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天地
張天地
張天地

【佛教歷史真相 10】

2023/06/26 17:29:12 網誌分類: 歷史真相
26 Jun

《人天福報》
現代許多人所謂(修行),他們總認為不停地行善積德,布施、建廟、濟貧、素食、放生………等等,就是修行,但是,只要我們今生的修行不是跟隨佛陀的教義薖向解脫之道,只要我們到回來這個世界輪回,無論我們所修的福報有多厚,必定會有享受完的一天,也就是說,必定會有墮落三途的一天,這是必然性的事情,
當我們看清了人天福報的真相,只不過是自欺欺人的安慰劑,我們就應該看清另外一個實相,那就是,我們的修行、只能靠自力,自性自渡,永遠無靠他力來解決我們業力的問題,至於某些宗教儀式的膜拜,念經、念咒………都只是隔靴搔癢。
人生僅有這一次,因緣不停的在變化,歲月不留人,真正要修行,就要修今生,勿修來世。
當我們看清這個實相,我們就不會再依靠任何人或佛菩薩,我們必需為自己的人生負起全部的責任。
(悉達多)在成佛前同樣犯過錯誤,因為知道自己犯過錯誤,所以會更加努力來戒除犯錯時的心境與態度。
在(悉達多)出家時,(車匿)是陪伴他修行的侍者,在(悉達多)究竟證悟成為佛陀時,(車匿)也出家成為比丘。但他卻自認和佛陀的關係非比尋常,而表現得十分頑固、驕傲。他認為佛陀出家修行時,只有他一人隨從,但現在舍利弗和目連卻自稱是佛陀的大弟子,而且有權指令其他人,這不是很奇怪嗎?所以,他經常詆毀這兩個人。
當佛陀糾正他的行為時,他也總是陽奉陰違、我行我素。
最後,在佛陀入滅的前一夜,他把阿難尊者叫到床邊來,要阿難尊者在他入滅後,叫所有的比丘都不要理睬(車匿),也不要邀請他參與任何事情。
佛陀入滅後,(車匿)領教到其他比丘對他的冷漠態度,開始後悔過去錯誤的言行舉止,也認清自己種下的惡行,因此向僧伽認錯致謝,從此以後他改變言行,並且在禪修時遵照指導,不久就證得阿羅漢果。
佛陀只有在一個人層勸不聽時,才會用比較強硬的方式讓對方發覺自己的錯誤,然後從這個錯誤中發現自己的盲點。
我們要先認清犯錯的本質,才不會害怕承認錯誤。
佛法是兩千多年前(悉達多)太子的覺悟過程,他看透了錯誤其實是讓我們成長的生長劑,他也教導我們不要逆自然法則而行,當我們犯錯時不需要生起責備或是強詞奪理的態度為自己狡辯,而是要把握當下,把這個錯誤變成讓自己駛向正確的指南。
當你靜心地道歉及請求原諒時,你的內在會湧起不可思議的力量,把你內心深處的陰影一一消除重見光明,讓你重生,讓你展現另外一個被人接受的光采。
《印度佛教歷史介紹》
部派佛教的成立。
最初期的佛教無論出家人或是在家居士,基於社會上有許多人敬仰佛陀,致使佛陀之外,連佛陀弟子也到處去宣揚佛教。
這一來,佛教主要在印度一帶擴展起來了。佛陀滅度後,佛教也能維持發展,致使佛教擴展到整個中印度。同時向西方和西南方向傳遞,最後幾乎到達阿拉伯海了。
信奉佛教的集團,以教團為中心到處聚集和形成,才會越來越發展。這樣一來,為了普及到一般民眾,佛教就參雜了印度的輪回思想,一面將佛陀上輩子的生涯編造出許多故事(本生譚),一面收集佛陀和佛弟子的骨灰放進塔里,形成了佛塔崇拜的習慣。
塔的崇拜;就是把塔建造得很精美,在門和欄楯上雕刻動人的裝飾。例如:菩提伽耶的遺跡、桑吉塔、帕佚脫塔等都是這樣建造出來的。
隨著教團的發展,自然有許多人來參與各類集團,而且成員份子形形色色,十分複雜。這一來,就表現出明顯的態度和立場了,結果形成保守派長老們,和進步派佛教徒的立場。前者想要僵持古代傳統,而後者人多勢眾,反而訴諸彈性,緩和某種程度的傳統作風,比較自由一些。
期間出現所謂(十事)的問題,那都是關於戒律的問題。尤其接受布施的時侯,到底可不可接受錢財呢?雙方成了很大的爭論。保守派認為不可以,而進步派卻予肯定了。
