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律聖典卷一 (白話詳解)

2019/02/12 18:14:48 網誌分類: 宗教
12 Feb

天律聖典(白話詳解)

無量洞空天闡猷大帝興儒盛世天尊 原序

【原文】律之為言累也。律之以法。累其身心。使不得縱肆也。天律也者。言乎其定自上天也。天何為而有律乎。以其為人心之縱肆。而律以累之也。道陵於上。風墜於下。斯文喪於其閒。人心之不可復也久矣。故天有律以律之。夫國失其道。治化亡矣。世失其君。綱紀滅矣。父子相齊。彝倫斁矣。聖統攸替。道系其孰系之。道學攸微。心法其孰傳之。其將惴惴焉蹶而不可振矣。聖人有憂之。夫是有律以作也。是故律其條而例其報。誅其心而懲其念。其動念也警。則其動心也畏。其律心也嚴。則其律身也縝。國之有律也。律其罪之露。而不能律其心之微。律其事之發。而不能律其情之隱。事發罪露。而後得而律之。隱微有所不及矣。隱微有所不及。則律法有所不行矣。是故觀其報而誅其心。懲其念而遏其惡。國律之所不可及者。而天律無所不可及。天律之無所不可及者。而心律無所不可及也。夫律之有條。條之有報也。猶之乎鑑也。念之動於心也。心之藏於身也。人不我見也。以念別善惡。而善惡未嘗不自見。以心觀禍福。而禍福未嘗不可知。鑑於鏡而形露。鑑於律而心露。鑑於報而心畏。鑑於禍福而善惡明。謂國律有所不及。而天律無所不及矣。謂報施有所難憑。而疾病死喪。水火盜賊。無所不憑矣。謂天道有所不畏。而疾病死喪。水火盜賊。無所不畏矣。夫疾病死喪。水火盜賊。橫逆諸事。非報也乎。受其報而不知。滅其身而弗恤。絕其子孫。及其妻子家口而弗悔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白話】無量洞空天闡猷大帝興儒盛世天尊開示:

律法的目的是在於建立規則來約束眾人的心念與行為,讓眾人不敢放肆的胡作非為。所謂的「天律」,就是由上天所訂定的律法。上天為何要訂立天律?這是因為人心已放縱無知,道德已日漸低落,風俗已日漸敗壞,禮儀教化也都喪失,人的道德良知早已經失去很久,所以上天才會訂下天律作為約束,以天律來警示人心。當國家失去以道德禮儀教化的治國方法,國家就亂了。當領導者不懂得用綱紀來約束自己與教導人民,社會的秩序與規律就混亂了。當父子兄弟以及人與人之間的倫理與責任破壞了,社會的基本倫常也就敗壞了。聖賢的教育已被不良的社會風氣所替代,倫理道德還有誰願意去重視!仁義道德正在快速的消失,順應天道修身養性的道理還有誰願意去遵守!當世界的善良風氣消失殆盡,社會的秩序將很難去重振。聖人對此感到憂慮,於是制定了天律的規範,羅列出各項律條,列舉了各種因果報應,是為了讓眾人斷除不善的心念。若是對於心中的惡念有所警覺,明白因果報應絲毫不假,則在起心動念的時候,就會感到畏懼。只有嚴格約束自己的心念,才能對自身的行為有嚴格的約束。國家所訂立的律法,只有懲戒在罪行被揭發之後,而不能懲戒他惡毒的心念。世間法律只能在犯罪證據被確定之後,給予刑法懲處,但無法懲戒那些將罪惡事實掩蓋之人。國家的法律必須等到罪證確鑿,並且被逮捕的時候,才會受到懲罰,但是對於一些微細,或是未被發現的罪惡,就無法給予懲罰。那些微細或是被掩蓋的罪惡若是不被發現,那麼國家的法律就無法加以對治。但是天律就沒有這樣的遺漏,因為天律對於任何的罪過,都沒有絲毫的疏漏,所有罪惡都逃脫不了上天的懲戒,即使是只有罪惡的想法,也逃不過自己內心與上天嚴格的監察。天律可以讓所有犯罪的人受到應有的報應,使他們不敢再去作惡。讓心有惡念的人,都受到應有的懲罰,使他們不敢再去動惡念,天律的嚴密是國家律法所無法做到的。天律所列出的各項法條,每項法條都有他所相對的果報,就像是在照鏡子一樣。當念頭藏於心中,他人可能不知道你真正的想法,國家的律法就無法懲治。但是天律可以根據念頭的善惡來分辨你的賞罰,自己的善惡動念及所作所為,自己沒有不知道的,因此天律像一面鏡子照映著自己的內心,自己有沒有犯天律自己知道,對照著上天的律法,自己招致的吉凶禍福自己也應該清楚。當凡事有所報應,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時,大家就會心生畏懼而知道是非善惡的區別。國家的律法有它所不能顧及的地方,但是天律則是報應絲毫不差,完全沒有任何遺漏。有人說根本就沒有所謂報應,那麼那些疾病、死喪、水火、盜賊,難道不就是報應的證據嗎?有人說根本不用害怕天道,但是疾病、死喪、水火、盜賊,哪一項不是令人感到畏懼呢?其實疾病、死喪、水火、盜賊、所有災禍,都是一種報應!遭受報應,自己完全不知道原因,還以為是運氣不好,或只是一時的巧合,一直等到將要失去生命,還不知道要害怕因果的報應,甚至禍延子孫、妻子及親人,自己還不知道要懺悔,像這樣的人,我真不知道該如何去教化。

