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科儀

2019/03/01 15:50:07 網誌分類: 宗教
01 Mar

道教科儀

道教,是一個重視儀式的宗教,獨特而多元的儀式是道教的重要元素之一。道教科儀,就是符合道教教義思想的祭祀和崇拜儀式。因此,道教又稱這種儀式為「齋醮科儀」。

一‧「科儀」釋義 「科儀」一詞中,「科」者可解為既定的程序。儀式進行時,各經師必須「照本宣科」,並依照一定程序敷演如儀;而「儀」則是既定的禮節、禮儀等,透過動作及法器意象等,呈現出朝拜者的恭敬心,及彰顯儀式的神聖性。儀式的過程中,道長及善信能夠在儀式中與神明溝通,從而得到身心淨化、心靈滿足、接受神明教化及反思。另外,學界一般認為「儀式」是信仰的載體(vehicle),包括儀式中的流程、服飾、動作、法器、誦讚等,極具象徵意義,亦豐富了信仰內涵,讓道長及善信從參與實踐中體會信仰之科儀文化。

二‧「齋醮」含意 說起「齋醮」,道教儀式原分為「齋」和「醮」。古人認為「齋」是祭祀儀式前的潔淨、靜心的行為,形式表現有:沐浴、戒酒、戒葷、戒色等,後來引用了「心齋」觀念,務求於心靈上做到清心寡欲,超凡脫俗;「醮」則是一種敬神的祭祀和禮儀,古時道教又稱祈福禳災道場曰「醮」。及至晉代,著名天師道道長陸修靜修「九齋十二法」,整理和編訂各種齋醮之法,「齋」、「醮」二字開始合一使用。直到明代時,太祖皇帝頒行《大明玄教立成齋醮儀》,正式將「齋」「醮」並稱,後便有「齋醮科儀」的統稱。

三‧科儀發展 道教科儀始於東漢時創教之主張道陵,其時已有「三官手書」上表儀式,為善信及病人懺悔祈福。當時在民間社區亦有醮典的習俗,定期淨化地方,為民眾祈福禳災。及至唐代,道教得到官方重視,經常給天子為國家舉行祭天儀式。明代時,《皇明恩命世錄》、《漢天師世家》等書更記載張天師共為國家進行84次齋醮儀式。可見,自古以來,道教的齋醮儀式對於個人、社會與國家均有重大影響。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