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天地
張天地
張天地

【佛教歷史真相 12】

2023/06/27 09:25:55 網誌分類: 歷史真相
27 Jun

《慾望》

慾望;以及滿足慾望的那種成就與快感,是珍貴難得的美好因緣,佛法許多的奧妙與智慧都藏在這些快感與成就當中,如果你想活得無欲無求,或者學佛要學得自由自在,不妨學著觀照這些慾望的真面貌,你就能夠永遠讓大腦可以享受到自由自在、無欲無求的狀態。

首先你就要找時間,靜下心來觀照自己的慾望,找出和它們相處的最佳方式,進而理智的看待和處理它們,它們就會像被你駕駛著的汽車,在你意識的駕駛中,為你帶來源源不絕的動力,卻又不會失控發生意外,或與你玉石俱焚,同歸於盡。

當你有了這層的覺知,當你有了這樣的智慧,去看清慾望和快感的實相,你自然就會明白我所說的;為何要你把你所迷戀的東西,忍心地往外推,而且是你越愛不釋手 ,越要往外推,推到一個適當的位置,永遠保持一個距離,你才能夠與你心愛的慾望白頭皆老,相安無事。

有一次,我與一位出家師兄弟來到一個菜市找朋友,來到菜攤位時只見到放著菜,還有一個裝著錢的盒子卻不見賣菜的朋友?

跟我一起的師兄弟說:(這賣菜的不知在想什麼?竟然將錢放在這裡,萬一錢被人偷去了)?

我笑笑回答他說:(我想他是一個很有智慧的人,知道錢財乃身外之物,不足眷戀,更何況他還有那麼多的菜,縱使這些錢被偷了,一樣可以賣完這些菜賺回來)。

反正這個攤位的主人我們也是認識的,我們就站在那裡等他回來,

等到賣菜的朋友回來之後我們一起去吃飯,我把這事情問他,他回答我說:(我並不是忘了那些錢,或者不把那些錢當著是錢,如果我當真無欲無求,何必還要賣菜賺錢?其實,假設這些錢真的被偷了,只要我知道自己還活著,即使沒有錢,沒有菜,照樣可以快樂地過日子)。

我笑笑回答他:(你果然是有智慧的人)。

(無欲無求)這個字所造成的另一個錯覺是,讓大家以為世間萬物都是浮雲,都是無意義的。因此,有人自暴自棄,甚至否定自己的存在,被視人的基本慾望(需求)和自然反應的情緒都是修行的障礙物,要求人們徹底砍斷這些人性的自然法則,讓許多人誤解了,讓大家錯以爲學佛就是要鄙視或否定人性的慾望,於是,原本可以使人覺醒,了悟佛法的基本反應,反而成為修行學佛的障礙。

其實,我相信在一開始(無欲無求)這句話的確是代表佛法的真諦,只是由古至今,大家在傳達這句(無欲無求)時,產生了無數的個人見解和解析,漸漸混淆了它的真實意,變成執著的概念而不是超越,使許多人對它產生了誤解。

這也是為什麼有這麼多人,學佛後反而出現了身心方面的問題,例如:情緒不穩定、個性孤僻、難以相處………等等,因為他們忘了,自己本身就有基本反應,這是人性的本質是本能反應,而這些人性的本質是適合運用作成為修行工具,只因為不了解這個道理,他們舍棄了自然法則,只知道跟著制定走,跟著經典裡面的文字走,大刀闊斧,將人性的本質,將過去的一切一切砍斷,結果枝葉、樹幹全不見了,深扎的根卻還在,只不過自己誤以為已經徹底剷除了,誤以為已經不再受(慾望)所控制,要做到毫無感覺,強逼自己暫時失憶的狀態。

其實,不是這樣的,我覺得這樣的修行不但沒有效果,根本就是強制性的壓制自己,完全誤解了自然法則。

佛陀教導我們,應該保持中道面對任何的慾望或挑戰,然後,進而超越這才是修行。

《印度佛教歷史介紹》

阿毘達摩。

部派佛教的文獻叫阿毘達摩Abhidharama,阿毘Abhi意謂(對、關於),故阿毘達摩譯作(對法),意謂(法的研究)。此外在巴利上座部有(勝過)與(過去)之意,故也有指阿毘達摩是(勝法)。

