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極樂世界」到底在哪裡呢?

2017/06/08 13:08:57 網誌分類: 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08 Jun

 

「西方極樂世界」到底在哪裡呢?

    有人認為修行有三要,這三要就是「信、願、行」,信有「正信」與「不覺信」之區別,所謂的「正信」就是指對於佛理都明白了,懂得「心即是佛,佛即是心」的道理,而所謂的「不覺信」就是指對於道理不明白,別人說什麼,他就信什麼,這可以說就是標準的迷信。而「願」就是指立定志向而言,立定志向之後就不能再作任何的改變,也就是說立定這個志向之後至死都不能改變這個志向,而「行」就是身體力行,因此在修行之中有信心、有願力並身體力行就稱為「信、願、行」。

「信、願、行」這三要粗看起來好像是修行人走向菩提大道不可或缺的必要條件,但仔細思考之後卻會發現「信、願、行」這三要剛好與靈體解脫成就佛道完全背道而馳,這一句話怎麼說呢?因為自然就是道,大道本是「無為」的,任何有為法均是違反了自然就是道的哲理,而「信、願、行」這三要卻都是人心在造作的「有為法」,「心即是佛,佛即是心」這一句話之中所說的「心」,指的正是「天心」而不是「人心」,沒有人為造作之心才是真正的「天心」,所以才有「心即是佛,佛即是心」這一句話,若是動心起念則便轉為流轉生死的人心,人心之中有太多的煩惱與罣礙,又怎麼可能是「佛」呢?「佛」是指大覺者,因此脫離凡塵俗世之煩惱與罣礙者才能稱為「大覺者」或是「佛」,因此若心中充滿了煩惱與罣礙的人那怎麼可能會成佛呢?

「心即是佛,佛即是心」是一句隱喻詞,因此悟性不足的修行人就很容易被導誤而不自知,凡塵俗世本是一處陰陽對立之空間,因此福禍相倚、利弊參半,真真假假,假假真真,似真似假,似假似真,因此根本沒有什麼正信可言,整個宇宙之間只有真理才是正信,其餘都不是,因此誤認任何宗教信仰之教義為正信者其實都是標準的大迷信,而立定志向至死都不改變的心態正是一種「執著」的現象,若執著於某一個宗教的經典教義而不改變者就稱為「法執」,若是執著一定要到哪一座教堂、佛堂或道場修行,而其他的地方都不願意去者就稱為「身縛」,古德有云:「執著是修行悟道最大的障礙」即是此理。

佛教淨土法門之修行者希望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與天主教或基督徒想要靈體獲得救贖回到天堂去的想法是一致的,但是如果錯誤的解讀「西方極樂世界」與「天堂」這兩個名詞,還執著在錯誤的修行方式方面,則其靈體只有繼續在三界六道之中流浪生死,哪裡都去不了,「西方極樂世界」與「天堂」這兩個名詞都是隱喻詞,並不是指某一個地方,因此信徒千萬不能有錯悟的認知,這兩個名詞其實跟「佛國」、「淨土」、「瑤池」、「理天」、「上帝國度」或「神的國度」…等等隱喻詞完全一致,並不是說各宗教信徒的靈體有各宗教信徒回歸之處,萬教歸一,萬法歸宗,所有修行悟道之靈體回去的門只有一處「不二法門」,所有回去的路也只有一條,故說:「方便多門,歸元無二」即是此理。

何謂「極樂」?「極」是極至的意思,因此所謂的「極樂」是指這種「樂」已經超越了凡夫俗子一般享樂之觀念而達到沒有任何「樂」或「不樂」的煩惱與罣礙之境界者才能稱為「極樂」,為什麼要這樣說呢?因為這正是玄奧之處,如果像佛教的《佛說阿彌陀經》中所說的:「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那麼諸樂一直樂下去之結果便會「樂極生悲」,所以那樣的解讀是不符合「極樂」之真諦的,因為受諸樂的那一種樂畢竟還沒有到「極至」之境界,所以「極樂」的「極」字是一種隱喻字,其用法就如同「大慈大悲」的「大」字與「至道至德」的「至」字一樣,慈悲心是凡人之心,但大慈大悲心卻是佛心,道德是凡人之德,但至道至德卻是仙人之德,所以不能錯誤解讀那些隱喻詞。

    維基百科說極樂世界譯為「須摩提」,又稱「西方極樂世界」、「安樂世界」、「西方淨土」、「阿彌陀佛淨土」,是佛教中阿彌陀佛成佛時依因地修行所發四十八大願所感之莊嚴、清淨佛國淨土。《佛說阿彌陀經》曾載明彼佛土以其國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另外,同經亦記載說彼極樂國土中,有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皆是四寶周匝圍繞,又有七寶池,八功德水充滿其中,池底純以金沙布地。四邊階道,金、銀、琉璃、頗梨合成。上有樓閣,亦以金、銀、琉璃、頗梨、車磲、赤珠、馬瑙而嚴飾之。池中蓮花,大如車輪,青色青光,黃色黃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潔。彼國又有阿彌陀佛所幻化之種種奇妙雜色之鳥白鵠、孔雀、鸚鵡、舍利、迦陵頻伽、共命之鳥,晝夜六時出和雅音,演暢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如是等法,令其土眾生聞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