在這種情況下,保守派的長老們就在(毘舍利)召開700人的會議,舉辦一場自己所奉行的聖典結集。反之,進步派或改革派的比丘們也聚集一萬人,舉辦自己的結集,宣稱脫離原來的教團而另行獨立了。
前者叫(上座部),後者人數眾多,故叫(大眾部)。這一來,保守派與進步派就完全分裂了。而這叫做(根本分裂)。本來,佛陀滅度後以大迦葉為首而召開過聖典結集(第一次結集),而今(上座)與(大眾)兩派各自舉辦的結集,就叫(第二結集)。
世人以爲第二結集大約在第一結集以後一百年成立的,誠如前述,印度一向不太熟衷中央集權,當時到底有那些教團、比丘、比丘尼和信眾徒各地前來參加呢?令人非常懷疑。
發生了根本分裂後,又再而三發生分裂。在以後一百年裡,(大眾部)體系開始細分,接著一百年間,(上座部)系統也開始細分了,這叫做枝未分裂。兩者合計有十八部派的新成立和傳說;這些加上根本兩部,就稱為(原始佛教二十部),
跟後來興起的(大乘佛教)站在一邊,這次分裂大概在紀元前一百年前後就完畢了。
在諸部派裡,上座部系統的說一切有部(簡稱有部)、正量部、化他部、經量部、犢子部以及南傳的上座部等,都留下重要的資料。
阿育王;
紀元前327年,希臘的亞力山大大帝捲席了波斯帝國後,乘勢入侵印度西部,打敗印度軍,便在各處建築希臘系統的都市基礎,次年返回西方,客死於巴比倫途中,年僅33歲。
在那以前,印度從來沒有過統一國家的經驗,而今才趁這次外患的契機,好不容易看到民族主義的機運來到。
紀元前317年左右,摩竭陀國的(蔣陀拉古普達)在恒河平原推翻(南陀王朝),併吞鄰近諸國,而創建了孔雀王朝。
(蔣陀拉古普達)又從印度西北驅逐希臘人,同時打敗入侵的敘利亞軍,幾乎全印度建立了第一個大帝國。
(蔣陀拉古普達)的兒子(賓多莎拉)後來繼位,之後傳子給(阿育王)紀元前268年~232年時,孔雀王朝的聲聲勢達到巔峰。
(阿育王)即位後第九年,平定最後一個地方,東南沿海的(迦陵迦國),總算在整個印度半島建立了霸權。
那次戰役中,死傷補獲而被酷刑的人多達十多萬,甚至連與戰爭無關的一般百姓都慘遭傷害,讓他深以爲恥,於是成了虔誠佛教徒。他大力倡導一般的法,當作政治理念,而這也與佛法相通。
為了要讓廣大民眾了解這套政治理想,便詔勅在領土各處建立許多大石柱,也在國境磨平岩石的壁上刻出這項崇高信念,這即是著名的(阿育王碑文),其中一根現在仍存於印度邊界,大體上能解讀出來。
由於(阿育王)自願皈依佛教,才使佛教趁機擴展到全印度各地。之後,他又派王子(瑪希陀長老)去錫蘭,錫蘭人喜不自禁,十分歡迎,致使錫蘭成為(上座部)也叫(長老佛教)的一大中心。
(阿育王)不僅支援佛教,也同時保護婆羅門教、耆那教、阿吉維卡教等宗教。
這一來,印度各地都開闢完整的道路,路的兩邊植樹、挖井、建立倉庫、以備急需,設置布施場,救貧濟困,並設立醫院,挽救百姓,反正推行不少善政。
百姓目睹這樣強大的統一國家和理想的帝王,不禁額首稱慶,以為是轉輪聖王(普遍的帝王)的出現,而這個名詞也在佛教各處,以及印度教、耆那教的聖典上時有所見。
孔雀王朝日漸衰弱,到了紀元前180年左右就滅亡,致使印度又開始分裂了。
印度西北部有希臘另一批新人建立王國,其中非常強而有力的是(彌蘭陀王)紀元前160年左右,擁有從阿富汗到中印度的一片土地。表面上,他們信奉希臘諸神,實際上卻十分熱衷於佛教。
結果,(彌蘭陀王)曾跟一位(那先比丘)舉行問答,他們的對話一連兩天,到了第三天,國王終於成了佛教徒。
這段話有佛教的資料為憑,他們的對話叫做(那先比丘經)。期間,充滿希臘式的思維和印度的或佛教的思維,雙方互較長短,算是非常有趣的資料。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

已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