這裡所說的(法),大概相當於(經),指(佛語)。所以,阿毘達摩來自經的註譯。把經上所說加以整理,重新解說與修正,又提出新問題。也予回答,它所以稱為(論)者,即依據以上所說。

阿毘達摩的文獻逐漸增加,就形成(阿毘達摩藏),就是指(論藏)。

巴利上座部的論藏由下列七種所組成;

人施設論;Puggalapannatti。

法集論;Dhammasangain。

分別論;Vibhanga。

界論;Dhatuvibhanga。

雙論;Yanaka。

發趣論;Patthana。

論事;Kathavatthu。

以上屬於巴利文的(論藏),此外還有不少巴利文論書,但都被看作(藏外),例如:(那先比丘經)及其他。

藏外文獻中比較重要的有二世紀的(解脫道論)Vimuttimagga,

五世紀的(清淨道論)Visuddhimagga。

前者有漢譯,後者是以前為底本,經過大幅修改後成立的,堪稱最優秀的佛教概論之一。

尚有兩種歷史書也非常重要;

(一)島史Dipavamsa。

(二)大史Mahavamsa。

前者很老舊,後者很詳細。

在印度上座部系的部派裡,最強而有力的一切有部(簡稱有部)也要七種論藏,稱為(六足發智);

集異門足論;Samgitiparyaya。

法蘊足論;Dharmaskandha。

施設論;Prajnaptisastra。

識身足論;Vijnanakaya。

界身足論;Dhatukaya。

品類足論;Prakaranapada。

發智論;Jnanaprasthana。

其中(發智論)稱為身論,而其他叫足論。

(發智論)在紀元前二世紀,屬於迦多衍尼子的力作,對於有部的教學方面有過重大貢獻。

除了上述以外;正量部有(三彌底部論)Sammitiyasastra,

法藏部有(舍利弗阿毘曇論)。

到了更晚期250年~350年左右,就有詞䊍跋摩Harivarman的(成實論)Satyasiddhisastra。

印度的部派以說一切有部最強而有力,他們註譯那部最基本的教課書(發智論),讓它發展成新學說,大約費時、兩百年,終於成就兩百卷龐然大物(大毘婆沙論)。它不但嚴厲批評其他部派的學說,也把有部裡脫離傳統的內容統統排斥。

無如(大毘婆沙論)是長達兩百卷的龐然大物,組織混亂,乍看下,無異(百科全書),所以不易讀懂,若想悲領悟其思想內容尤其困難。在這種情況下,又成就更簡捷的網要書了。

例如:屍陀盤尼的十一卷(鞞婆沙論),法勝有四卷(阿毘曇心論),優波扇多有六卷(阿毘曇心論經),法救有十一卷(雜阿毘曇心論),悟入有二卷(入阿毘達摩論)。

之後又有(世親)Vasubandhu,又譯作天親,一說在320年~400年前後,另一說在400年~480年前後,著有(阿毘達摩俱舍論)Abhidharmako-Sabhasya,簡稱(俱舍論)。有梵文原本和註譯又有玄奘譯三十卷,真諦二十二卷,以及藏文本等。

這些書籍深受有部人士的喜愛,尤其是詩的部份,等於(大毘婆沙論)的優秀網要書更是如此,後來附加的註譯部份(更長),則從經量部,有時由大眾部的立場去批判,站在一種所謂(以理見長的宗旨)立場。

這一來,就引發(喀什米爾有部)的激憤了,也就是說:眾賢Samghahabhadra,...著有八十卷(阿毘達摩順正理論),來攻擊(俱舍論),又且寫了四十卷(阿毘達摩顯宗論)。

但從內容或組織體係而言(俱舍論)不失為非常卓越的名作,所以有部的一般阿毘達摩的研究幾乎都來自這部(俱舍論)。

(俱舍論)的內容有八章~~界品、根品、世間品、業品、隨眠品、賢聖品、智品和定品。加上附錄的破我品。

上面最初兩章表示法的體系,

世間品綜合佛教獨自的宇宙觀,

以下兩章完業與煩惱之後進入覺悟世界,敘述賢聖品和智品所提如何得到覺悟和智慧,

而定品說明禪定。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

已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