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人
平凡人
平凡人

放眼神州?怎麼放?!

2011/06/02 09:57:03 網誌分類: 時事
02 Jun

放眼神州?怎麼放?!

這些未來特區抓昲人,叫香港青年放眼神州,回大陸工作。

搞笑,怎麼放?怎麼回?

我看他們也是脫離大陸現實社會太久了。

在大陸,名牌大學畢業生的薪金也就是2000-3000元/月(特殊行業除外)。

香港的大學生能回去工作嗎?

就算你不計較工資低,請問你懂大陸嗎?問乜你都唔知,老闆點請你啊!你當公司系學校吖?!

現在的港資及外資企業,基本上(99%)已經沒有香港人做部門經理的啦,全是大陸的員工。

平凡人

續1

現實案例;

公司的香港部門最近有某些老員工流失,2個干了10多年的骨幹另謀高就了。可是,遺留下來一些長期合作的客戶需要繼續跟進和合作,怎麼辦呢?

香港的老臣子就只好帶上那些被“特首候選人”呼籲要北上的小年輕人來與客戶吃個午餐談談合作的項目。(北上,在普通話裏面同音詞“悲傷”)

但是,這些“疑似北上”的年輕人啊,2個小時的午餐,屁都放不出一個。

怎麼放呢?放什麽呢?

工作那點事情,15分鐘就可以談完,老臣子和我們這些老大陸,15分鐘談完公事,那就要開始風花雪月的啦,天南地北的啦,酒色財氣的啦,國家大事的啦。

香港的小年輕談個鳥啊!除了傻笑還是傻笑!

舉例說,大家談到高鐵,我說大陸的高鐵是“三邊工程”,香港人懂什麽是三邊工程嗎?

談到開發商,我說萬達現在是零地價拿地,爲什麽零地價呢?

我再說,萬達的王健林現在正在申請在上海上市,如果成功的話,身家馬上超越李嘉誠,爲什麽呢?

唉。。。。。。。。。

還不服氣,無所謂啦。

公司不缺生意,你要死扛著去搶,嘿嘿,我只能看笑話而已。

平凡人

 

2011年6月2日

 

紀曉風

四成「上等人」歎上位難 三大特首熱門爭當「明燈」

回歸以後,全香港人對將來的「希望」彷彿愈來愈變得「無望」;中文大學最新公布的調查就發現,連自認一早已「贏在起跑線」的上層及中上層市民,都有近四成坦言,看不見當前有足夠機會可以爭取在社會「上位」。

只是,當前擺在港人面前的三大下任特首熱門,無論是唐英年、梁振英或范徐麗泰,來來去去都只獨沽「兩」味:要港人提高學歷及北上就業,但有學者坦言,內地一般剛畢業的大學生,如今在內地一線大城市的月薪也可能只得約一千元人民幣,三人的建議,猶如叫港人選擇當「在職貧窮」。

中大香港亞太研究所在上周四至六,訪問了816名市民,結果發現,屬上層或中上層的受訪市民中,有多達73.9%的人表示,現時的生活環境較上一代的生活水平好;此外,有37%人表示,現時較上一代有更好的事業發展機會。

如此數據,似屬理所當然,然而,原來這一批被視為處於有優勢階層的上層或中上層被訪者中,有多達39.1%認為,當前香港社會向上流動的機會不足夠,認為足夠的僅得15.2%。若跟九七年前相比,這批受訪「上等人」中,更有高達54.3%人認為,當前向上流動的機會不及當時。

至於屬下層或中下層,以及中層的被訪者,就更深感社會流動性的不足,兩個組群中,分別有51.3%及43.2%人認為,事業發展機會較上一代差,又分別有55.6%及48.6%的被訪者認為,香港社會向上流動的機會不足夠;而與九七前比較,認為向上流動變差的比率,分別更進一步增加至66.8%及63.5%。

