的輪迴而無法脫離。往生之前能達到「一心不亂」之境界者就稱為「活佛」,這種人已經悟道了,所以他才能傳真正的道,如果不是已經真正悟道的人,那麼他所講經說法之內容皆是在導誤世人與矇騙信徒也,故老子在《清靜經》中才會說:「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慾牽之……名為得道,雖名得道,實無所得,為化眾生,名為得道,能悟之者,可傳聖道」,就是這個道理。目前全世界各宗教法門講經說法之傳教者,百分之九十九點九皆不是已經悟道之人,所以他們所傳的內容是「宗教的教義」或是「假理」,根本就不是「正道」與「真理」,因為在真理之中並沒有宗教教義中那些文字內容,而且也不能用嘴巴說,所以佛教禪宗六祖惠能大師在《六祖壇經》中才會說:「諸佛妙理非關語言,無有文字」即是此理。真經無字、真理無語、真悟無言、真神無形、真佛無相,故世尊在《金剛經》的經文中才會說:「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即是此理。

「如來」就是佛性,因此「念佛」的人不論他是用口唸或用心念都是動心起念,只要是動心起念,則不是落入「色相」便是落入「聲相」,那又如何能見如來呢?又如何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呢?「西方極樂世界」既然稱為「佛國」那就是指除了佛之外並無其它任何色相或聲相在內之處,因此那些用口唸佛號或是用心唸佛號的人根本是不可能到達西方極樂世界去的,因為他們根本不知道西方極樂世界到底在哪裡,所以也找不到真正的西方極樂世界入口之處,既然找不到西方極樂世界真正的入口之處,那又如何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呢?「西方極樂世界」也稱為「淨土」,何謂「淨」?淨者無雜質也,任何的色相、音相、氣體、物質或物體皆稱為「雜質」,何謂「雜質」呢?「雜」是指不純或掺雜也,「質」是指物質也,因此只要是兩種以上之物質掺雜在一起便稱為「雜質」,那就是不純了,不純之處就不能稱為「淨土」,而色相、音相、氣體、物質或物體…..等等,皆是由物質所組合而成的,因此當然也不是「淨土」。佛教的法師說念佛如果能念到「心口一致」,沒有雜念妄想,只有佛號的相續,念念之間只有佛號,則佛號不念自念,這便與《楞嚴經》所說的「淨念相續」相契合了,這種說法已經嚴重誤解「淨念相續」這四個字的真諦了,何謂「淨念」呢?「淨念」就是「無念」的意思,「無念」即是「正念」,一個人的心中如果有任何的念頭那就不是「淨念」而是一種「雜念」,所以一念不生就是淨念相繼。

「雜念」就是隱喻不純有雜質之意識心在作祟也,有的人誤認為自己的口中或心中念「阿彌陀佛」就是一種正念,如果念「阿彌陀佛」是正念的話,那麼念釋迦牟尼佛、如來佛、彌勒佛、藥師佛、上帝、安拉…等等的名號算不算是正念呢?否則又豈有獨獨念「阿彌陀佛」的佛號是正念,而念「釋迦牟尼佛」的佛號便不是正念呢?因此這種說法是說不通的。有的人唸「阿彌陀佛」的佛號執著說一天一定要唸幾千遍或幾萬遍才算是做完了功課,因此一手拿著唸珠在撥弄計算而嘴巴則是唸唸有詞,如此不是讓自己的心雜念叢生了嗎?有人誤以為說唸一次的佛號就有一次的功德,難道唸佛號是為了貪功德才唸的嗎?若是唸佛號沒有任何功德的話難道就不唸了嗎?世尊所傳世的解脫法就是要我們去掉執著心,但是許多學佛的人有的人執著一定要吃素,有的人執著一定要出家,有的人執著一定要唸經,有的人執著一定要念佛,結果學佛的人比一般的人更執著,更難度化,這是什麼原因呢?吃素、出家、唸經或念佛跟修行又有什麼關係呢?若有的話,那麼請告訴我,釋迦牟尼佛與老子他們兩個人已經悟道了,那麼他們到底是因為吃素、出家、唸經或是念佛的原因才悟道的嗎?

「淨念相續」就是老子所說的「清靜心」,也是佛教所說的「一念不生」或是「萬緣放下」之意,更是《金剛經》經文中所說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佛教禪宗六祖惠能大師有云:「前念、今念、後念,念念相續,無有斷絕,若一念斷絕,即法身離色身」,又說:「於一切境上不染,名為無念」,因此無念不是指相續之念斷絕,也非指不思一物,而是指對一切法皆不執著也。清淨之本心對諸法或色相就如同明鏡照物一般,物來則應,物去則靜,物雖有來去,但明鏡卻如如不動而無所住也,因為萬緣放下、諸境不染於心,故無有痛苦亦無有快樂,我們一般世人會對諸境或萬緣產生痛苦,皆因為心著了相或染著塵埃的原故,所以因為受外境所影響而導致自心無法清淨了。因此所謂念佛念至一心不亂,絕對不是指口唸阿彌陀佛的佛號而能達到一心不亂之境界,「念」字是指煩心、念頭或是思維的意思,而「佛」字則是指覺悟的意思,因此一心不亂、一念不起或凡心覺悟才是真正的「念佛」,而不是指心執著在想念佛陀、持名佛號或是觀想佛像方面,如果修行能修至「一心不亂」之境界,則當下已至西方極樂世界成佛,又何需等到往生之後再去西方極樂世界等待成佛呢?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