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大乘佛教在中國的兩千年騙局 (6)

2019/04/14 20:46:12 網誌分類: 揭秘大乘佛教在中國的兩千年騙局
14 Apr

現代的佛教研究學者,以歷史及語言學研究為根據,提出初期佛教、原始佛教的說法,認為大乘佛教是從原始佛教演變而來的,並非一開始就出現在釋迦牟尼佛時代。

早期流行的大乘經典中,就顯示這些熱烈的爭議。如《道行般若經》:“是皆非佛所說,餘外事耳”。

《般舟三昧經》:“聞是三昧已,不樂不信。……相與語云:是語是何等說?是何從所得是語?是為自合會作是語耳,是經非佛所說”。在《法華經》〈方便品〉中也記載了佛陀在宣說大乘教義時,有五千聲聞眾退席不聽,或者是毀謗大乘者會下地獄。這都可以視為是早期佛教徒因對佛教教義不同的見解而產生紛爭現象的證據。

在相應的南傳經典裡面,提到過佛陀對於正法流變的擔憂: [1]“諸比丘!過去久遠劫時,有一個名叫達薩拉哈(Dasaraha)的剎帝利,擁有一個用來報告時間及警報的戰鼓,名叫阿那伽戰鼓. “此戰鼓每天都為城裡的人民報告時辰.若遇到緊急事件發生時,士兵們更是大力地將戰鼓擂得震耳欲聾,以便讓人民做好防備. “隨著時光的流逝,這個簇新的戰鼓慢慢地出現了剝落與裂痕.達薩拉哈見此情形,趕快吩咐木匠找新木片將裂痕換補上去.之後,當鼓皮也出現剝落與裂痕時,他們同樣地換上了新鼓皮. 如此重複地換了一次又一次,最後,原來的木片與鼓皮都完全被新的木片及鼓皮取代了.”

如是,世尊問諸比丘說:

“諸比丘!你們認為如何,這個阿那伽戰鼓還在嗎?”

“世尊!戰鼓還在.”

“它還叫阿那伽戰鼓嗎?”

“是的,世尊!它還叫阿那伽戰鼓.”

“這個戰鼓還是不是原來的那個阿那伽戰鼓呢?”

“世尊!它已經不是原來的那個阿那伽戰鼓了,因 為所有的木片及鼓皮都被換掉了.”

“諸比丘!同樣地,如來所宣說的教法於未來也將出現與阿那伽戰鼓一樣的情形.到了某個時候,會有一些比丘因為當時的形勢所需,或由於個人的貪心、慾望、無明,把佛法一點一滴地換掉、更改,甚至歪曲.最後,如來的聖教將被塗改得面目全非,甚至蕩然無存.所剩下來的仍然被稱為'佛教',但實際上,佛陀的教誨已經蕩然無存了.”(S.20.7.;雜1258) “到你末法時期,我叫我的徒子徒孫混入你的僧寶內,穿你的袈裟,破壞你的佛法。

他們曲解你的經典,破壞你的戒律,以達到我今天武力不能達到的目的.. ...”今天這些波旬都做到了!所以佛陀當年會掉眼淚,因為佛陀看到這樣的因果,所以為眾生所悲!今天的所謂佛弟子,不知佛陀悲心所向,一味沉迷於外道邪見,以貪欲為舟船,以妄心為棹楫,還以大自居,以邪擊正,你們不是波旬子孫也必將成為波旬的臣民! 不要以為波旬子孫都是面目猙獰之魔鬼,更可能是慈祥之老者,因為無明凡夫取相於此!所以波旬必會投其所好!

很多人引用龍樹無著等人的"經"來為大乘佛教辯護,賊說他自己不是賊,他就不是賊了嗎?萬部<<華嚴>>,都無濟於事. 其一,龍樹、無著等出現於佛陀涅槃的700年之後[3],他們本身就是大乘經典的製造者,因此其對“大乘非佛說”的觀點進行駁斥的論述,並沒有客觀的說服力。至於漢地近兩千年來都是興盛大乘,對佐證“大乘是佛說”,更加沒有絲毫的幫助。