社會缺乏向上流動的機會,會影響社會的穩定性,至於香港的情況,更早已響起警號。如果大家認為中大這個調查,可能包含太多受訪者的主觀感覺,嶺南大學經濟系教授何濼生早前就利用官方人口普查的數據,就同一議題進行研究,結果計出「六十後」出生的大學畢業生,投身職場五年後月薪可升至2.5萬元的人士,較剛入職時的比例多達二十七倍;到了「七十後」,比例就下跌至八倍;而到「八十後」一群,時至今天,薪金與初入職時相比已沒多大變化,正正反映香港社會向上流動的情況明顯已到達樽頸,向上流動的機會被塞住,恐怕已是難以駁倒的事實。

過去的社會學研究認為,要刺激社會向上流動,普及教育是不二法門,但香港提供專上教育的機會不斷增加,而社會向上流動的情況卻每況愈下,似乎說明法則在港並不受用。只是特首曾蔭權在2009至10年度的《施政報告》中卻仍然認為:「今天經濟發展日益成熟,社會流動機會亦趨於制度化,學歷成為個人能否晉身中產的關鍵」;至去年10月再發表《施政報告》時,卻依然提出:「教育是減少跨代貧窮的治本之道」,難怪未能對症下藥。

唐梁范太重彈董舊調

反正下屆特首上任之期進入倒數階段,指望他們扭轉形勢又是否可行? 然而,觀乎目前表態願意「入閘」角逐的三大人選,包括唐英年、梁振英及范徐麗泰,至今提出的解決方法仍只屬舊調重彈矣。

頂頭大熱的唐英年上周在報章專訪中,未詳述會如何帶給港人美好將來,卻先向全城「仇富」的年輕人來個「下馬威」提出「三大問」,包括為何做不到下一間莎莎?下一間米蘭站?為何做不到下一位李嘉誠?

唐唐提得出這些問題,老紀相信他本人應該會有圓滿答案。確實,他在去年10月曾在報章撰文,表明政府會為基層青少年創造向上流動的機會;不過,原來當中的「撒手鐧」,竟是至今仍未籌夠數的「關愛基金」。「基金」計劃之一,是資助學生參加「暑假遊學團」,莫非是想實踐「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以至希望參加的學生過後能深受啟發,好令人生三級跳?

另一「熱門黑馬」梁振英,雖一直擺出「改革家」姿態,早在去年1月在報章撰文,直指大專畢業生人數近年大幅增加,就業機會與晉升階梯卻「瓶頸擠塞」,結果求「上」不得,反過來壓縮更低層市民的就業機會與薪酬水平,分析似最「有紋有路」。

不過,梁振英對上述問題的最新解決方案,卻是今年4月的「小鷹」論,指年輕人還是應擴闊視野,鼓勵大家北望神州,又指父母要肯放手,小鷹才會飛得起。

至於最近才發力的范徐麗泰,去年9月跟香港學生一次「真情對話」中,同樣鼓勵年輕人要將眼界放得再遠一點,直言「機會是全世界每一個角落」,更從未回應如何從香港內部着手解決問題。

三大疑似下屆特首候選人都鎖定年輕人面對社會向上流動的問題,但看來看去,解決之法不外乎要他們提高學歷及北上就業,卻似忘記自回歸以來,前特首董建華一直積極鼓勵年輕人北上,更大增如副學士等專上教育學額,以提升學生學歷。但港青沿此路進,不但未能開闢新天地,更似步入死胡同。

老紀請教理大社會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鍾劍華,他指出,董建華時代全國每年畢業的大學生只有200萬人,但現時已大增至800萬,而就算手執大學畢業資格,在北京的入職起薪點仍僅得約1000元人民幣。言下之意,是港人無得爭亦爭唔落。似乎如按三位「下屆特首」所言貿然北上,下場恐怕只會是焦頭爛額。

回應 (7)
我要發表
平凡人
平凡人 2011/06/06 22:20:26 回覆

谢谢悭妹夸奖。

慳妹
慳妹 2011/06/06 21:58:01 回覆

還不簡單,如果想知道國情,只要多看人哥、差大哥和蛋哥的網誌就可以啦。

2011/06/04 00:55:40 回覆

香港青年人要了解大陆内部情况和文化其实很容易,多看大陆的新闻,报纸,杂志,网站,已经有很多有用的信息。香港本地的媒体都太自恋了,大陆的信息非常少,评论也极其肤浅;只就那些揭黑幕的东西(如艾未未,刘晓波等)就大写特写,满足了观众的猎奇心理,但对现实的理解毫无帮助。

