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看《大逃殺》之二

2008/03/26 20:08:09 網誌分類: 影視
26 Mar

以前學Econ時,Professor說過:一個經濟模型,在假設下預測人類的行為。假設可以天馬行空,可以完全不合邏輯,只要這個模型確實能預測行為就可以了。舉例說,Econ入面第一課的Invisible Hand,就是在「資訊完美流通」、「市場完全進出」的假設下而成立的。

《大逃殺》的故事也是這樣。電影版中(與漫畫版和原著小說版有點不同),大人害怕年輕人,所以安排這麼一個遊戲,要學生互相殺戮,讓大人安心……這麼一個設定,完全不知所謂,不打緊,只要在這個設定下的故事好看就成了。

我們在看這電影時,總會無可避免的想到,若是我身處其中,我會如何選擇?而故事中,互相殺戮的42個同學,各有不同個性,各有不同背景,於是,也各有不同選擇。他們的選擇,直接影響了他們的生死。通過他們在戰場上的表現。他們正正就是讓我們自身「按號入座」的選擇,換句話說,那是一個心理測驗,讓你看看自己屬於哪類人。

 

 

回應 (2)
我要發表
2008/03/29 00:23:58 回覆

「天性純良,但衝動、做事不計後果,再加上不夠運」我是這麼解讀國信慶時這角色的。

順帶一提,我應該是桐山型……

2008/03/27 18:45:07 回覆
但我覺得第一個「爆頸」的學生很可憐 , 他在沒選擇下便被炸死 , 似乎難以看出他是那一類人了;若我是他便寧願撲過去北野武那裡 , 搏一搏被亂鎗掃射之前和他「攬住一齊死」嘛 !
u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