其二,佛教的產生及其發展過程,如果是無法考證的,那與迷信是沒有區別的。而擔憂整個大乘漢傳佛教面臨著被根本上推翻的危險,這屬於宗教感情,怎麼可以作為維護“大乘是佛說”的理由? 至於所引經論試而作的商討,則存在著很大的問題: 一、依教證來看,所引《增一阿含經》卷一序品中說:“契經一藏律二藏,阿毘曇經為三藏,方等大乘義玄邃,及諸契經為雜藏。” 又《序品》卷初說:“是時,彌勒大士告賢劫中諸菩薩等,卿等勸勵諸族姓子,諷誦受持增一尊法,廣演流布,使天人奉行。” 而這僅僅是託以阿難尊者的口吻而作的序品,即通常而言的序文,根本就不是經文的內容,這怎麼可以拿來做論據呢?除了《序品》中出現了三次“大乘”的字眼,在《增一阿含經》所列的佛說經文中,只出現了一次“大乘”,那是須深讚歎佛陀:“善逝有此智,質直無瑕穢,勇猛有所伏,求於大乘行”[1]。普遍認為,在阿含經文裡偶一出現的“大乘”一詞,即是指八正道,並沒有佛陀鼓勵提倡眾生應該累世累劫行菩薩道的內容。另:北傳的小乘四部阿含經之一,大乘、小乘都是北傳佛教的特有分法,按照南傳佛教,並不接受北傳的阿含經,認為阿含經混雜了各部派觀點,不同與巴利三藏所記載的尼科耶經藏。根據巴利三藏,沒有大乘,也沒有小乘,只有佛陀教導的佛法正法。 二、依理證來看,有太多的證據,證明許多大乘經典非佛說。所舉無著菩薩《大乘莊嚴經論·成宗品》的註釋,等於自說自話,沒有說服力。相反,龍樹菩薩的眾多論著中,沒有對阿賴耶識的論說,就足以證明大乘佛教中唯識的許多經典,是在龍樹菩薩之後,即大約公元200年之後,才開始被編造出來的。

《阿含經》

在中國向來不受重視,不被讀誦,不被研究,甚至被誤解為「小乘經典」, 究竟何以造成這種現象呢? 這是因為,佛教傳入中國,大約在紀元一世紀左右,「阿含」、「阿毘曇」及「大乘經典」被陸續地翻譯為中文。

古代的中國佛教大德,由於交通不便,信息不足的限制, 無法了解,印度佛教在此之前,已經歷佛世之「根本佛教」(公元前五三O——四八六), 佛滅至部派分裂前之「原始佛教」(公元前四八五——二五一), 部派分裂後至二十部派分立完成之「部派佛教」(公元前二五O——四一), 部派分裂間至公元一世紀「大乘佛教」興起的演變歷程, 以為「大乘經典」就是佛在世說法的記錄,佛在世就說了大小乘法門。 因此,隋?天台智者大師、唐?賢首法藏大師將「阿含」判做「藏教」、「小教」, 致使此後一千二百多年間,中國佛教徒很少重視《阿含經》。

嚴格的說,並沒有所謂的「小乘經典」。

「阿含」是佛世流傳的「教法」, 是佛滅後經歷王舍城的五百結集、毘捨離的七百結集而來。

結集是多數聖者,將佛在世的教法,以合誦的方式誦出, 經共同審定,編成次第,而後展轉傳誦下來, 為原始佛教及部派佛教所公認的「根本佛法」。

在早期的結集中,並沒有「大乘經典」的出現。

大乘經的出現,要推遲到紀元前一世紀,由部派分裂後, 思想較為進步的大眾部,經過長時間,所陸續新編篡而成。 因此「大乘經」可以和部派佛教時期的「阿毘達摩論典」相比對, 而有「小乘論」與「大乘經」的分別。

但是絕無理由把「阿含」稱為「小乘經典」。

《阿含經》 價值的重新被定位與肯定, 是始於「十八世紀末葉百多年以來, 歐美學者從印度、中亞細亞等地古手抄經典及出土古物, 由宗教學、語言學、文獻學、考古學等多方面研究, 了解到『四部阿含』及『五(部)尼柯耶』為原始佛教及部派佛教時代公認的佛教聖典, 是佛陀根本思想及言行的最早記錄。」 一八八一年,數字歐美學者, 在英國倫敦創立巴利聖典協會(The Pali Text Society,略稱P.T.S.), 專刊巴利聖典及有關研究之著作。 在一九三O年,「五(部)尼柯耶」的英譯本出版。

其後更繼續出版註釋。

一九五六年,《律藏》全卷的英譯本出版。

同年,協會又出版巴利三藏索引。

自協會成立百餘年以來,巴利聖典的英譯、註釋、研究及出版, 在協會眾學者的努力下,取得了輝煌的成績。

原始佛教的研究大門,由此打開。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