北京大学生毕业才1000元的事情,不是没有,但绝对不是普遍现象,哪怕真的刚工作时拿1000,很可能半年一年后已经是2,3千了。

国内虽然一下子多了很多大学毕业生,但真正的名牌或一级学校的毕业生还是不多,也很吃香,不能一概而论。以这观点来看,香港一般大学毕业生的水平,起码也是大陆一级大学的学生了,不是很差的,关键还是自己的心态,这话题长了,有空再聊。

平凡人
平凡人 2011/06/03 17:21:30 回覆

有人问,你为什么要参选人大代表。

  我说我知道一个村庄,自古以来有一道高耸入云的墙,没人知道墙那边是什么。曾经也有人试图绕过墙去看看,走了三天没到头,放弃了。有人走了一星期,饿死了。还有人走了三个月,再也没回来……大家一致认为那墙是战无不胜的,再不许提起这愚不可及的事,谁提就受惩罚。可我想说如果还撑一会儿,兴许会发现这道墙的秘密:我们怎么都走不出这道墙,其实是因为这墙被修成了一个很大的圈形,走来走去才出不去。当然我也无法证实这一点,但我愿意去趟一遍这道墙,哪怕最后发现祖国只是一道很大的圈墙,也会明白并非墙战无不胜,而是没换个思路看待墙。剩下的,就是考虑在墙上开一扇窗……无论墙那边是青青草原,还是无聊垃圾场。

  我只是忍不住想去看看这道墙长成什么样。就是这样。

  这并非全部。我还听有人说历经这数十年驯教,村里人其实已不太关心墙那边的事情,很多不合理的东西在这里都被默认了,大家容忍罪恶,沉默地成为不合理的一部份。可我觉得“沉默的大多数”这说法并不公平,沉默的大多数,因为你没俯下身去倾听。

  前天走访了一些人家。80岁的赖老师开始很戒备,不断跟我强调感谢党和国家,要理解政府的难处,现在日子过得很不错了……弄得我自惭形秽,觉得跟来策反老人家似的。后来聊着就放松了,他忽然说,这个区的医疗设施太落后,老年人通常一个人在家,有点急病都不知怎么办,不如广州,打个电话医护车就来了。后来我了解,有的城市有“平安钟”的装置入户,按了铃可直通医院和120。我们这社区是可以借鉴的。但这得靠自己,不要去期望地方政府。他们真的很忙,那么多茅台还没喝干,那么多地还没卖出去。

  还有家境好点的刘老师跟我讲了一个上户口的故事。他女儿嫁给一德国人,新生孩子很想入中国籍,以示不忘根。可有关部门同志说这里没有提前打报告申请,没有出生指标,你们还是入德国籍吧。老人说,我们想爱国啊,怎么爱国还要先打报告,计划生育还管到德国去吗。还有家庭说择校费太贵,好学校都是权贵子女,以后应当公示家庭背景。还有的说菜市场被房地产占了,老人买菜要走三里多路,国家的稳定首先是老人的稳定,每一个老人都牵动好几个选民……你看,他们是有见识的。

  有人说中国人不配搞人大代表选举。我自以为精英时也爱说一句话:跪久了,就不知站着的好处。深觉说这句话时样子很帅很深刻。现在我有些明白,他们跪着,只是因为天花板太低,只得跪,何况我们其实也是跪着的,只不过跪姿装得较为高端。实际情况是,你都没让他尝到苹果的味道,他怎知苹果是好的。你只要给他一个苹果的希望,他就敢跟你憧憬苹果的芬芳。

