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視辣招成效利弊 與時並進有序放寬

2023/10/02 00:28:51 網誌分類: 生活
02 Oct
        

最近數月樓市反彈乏力,市場成交低迷,官地賣不出,影響庫房收入,各界「撤辣」之聲不絕於耳,財政司司長也一改以往口風,回應「會以務實態度檢視」,令外界對即將發表的《施政報告》充滿憧憬,相信減辣在望。

這個由2010年底起推出的「辣招」,當初講明是「非常時期」下的「非常手段」,結果一推便是12年。由當初的「救市」措施,變成今日被指是加劇「上車盤」升幅,嚴重窒礙二手交投、外來人才來港意欲,甚至是窒礙香港經濟發展,拖慢股市樓市復甦的罪魁。

當年政府引入樓市辣招,是由於香港住宅供不應求,為了讓真正用家更易上車,遂針對短期炒賣、非本地人購買物業,以至本地人多買一個物業,徵收額外印花稅,免令樓價持續狂飆、跟市民負擔能力越拉越遠。

但經過12年的轉變,有人認為樓市「顛峰」已過,應讓住宅市場自由運作,撤辣鬆綁刺激市場活動。到底應否撤辣,或目前是不是撤辣時機,我認為應看辣招的真實成效,以及維持下去的實質意義,是利多於弊,還是弊多於利。

設辣的初心,本是希望打擊炒賣,壓抑樓價上升,以及幫助市民置業,亦期望在辣招實施期間着手解決土地供應問題,可惜最後事與願違。從「辣招」實施至今,樓市成交量雖然大幅萎縮,但始終「量跌價不跌」。在辣招推出的首10年,差估署樓價指數由2010年11月的163.7點,持續上升至2021年9月份的歷史高位398.1點。即使今年8月樓價指數跌至339.2點,仍比2010年貴近一倍。反映辣招未能有效壓抑樓市升溫,比起息口上升、經濟轉差、移民潮對樓價的影響可能更小。

成交量方面,辣招無疑發揮了抑制投資需求的作用,如針對外來買家與機構投資者的買家印花稅(BSD),稅率高達樓價的30%,實施以來,這類交投減少近七成,短線炒家幾乎絕跡市場。加上經濟周期以及美國加息,今年每月住宅買賣平均數較當年大減三分之二,成效顯著。但別忘了辣招也同時鎖死了市民的「換樓鏈」,導致二手樓市持續疲弱。以租代買增加,令租務市場短缺,租金大幅上升。此外,亦削弱了投資者在港長期發展的計劃,並影響發展商收購舊樓,拖慢市區重建步伐。

再說,當年政府推出辣招,正值美國量化寬鬆,超低息環境下熱錢湧港,導致樓價狂飆。反觀現在,美國息口持續高企,本港樓市亦受息率困擾,市民收入停滯不前,也沒買樓意欲,根本毋須設辣壓抑需求。

至於土地供應,住宅單位今年上半年落成量不足8000個,即使加上發展商囤積的貨尾盤,仍然是供不應求。現屆政府縱努力覓地,短期內仍沒供應大增的可能性。但實施辣招確需與時並進。

政府應審視現有辣稅細節,按目前情況、緩急輕重有序撤辣。譬如說,為了配合「搶人才」政策,以及吸引外來資金,可先放寬對外來專才來港置業的限制,料短中期對資產市場影響不大。

其次可考慮大幅調低從價印花稅率,方便市民換樓,從而間接鼓勵發展商更積極投地及補地價,帶動庫房收入。至於針對短炒買樓的額外印花稅,則可待最後階段才考慮放寬,盡量維持「住房不炒」的原則。

不過可以預期,以目前本港利率尚未觸頂,加上整體經濟尚未完全復甦,就算現在取消辣招,都未必令成交量突然大增。就如今年7月,金管局針對不同樓價「定向」調節按揭成數限制,亦對樓市支持作用不大。反而若美聯儲停止加息,甚至開始減息,更能對樓市起實質支持。

蔡晋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