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楊之敗,敗在其私慾

2018/04/20 10:24:42 網誌分類: 看歷史,知與亡。
20 Apr
九三楊之敗,敗在其私慾

  明朝的“三楊”輔政曾使明朝盛極一時,但沒幾年,三楊便偃旗息鼓。三楊之敗,敗在其私慾。

公元1435年春天,宣宗駕崩,年僅九歲的英宗即位。為了防止宦官專權,太皇太后張氏決定把軍國重任交給永樂、洪熙、宣德三朝老臣張輔、胡濙和楊榮、楊士奇、楊薄五人處理,對大太監王振則屢次警告不許他參與朝政。

  張氏和輔佐五大臣希望,在英宗親政之前由內閣主持國家行政,等英宗長大成人後,權力便平穩過渡到他的手中。而另一方面王振則期望朱祁鎮能聽憑自己擺佈,以便自己干預朝政。雙方爭鬥十分激烈,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王振逐漸佔了上風,三楊內閣則處於劣勢。

  事情出在三楊內部。

  正統四年(公元1439年)十月,福建按察僉事廖謨杖死驛丞,死者是楊薄的老鄉,而廖謨則是另一位閣臣楊士奇的鄉親。為報仇,楊薄將廖謨判處死刑,而楊士奇則庇護廖謨,說:這是“因公殺人”,雙方爭持不下,請太后裁決。

  這件事情是三楊分裂的開始,同時也使三楊威信大大降低。無論是楊薄還是楊士奇都不能秉公辦案,而是各自從自己的私慾出發。他們的行為使太皇太后張氏失去了對他們的信任和支持,同時也給王振登場創造了機會。

  這件事情的最後結果是:王振向太皇太后張氏獻計說:“廖謨和死者都與閣老有鄉里關係,讓廖謨抵命,處分太重,但如說他因公殺人,則未免太輕,最好是將廖謨降級調離”。實事求是說,王振的處理辦法很公允,最終張氏採納了王振的提議。

  這件事情的贏家是王振,從此以後,王振逐漸取得了太后的信任,並允許他過問朝中大事,許多大臣的條陣建議都由他來裁決。

  身邊有小皇帝、背後有太后支持,王振在與大臣的爭鬥中佔上風便成為必然。

  五大臣之敗,敗在其私慾。楊榮有決斷才能,但不能保持廉潔;楊士奇素以清貧公正著稱,但他的兒子卻無惡不作。王振便抓住他們這些弱點進行攻擊,漸漸的,他們對王振只能採取以退為守的自衛立場,而楊薄也只能是浮沉自保。至於輔臣中的另外二人張輔、胡濙則才疏學淺,空有輔政之託。

  最要命的是,從公元1440年開始,三楊和太后每隔兩年便有一人離世。這給王振專權提供了更大的可能。

  公元1440年七月,楊榮在還朝途中病逝。

  公元1442年十月,太皇太后張氏去世。

  公元1444年三月,楊士奇病故。

  公元1446年,輔政大臣“三楊”中的最後一位楊薄去世。

  “三楊”去世,尤其是太皇太后張氏的去世使朝中遏制王振的力量幾乎全部喪失。王振從此羽翼豐滿。

王政專權,標誌著明朝宦官正式登上政治舞台,從此宦官染指朝政長達二百餘年,到九千歲魏忠賢時達到頂峰。

公元1442年冬天,距太后去世沒多久,王振便將當年朱元璋立在宮門前,鑄有“內官不得乾預政事”字樣的鐵碑盜走,並將其毀壞。因此,史家大都以這一年為王振專權的開始。

  公元1446年正月,英宗頒旨讓王振的侄兒王林世襲錦衣衛指揮

   事,其它宦官之侄也都有世襲的權利,開了宦官世襲官職風氣之先。王振權傾朝野,視天子為門生,視勳戚為奴隸,幾乎成了明王朝的最高統治者。當時朝中人人自危,甚至堂堂的兵部尚書見了王振,也立即下跪。

  王振驕奢淫逸,英宗卻對他寵幸有加,明王朝一步一步走向衰落。

  王振專權的這一年(公元1442年),英宗16歲,明王朝74歲。僅僅過了七年,蒙古軍也先向明朝發動進攻。七月,英宗率50萬大軍親征蒙古瓦剌。八月,在土木堡(今河北懷來縣西)進行的一場戰役中,英宗被俘,宦官王振也被憤怒的明軍將領殺死,這就是明朝歷史上的“土木堡之變”。

  王振雖然死了,但由他開啟的宦官專權亂局卻從此在明王朝生根。英宗之後的成化朝(1465—1487)出現了宦官官僚政治進一步發展的情況,而且宦官專權與特務政治進一步結合,特務組織成為宦官專權的利器,成化二十一年(即公元1485年) ,宦官的人數竟突破了1萬人。宦官專權不斷重複上演。

  成化朝的汪直、梁芳,武宗朝(1506—1521年)的劉謹,隆慶朝(1567—1572)的馮保,熹宗朝(1621—1627)的魏忠賢,這幾人都是明王朝很有權勢的宦官,對瓦解明王朝的統治起了很大的作用。

作者:席宏斌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

網誌分類

已關注

最新回應

幪面馬仔
幪面馬仔 2024/02/11

老師

{#iconb_210}

祝您

身體健康

k98m
k98m 2023/12/16

立法局議員任務是為人民服務,而他們不以人民福祉為目的,他們議員目的是金錢,無心為人民,這些議員,下次選舉,人民就是不會選他們,選了他們等於放只老鼠入米缸。

易明
易明 2023/12/15

厚顏無耻之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