【註釋】 彝倫:彝讀音同「宜」,彝倫就是倫常的意思。

斁:讀音同「杜」,衰敗、毀壞。

攸:讀音同「優」,作為連接詞,有「於是」的意思。

攸替:於是被替換。攸微:於是衰微。

蹶:讀音同「決」,失敗。

縝:讀音同「診」,仔細、細密。

【原文】春秋、誅心之法也。昧者謂其無報。夫有報也。歷歷焉載之矣。惟讀焉而弗之明。明焉而弗之思。愚夫愚婦。未之讀。焉知思。讀焉而理微。未易可知也。又焉知之。世愈下而心愈變。惡愈縱而亂愈深。不有以制之也。則禍伊於胡底。故受之以天憲。天憲者。天法也。憲法定之於天。而未傳之於下世。報施本之於天。而未明之於典籍。則昧者有所弗識。狂者有所弗畏。故惡縱而不可戢。報受而不可知。故列之以條律。詳之以報施。轉世報不可見。以現在之鰥寡孤獨。乞討癃殘。冤債等事見之。歿世報不可見。以現受之水火盜賊。疾病口舌。死喪諸事見之。身未犯而國律不及。則天律及之。心一動而人弗知。則天律誅之。律之定自天也。故曰。「天律」。天律也者。太上之法言也。聖人之法言。在天為天憲。在冥為冥憲。在人為誅心之法。上至帝王。下及庶人。旁周諸教。莫越夫感應之範圍。備之於條。雖未必曲盡其所狀。施之於天。無不曲當其所為。故合而言之為天律也。善兮福之倚。惡兮禍之伏。吉凶之徵。則意念之所兆。意念之所兆。則善惡之幾見。善惡之幾見。則禍福之感召至矣。吉凶判焉。悔吝生焉。憂喜至焉。應乎其所感。徵乎其所受。律法之報施。由是興矣。是故綱列其目。使條律有所主也。條列其報。使科罪有所別也。削其壽祿。短折其年齡。使不得久於其惡也。改其福籍。註於禍籍。使不得善其所終也。報之以冥刑。以對其罪。報之於轉世。以當其作。再視其所作。以對其夙作。使報施有所弗遺也。天刑有所弗劇也。待其終弗悛也。而乃罰殛之。以滅其身。此天之仁之弗遺。則天之法之弗可越也。夫冥加之刑。身受而世未之見也。轉世加之報。身受之而自身且昧矣。世尤未之知也。未之見。未之知。則以為無。故施之以速報現報顯報烈報以徵之。夫何無之之云乎。以刑禍報。以口舌疾病報。死亡報。抑鬱阸塞報。流落飄泊報。乞討凍餓報。水火焚漂報。身家覆滅報。子孫絕嗣報。如是等報。非其明徵乎。弗之察而怨天尤人。弗知悔而蹈故循轍。幸而免者倖而生。而惡益恣。倖而生者精其術。而奸益深。非生之可倖也。待其悛也。終乃弗悛。天其弗之待。待之弗可也。夫不見乎水火以傾者乎。不見乎遺亡器物。張得而李取。明得而陰耗。東得而西失。旋得而旋失者乎。橫取人財者。人亦橫而取之。枉殺人者。人亦枉而殺之。疾病以苦其身。口舌以挫其氣。官刑牢獄以喪其心。弗之察。弗之悔。而死亡漸至矣。傾滅覆絕。殆幾希矣。人之歷如斯類者。非報之明徵也乎。謂諸冥刑無。轉世報無者。終乃不免。

