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安業
曾安業
曾安業

曾安業 - 港新股有力重拾輝煌 | 安業興邦

2024/05/28 01:14:15 網誌分類: 生活
28 May
        

早前不少網民曾戲謔香港已成「國際金融中心遺址」,遺址當然不是,但討論亦反映金融業是香港賴以成功的命脈之一。多年來不少企業在港上市後逐漸壯大,逐步將香港塑造成全球資本趨之若鶩的金融殿堂,因此近年香港全球新股(IPO)集資市場排名拾級而下,去年更一度落後印尼,惹來市場關注。不過近期隨着港股回升,加上地緣政治爭拗加劇,香港新股市場或能迎來轉機。

   先說明一下,「香港IPO集資差過印尼」其實是去年首3季數據,最終2023年全年香港全球排名第6,雖說是近年最低,但仍高於印尼,僅差於上海、深圳、納斯達克、紐約和印度,其中印度受惠地緣政治風險,按IPO數量計更是2023年全球之冠。

  事實上,企業上市首重估值,其次是股市成交,兩者牽涉企業能夠從資本市場取得多少資金,支持未來發展所需。集資以外,能否對企業形象和未來發展提供幫助亦是重要考慮。

   相比內地和美國,香港在估值方面其實一直沒有優勢,特別是科技股,在中美兩地上市往往有更高估值。香港賣點一向是在估值不錯的前提下,同時有利內地企業向外發展、或是海外企業期望吸引內地投資者。

  綜合以上所述,要分析過去幾年香港排名倒退原因,有着自身因素,也有外圍因素和偶然性,其中港股大跌就嚴重拖累上市估值。投資者理念很簡單,既然二級市場大量「平貨」,自然不會考慮多數要「貴買」而且須等待交收(過去是T+5)的IPO。

  經濟環境變化亦是重要因素,近年香港新上市企業大多來自內地,在中國近年經濟增長放慢,加上大型企業普遍已經上市下,自然乏人接力;另外,疫情期間市場生態突變,大量企業選擇到美國以特殊目的收購公司(SPAC)「借殼」上市,以節省成本和時間,也對香港吸引企業上市造成影響,更不要說或有個別國家國營企業在當地上市,突然推高該年集資額的個別因素。

市況回暖估值看升

  參考2016至2023年數據,可以看到香港在2020年或以前,仍然穩坐在全球新股集資首3位,但在2021年隨着SPAC模式大受歡迎,全球新股集資額由每年約1300億至2000億美元水平,一下子跳升至4600億美元,加上個別大型IPO在其他市場上市,才令香港排名跌出3甲。而阿布扎比和印尼近年都有大型國企在該國上市,令香港更添壓力。

  不過筆者觀察到,部分負面因素近期已開始出現變化,其中港股回升,雖然目前較高位仍有距離,但估值已見上升,據聞已有企業開始研究重啟IPO。其次是中美角力加劇,例如期望到美國上市的內地快時尚品牌SHEIN,近日就傳出美國上市遇阻,雖說不少報道指SHEIN可能改為選擇倫敦而非香港,但中美間日趨激烈爭拗,對謀求海外上市的中資企業而言,的確可能令香港重新成為其中一個可行選擇。

  不過正所謂「打鐵還需自身硬」,香港亦需要打好基礎,才能在機會出現時好好掌握。近年港交所(388)在市場改革和推廣方面做了不少功夫,例如新設SPAC上市機制、引入新系統FINI縮減企業上市交收天數(T+2),甚至到中東進行推廣等,雖然未必能夠即時見到效果,但希望可以一步一步改善各個部分,加上與港府努力推動並擴大互聯互通,擴闊投資者基礎,當市場環境逐漸由陰轉晴,相信香港新股市場一定有力重拾輝煌。

曾安業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

網誌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