    而能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之有情眾生,區分為菩薩種性之上品上生、上品中生、上品下生,聲聞種性發心之中品上生、中品中生、中品下生,與雖作眾罪乃至犯下五逆十惡卻未毀謗大乘之眾生所往生之下品上生、下品中生、下品下生。另外,上品往生者皆為化生往生,下品往生者皆為邊城七寶蓮花池蓮苞中胎生(雖名蓮苞,實同宮殿),中品往生者則化生、胎生兩者皆有。而釋迦牟尼佛於淨土諸經中,將極樂世界介紹給本土眾生,說其位於此界西方,依於阿彌陀佛於因地為法藏比丘時所發之四十八大願而成,已歷十劫時間,距此娑婆世界有十萬億佛土之遙(一佛土涵蓋一三千大千世界,相當於一個銀河系)。雖相隔如是不可思議,然而在念佛往生之人,因有佛菩薩威德神力方便接引,因此一彈指頃刻即可到達,各依所作業品而皆往生,於彼土進修佛道。

    我們一看《佛說阿彌陀經》中經文所說的那些內容,便知道那些內容跟信徒成就佛道之路是背道而馳的,為什麼呢?修行的目的不是為了「追求有」,而是「返回無」,釋迦牟尼佛的三藏十二部經講的重點內容不是「空」、「捨」就是「放下」,難道佛教徒是放下凡間的那些名位權勢與金銀財寶,然後去追求西方極樂世界的金、銀、琉璃、頗梨、車磲、赤珠、馬瑙等珠寶嗎?這是什麼邏輯呢?如果放下煩惱與罣礙才能成佛,那麼佛教淨土法門的信徒們去追求西方極樂世界那些虛構的幻境與假相,又怎麼能說他們已經放下了凡間的所有煩惱與罣礙呢?如果沒有放下凡間的所有煩惱與罣礙,那又怎麼能在西方極樂世界等待成就佛道呢?這不是都在自欺欺人嗎?

「阿彌陀佛」是何人呢?祂真的已經成佛了嗎?祂所發的四十八大願都已經圓滿完成了嗎?何謂「願」呢?願就是指願心、願力或願望而言,也就是說自己想要達成某種特定目的但是目前尚未達成,內心所產生的一種強烈慾望,如果願是這樣解釋的話,那麼跟「佛」的境界又背道而馳了,為什麼呢?古德說:「去除人性即是佛性,沒有人心即是佛心」,佛就是因為瞭解宇宙萬物之實相為空相,所以才成為一個大覺者,而發願那些慾望都是人心的造作啊!誰不會發願?但是發願若自己累世都做不到,那不是大妄語嗎?如果累世都做不到還執著說:「至死都不改變」,那不是一種「大執著」嗎?一般凡夫俗子的執著心都沒有那麼強,所以成佛還有一點點機會,如果執著那些永遠達不到的願望,那還有成佛的希望嗎?

阿彌陀佛號甘露王如來,又稱無量清淨佛、無量光佛與無量壽佛,這幾個佛號無一不是隱喻字,能瞭解隱喻字真諦自然就會知道「阿彌陀佛」到底是何人了,何謂「無量清淨佛」呢?自心沒有任何一點凡塵的污染與罣礙就是「無量清淨佛」,本性無遮障就是「無量光佛」,靈體明心見性脫離六道輪迴達到不生不滅之境界者即是「無量壽佛」,因此這些佛號都是在形容「自性清淨」,所以我們再仔細的回顧阿彌陀佛所發的四十八願,其實其內容根本不是阿彌陀佛祂有發什麼四十八願,而是每一個願望皆是在啟發佛教信徒之靈性,而佛教徒卻不自知,四十八願中每一個願一開頭即說:「設我得佛」,這個「我」字不是指阿彌陀佛,而是指每一位眾生,因此「設我得佛」這一句話真正的意思即是說:「假設眾生想要成佛」,而四十八願中每一個願的最後都會有:「不取正覺」之語,它的意思即是說如果沒有達到願望中所說的那些境界,那麼就不能算是真正的覺悟之意。

例如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中的第一願:「設我得佛,國有地獄、饑鬼、畜生者,不取正覺。」,這一句話真正的意思就是說:「假如眾生想要使自己的凡心覺悟,而心中尚存有墮入地獄道、饑鬼道與畜生道那些惡念或惡業的話,那麼這就不是真正的覺悟」,因此這一段話之中所說的「國」就是指世人原來清淨之本心,也就是阿彌陀佛所說的「西方極樂世界」,但真正的「西方極樂世界」其實是在隱喻兩種境界,而這兩個境界卻是相通的,第一個隱喻的境界即是指脫離物質的非物質炁體之空間,第二個隱喻的境界即是指世人的清淨本心或佛性,這兩個境界都只有「炁體」沒有凡間的粒子、氣體、元素、質體與物體,因此自性清淨即是在天堂、佛國、淨土或無極理天之中,但若心被任何的物質所迷惑而使自己的靈體不得解脫,那麼即是在地獄、三界、六道與五行生剋之中。

「念佛可以往生極樂世界」這一句話是正確的,但「念佛」兩字不是指誦唸阿彌陀佛佛號、憶念佛陀法身或稱念佛陀無量的功德,因為那些都是雜念,反而無法讓我們的靈體往生極樂世界,念佛的「念」字是由「今」字與「心」字兩字所組合而成,「今心」隱喻世人目前的煩惱心與罣礙心,而「佛」是指覺悟的意思,因此「念佛」兩字真正的意思即是指世人目前的煩惱心與罣礙心覺悟之意,一念清淨即在佛國,一念不起即在西方極樂世界,所以古德曾說:「悟得透當前即是,轉得開瞬間即成」即是此理。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