【白話】《春秋》這本史書,當初編著的目的,就是為了警戒那些懷有邪惡思想的惡人,正所謂「寓褒貶、別善惡」。愚昧的人,以為這世上沒有所謂的報應,其實報應是沒有任何遺漏的,在《春秋》裡面其實都有清楚明白的記載。就算讀過《春秋》,但是許多人都不能明白其中的是非善惡,就算明白是非善惡可能也沒有仔細去思維其中因果報應的奧妙,更何況許多人連讀都沒有讀過,想都沒有想過,哪能了解其中的道理。現在世間的風氣愈來愈低落,人心也愈來愈敗壞,所造的惡業更是愈來愈深重,混亂的程度也愈來愈嚴重,若是不用天律來約束,那麼世間的禍患,後果則不堪設想。天律就是上天訂定的律法,過去世間並沒有流傳。因為所受的報應來自於上天,而世間的書籍也無法將誰犯天條誰得報應詳加記載,所以愚昧的人就不相信因果報應,不信報應的狂徒也就毫無畏懼。世人不知道作惡會遭受上天的懲罰,因此世間的惡事才會如此層出不窮。所以現在上天將所應遭受的報應,明列在天律條文之中,讓人明白造惡所將遭受的報應是什麼?轉世後的報應可能無法立即顯現,但是從今生所遭受的喪妻、守寡、孤兒、獨老無依、乞討、駝背、殘廢、冤親債主等事,可以得知過去所造的惡業終究會在下輩子償還。死亡後所遭受的報應,活在世間的人,雖然不能得知,但是由現世所遭受的水災、火災、盜賊、疾病、誹謗、死喪,這些事情也可證明。心中有不善的念頭,雖然沒有實際行動,國家的法律就無法去制裁,但是仍然逃不過天律的懲戒。內心暗中所生出的惡念,縱然他人無法得知,也同樣逃不過天律的制裁。因為這個律法是由上天所訂立的,所以才稱為「天律」。天律是太上老君的法言,是聖人所說的法言,在天上是天人的遵循,在陰間是陰間的法律,在人間是糾正惡心的法門。上到帝王,下到平民,乃至到各種宗教,都不能超過天律的範圍。天律所記載的法條,雖然未必能完全詳細記載所有惡行,但是對於人們所有不當的作為,上天給予的懲戒是沒有絲毫疏漏的,所以統稱為「天律」。善良是福氣的根源,作惡是災禍的根源。吉慶與凶厄,是由意念的善惡去感召,所以吉凶、喜憂的到來,全靠自己心中的善惡之念。報應來自於自己造下的罪業,對證於禍福的遭受,天律的賞罰,由此而產生。所以天律列出大綱與細目,使每項法條都有祂的主旨。條列出各種的報應,使得每項懲罰都有所區別。有些懲罰削奪壽命與財富,使他不能再繼續造惡下去。有些更改他本來所擁有的福報與地位,改登錄在受災禍的類別,使他不能永遠享受過去的福報而得到善終。有的針對他所造下的惡業,以地獄的刑罰讓他受到應有的懲罰。有的針對他的所作所為,讓他轉世後受到應得的報應。再看他下輩子的所作所為,並核對他過去的所作所為,讓他受到更符合的報應,如果他下輩子行善,則會減輕其罪,讓他所受到的懲罰沒有過當。若是一再給他機會但他始終都不知道悔改,就降下死劫毀滅他的身軀,奪去他的性命,這就是上天寬大與仁慈的作法。所以上天的法令是沒有人能夠凌駕的。陰魂在幽冥地獄遭受的刑罰,陽世的人看不見,轉世之後所受的報應,自己也搞不清楚原因,因此世人就以為沒有因果報應。為了讓世人相信因果報應,所以給予迅速報、現世報、明顯報、慘烈報,用以作為因果報應的明證,因此怎麼還能說世間沒有報應呢?刑禍報、口舌報、疾病報、死亡報、抑鬱報、困頓報、流落報、飄泊報、乞討報、凍餓報、水淹報、火焚報、身家覆滅報、絕子絕孫報,這些報應,難道還不算是明顯的因果報應嗎?不知道自我反省懺悔,卻只知道怨天尤人,不知道悔改,而只是不停的重蹈覆轍,總是心存僥倖的得過且過,所造的惡業會愈來愈深重。那些沒有遭受現世報的人,作惡的方法不斷翻新,內心也愈來愈奸詐。他們還能倖存並非是僥倖的關係,那是因為上天在等他悔改,若是始終執迷不悟不知道悔改,上天就不願再容忍,也不能再等待。我們難道沒有見到因為水災、火災而喪家的嗎?沒見到因為遺失財物而損失的嗎?某人得到卻又馬上被他人所奪取,表面得到卻暗地裡失去,這種一下得到,一下又失去的事情在我們的周遭不是時常發生嗎?你用不正當的方式,奪取別人的財物,別人也會以不正當的方式,奪取你的財物。你殺害別人,你也可能枉死在他人手中。當身體遭受到疾病的痛苦折磨,當遇到爭吵訴訟而損耗氣力,甚至受到官司與牢獄之災時。若還不知道覺察有無過失,還不知道要悔改過去所犯的罪過,那麼離死期就不遠了!有人遭遇到這樣的事情,難道還不是報應的明顯證明嗎?那些說沒有地獄刑罰,沒有轉世報應的,自始至終都不相信因果的,最終都逃不過報應的下場。

