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島》有個"特級校對",《理論動態》有個"特約評論員"

2010/04/11 09:07:21 網誌分類: 斷簡殘章
11 Apr

[轉帖]胡耀邦與特約評論員署名

 

《理論動態》是20世紀70年代末胡耀邦主持創辦的全國唯一一家內部性的思想理論刊物。這個刊物創立後,它敏感的內容和獨特的文風很快就在黨內和社會上產生了強烈反響。一些報刊紛紛要求轉載其中的某些文章。對此,胡耀邦親自決定了轉載《理論動態》文章使用特約評論員的署名。從此,特約評論員這個閃爍著智慧光芒的署名,成為當時一個具有特定含意的名稱。

  19771130日,胡耀邦佈置理論動態組寫一篇題為《以怎樣的精神狀態跨進新的一年》的文章,並在 1230日的《理論動態》第34期上發表。人民日報社的同志看到後,立即打來電話要求轉載。不久,他們又來電話問,這篇文章發表時怎樣署名?當時,理論動態編輯部主任、主編沈寶祥等人正好在胡耀邦辦公室研究工作,就當面請示他。胡耀邦想了一下說:他們報紙發社論,寫評論,有些問題,大家都可以評論嘛!報紙要依靠大家辦嘛!我們也可以參加評論嘛!我們可以當特約評論員嘛!大家感到特約評論員這個名字很好,一致表示贊同。隨即由陳維仁給人民日報社的同志打電話說了這個想法。人民日報社的同志聽後,也認為用特約評論員這個署名很好,當即表示了同意。

  197812日,《人民日報》在第1版轉發了《以怎樣的精神狀態跨進新的一年》這篇文章,但署名卻是岳平,而不是特約評論員岳平顯然是特約評論員約評的諧音。這說明人民日報社的同志對這個署名還是猶豫的。219日,《人民日報》在第1版上發表了《老幹部的光榮責任》一文,文章第一次使用了本報特約評論員的署名。這篇文章是胡耀邦任部長的中央組織部撰寫的。311日,《人民日報》轉發了《理論動態》第46期的《認真肅清四人幫的流毒》文章﹔323日,《人民日報》轉發刊登在《理論動態》第48期上的《提高執行十一大路線的自覺性》一文﹔328日,《人民日報》發表了《開展一個新的持久的學習運動》文章,此文實際上是《理論動態》第51期上原標題為《要大興學習之風》一文。而這些文章發表時的署名都是本報特約評論員。在當時,《理論動態》的一些比較有分量的文章,大都作為《人民日報》和《光明日報》等大報的特約評論員發表。特約評論員文章很快成為各報刊採用的一種形式。粗略統計,這樣的文章,從19783月到198512月,共有70多篇。

  1978511日,《光明日報》總編楊西光,之所以將論述真理標准的文章送《理論動態》發表,就是為了要使它成為特約評論員文章,以擴大影響。58日、9日,沈寶祥接到《光明日報》楊西光秘書陶鎧打來的電話,問《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這篇文章《理論動態》哪一天能用?沈寶祥肯定地說,510號。陶鎧就說,那我們在511日見報。沈寶祥問道說,你們為什麼這麼急?11號我們《理論動態》還沒有發行出去呢?對方說,楊西光同志講了,這篇文章《理論動態》登了,我們馬上就見報。果然,511日,《光明日報》在第一版的下半部,以通欄標題、正文楷體字發表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的文章,署名是:本報特約評論員。在此之前,《光明日報》轉載過《人民日報》的特約評論員文章,也轉載過《紅旗》雜志的特約評論員文章,但還沒有發表過自己的特約評論員文章。《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是《光明日報》的第一篇特約評論員文章。

  在當時特約評論員文章很有特點,也很引人注目。香港等地的報紙紛紛報道,並發表文章揣摩特約評論員,認為特約評論員是中共高層一位權威人士搞的,但他們始終沒有能搞清特約評論員的廬山真面目。與此同時,一些報紙的同志也樂意用特約評論員這個署名。據說,報紙發社論要送審,從當時的具體情況來看,黨中央分管宣傳工作的主要負責人,由於堅持兩個凡是的立場,隻要是有梭有角的撥亂反正文章,在送審時都很難通過。如果用本報特約評論員的署名,文章既不必送審,發表時又引人注目,其影響往往超過一般的評論。因此,當時還出現了這樣的情況,有的本來打算作為社論的文稿,報社同志寧肯先給《理論動態》刊登,然後再作為特約評論員文章在自己報紙上發表。如《奪取揭批四人幫鬥爭的全勝》這篇文稿就是由人民日報社同志提供給《理論動態》的。原擬作社論但又怕送審通不過就送到《理論動態》,希望能先在《理論動態》上刊登。1978930日,《理論動態》第88期刊登以後,《人民日報》隨即以特約評論員的署名,於104日將此文公開發表,並由新華社轉發,全國各報都相繼轉載。

  胡耀邦十分重視特約評論員文章,而且還將署名特約評論員文章作為推進撥亂反正的一種有效方式。197935日,《理論動態》第119期刊登了《實踐標准與科學預見》一文,在《人民日報》公開發表時,署名是作者邵華澤個人的名字。320日,胡耀邦在給理論動態組寫的評語指出:不管是誰執筆的,我意報刊發表時還是用特約評論員好。實踐標准和科學預見,用的個人名義而沒有用特約評論員名義,效果可能小點,實在是個憾事。此後,一些重要的特約評論員文章,《人民日報》、《光明日報》和《解放軍報》都是互通資訊,主動支援,相互轉載。而且,互相商量好處理辦法,如安排在頭版,作通欄標題等。

  特約評論員署名的文章在真理標准問題討論和全面撥亂反正過程中,起著沖鋒陷陣的理論先導作用。《人民日報》原總編輯李莊在《風雨四十年》一書中,還特別用了本報特約評論員作為一章的標題。他從自己工作的角度介紹了有關特約評論員的一些情況。他說,從19782月開始,到19815月,本報特約評論員這個名稱用了3年多時間。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前,新聞界瞄準兩個凡是的重型炮彈,幾乎署名都是特約評論員的文章,各報分別刊登,互相轉載。這些特約評論員文章,針對當時國家政治生活中最緊迫的問題立論,但不是就事論事,而有較多的理論色彩,能引發讀者深思和回味。許多文章由於主題重大,內容深廣,邏輯嚴密,能夠透徹地解決一個方面的問題,超過了某些社論的影響。他們在編輯過程中,都盡可能作突出、醒目的安排,放在重要版面,用大字標題,全文排楷體字,這幾乎成了當時的一種新聞導向。李莊認為,對於特約評論員文章,在我國新聞史上應該記上一筆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