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天地
張天地
張天地

大乘佛教是局限的偏理

2021/10/05 21:12:44 網誌分類: 論佛教的真面目
05 Oct
大乘佛教人最誇耀的就是大乘佛教的教理。他們認為,大乘佛教思想具有辯證色彩,而且很深刻。但是,如果能實踐不同的理念和修行方法,卻會發現大乘佛教的法理是局限的偏理。最能代表大乘教理的就是般若。根據《大般若經》和《金剛經》,般若大意是,一切事物因為由別的因素構成的而只是有這個表象,並非真有這個事物。如果把構成它的因素撤掉或歸還,這個事物就沒有了。汽車拆掉輪子、金屬外殼、發動機,就不存在汽車。一切事物都可以歸還它的構成要素,因此一切皆空。只要明白一切都是空的,就會不執著它,就會深刻地正確修行。般若被說是菩薩修行中徹始徹終貫徹的因素,離開般若就不能正確修行,不能最終成佛。
但是,如果在實踐中有更多感悟,會發現般若並不是什麼高深的道理。
一、般若只是偏理,只有破,沒有立
般若只是讓人不拘泥於事物的表象,看透事物的虛幻性。這是認識宇宙人生的初級道理,只是破幻相,沒有立真。它沒有解釋心靈的真相高,沒有解釋宇宙法則的道理高,沒有講述想像力創造力的道理高。雖然按它說一切空,但是事物除了現像還是現象,般若並不能幫助人解決現實問題,不能教人創造天國淨土,不能教人修行法身、報身、應身、化身。對宇宙紛雜現像如何應對,般若提不出建議,沒有任何可操作價值。
二、六度法其實不成立
大乘菩薩修六度法,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其實,這個法並不成立。一是它不具備普遍性。菩薩是宇宙的菩薩,修行法應該遍宇宙適用。地球人貧窮思想境界低,可以修六度。如果在一個富裕文明的世界,就沒必要修布施,持戒,忍辱。二是沒有驗證性。地球這麼多窮人,為什麼沒有菩薩來布施,因為根本就不存在這個修行要素。三是靠這六度不可能修出最大成就。因為六度中的六個要素多是處理與他人關係的要求,比如布施、忍辱、般若等,而真要達到更高的境界,需要一些向內心挖掘、增強力量的更深做法。比如,專注,想像力,超能力等。還要培養有愛心、維護宇宙公正品質等。這些因素或品質在人修行中和提升後更為重要。所以,大乘佛教所說的六度法並不成立,不能起到實際效果。
三、般若障礙修行人靈性提升
人最有效的幫助眾生的方法,是幫助眾生提升靈性的層次。如果不提升靈性,眾生就會永遠在六道中輪迴。而修行人自己不提高靈性水平,也無法幫助眾生提高靈性水平。他自己尚且被三界的力量左右,他只能按自己所知道的無效方法指導他人。有利於修行人提高靈性層次的方法才是正確的,不利於提高靈性的方法就是障礙。原始佛教讓人專注觀心,致力於靈性成長。而般若讓人不著相,破了釋迦牟尼佛“置心一處,何事不辦”的說法。大乘修行人不專注修定,認為不定就是定,神通是著相。忙忙碌碌於儀式化、形式化的行為中,結果混了幾十年越來越沒信心。在貌似的修行行為中虛度了人生,對成萬上億的信眾造成了極大損害。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

已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