【註釋】 戢:讀音同「及」,停止。

鰥:讀音同「官」,喪妻的人。

癃:讀音同「龍」,年老衰弱多病。

悛:讀音同「圈」,悔改。

殛:讀音同「及」,殺死。

阸:讀音同「厄」,災難、阻礙。

【原文】太上之憂世也深。故其著感應為天律也遠。吾之憂道也切。故其藉天律為維道也微。讀善律而列條自鑑。吾其有之乎。有則精進。無則加勉。讀惡律而亦列條自鑑。吾其有之乎。無則加勉。有則勿憚改。改則不貳過。人皆有恆。道其庶乎近矣。亂之有所止也。道之有所延也。其在斯乎。此天律之所由請也。道在人心。人心復而道行。吾儒之道統係於是焉。爰序之篇首。以揭將來。故不恤為詳明敘之。後有作者。推廣而流通之。匪特吾道之功臣。亦垂教萬世之功臣也。天律興焉。大道繫焉。人心救焉。其賴此以永世也可。

太歲己未年秋九月重陽日鸞書於西昌縣普光寺之樂善園。

【白話】太上老君非常憂慮這個世間,所以在很久以前就編著了《太上感應篇》來勸化世人。天帝也深深憂慮世間的道德敗壞,所以現在藉著《天律聖典》的編著與頒布,希望能對道德良知的改善有所幫助。當人們閱讀到天律中善良的法條時,逐條自我檢查,想想自己有做過這樣的善事?有則更加精進,沒有則勉勵加油。當閱讀到罪惡的法條時,也要逐條自我檢查,自己是否也有做過這樣的惡事?沒有則繼續保持警惕,有則立即痛改前非,改過之後就不可再犯。人人若能持之以恆,則離天道已經不遠了!世界的紛亂也才能夠終止。天道是否能夠延續,重點就在這裡!這也是天律為何被請求頒布下來的原因。道德存在於人的心中,人心則須依循著天理而行,我們合乎正道的思想與傳承就靠此維繫了。因此著作序文於本書的篇首,作為開示後人,詳細的闡述是非善惡的道理。若有後人能將本書推廣並且四處流通,則非但是儒、道、釋的功臣,也是教導未來萬世的功臣。天律因此而受到遵從,天道因此而獲得維繫,人心因此而得到救贖,世世代代,都可以依此天律聖典作為永久的遵循。

太歲己未年秋九月重陽日鸞書於西昌縣普光寺之樂善園。

【註釋】

憚:讀音同「但」,害怕、畏懼。

此太歲己未年是1919年。

諸惡莫做,眾善奉行,共勉之。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