  前天晚上,楼下的申孃就认真地说:我住这儿十一年没见过选票,我要支持你,我要动员我的麻友都支持你。感谢老人家和其伟大麻友们,麻将是多么民主的一个游戏,虽必有人钻游戏规则漏洞,好歹总是一个大众对等的博弈,而不是少数人按计划的配额。我一些要好的朋友怀疑,现在环境下你们究竟能做到什么。至少,我们可以让大家有生以来第一次看到真的选票长成什么样子。我常听到身边人说自己是中国人,可你凭什么来证明自己是中国人。身份证证明不了你是中国人,只能证明某把菜刀属于你这个人,方便警方追查某个凶杀案线索。房产证也证明不了你是中国人,只证明你是花了世界上最贵的钱租了一间豆渣房的那个人。


【多维新闻】本文网址:http://china.dwnews.com/news/2011-06-02/57771150.html

出生证,实际上你一出生便被这个世界上最大的人事机构抛弃,接下来你得交高额的教育费医疗费油费,直到死去……死亡证,对不起,你只可以在地下住二十年,地上七十年你不能证明是这国的人,地下二十年,你也不是这国的魂。

 

  选票才能证明你是真正的中国人。你人生第一次可填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字样。其余时间,李刚来了你就是屁民,城管来了你就是刁民,三峡来了你是移民,鄱阳湖大草原来了,你不是渔民而是遗民,好在我国跟索马里不可同日而语,还谈不上是难民……我知道肯定还会有人一脸的谙熟世故:天真,这个国家的选票不过是个摆设。装天真不成熟,可装成熟是更大的天真。凯迪一位网友秒杀之,选票,你要真把它当摆设,它便成为摆设。

  还有一些重要的疑问,比如参选后会不会因怕事变得沉默,会不会同流合污,是不是炒作,这个事我一直想请教:我在家看A片你说这是没落,我去写书你会说这是炒作,我用稿费买辆好车你说这是的瑟,我把稿费捐出来你说这是炒作,我见四下无人便悄悄捐款,你火眼金睛地说这其实是更高明的炒作。我什么都不干只写文章,你说这是书生空谈误国,我一咬牙冲出来参选,可你还说这是炒作……哥,我既没绯闻也没私生子连红地毯都不敢走顶多揭过黑写过抗拆记,在你看来怎样都是炒作,莫非我全身上下长的不是器官而是炒作。您既然这么确定,就有义务教我一个不炒也不作的活法,免得我年过四十,岁月蹉跎。

  所以就谈到文人知行合一,清高其实是最安全的活法,因为既没有体制外暴民的危险,又不会有被体制内同化的怀疑,总之是把墙头当赤兔骑,把笔头当青龙偃月刀舞,左右都是个战神。最近流行看民国史和辛亥史,大家都在力捧梁启超温和改革,批判义和团。可好玩就在这儿,怀古是可以的,粉梁是时髦的,但如果当下有人想模仿梁公在现行框架内跳舞,不过顺墙根趟一遍路,就会遇到上面所说的各种不堪局面。或者我们直接承认了:好吧,我们肯定会沉默+同流合污+炒作,你猜对了。

  当然上面还是人们正常的评论甚至是善意提醒,是身处这个时代必做的功课,我受教了。昨天《圆球时报》有篇社论,大意是警惕有人利用独立参选身份,加剧不安情绪,与政府搞对抗。这种观点真的不好只用震撼来形容,必须加强版形容为震汗、震旱、震汉、震憾、震蛋,我大致看了这些参选人公开的提议,如果连菜市场、阳光校车、垃圾处理、停车位这些婆婆妈妈的提议都视为对抗,我就只好用过去评论足坛的名句奉献给你了:奴啊,你可以受宠若惊,但不可以宠若受精。

  天下大事,油盐柴米,我要告诉圆球时报,其实真没那么多人想对抗,有些反骨的人只是为了更好的讨生活。你可以为祖国站班守岗,但千万不要假装断肠,你不要从早上起床放眼过去全是假想敌,晚上连做梦遗落到草原上也都是虎豹豺狼。你基因中充满着对抗,必须找人来砸才有活下去的勇气才能证明地心引力,如此你不该叫圆球时报,该叫铅球时报。

  现实只能这样慢慢实现,所以想对另外三十多位参选人说:不管我们最终上了选票,还是选票上了我们,我们是热情而天真无知的公民,为所爱的祖国趟过一遍这道墙,这就是功劳。也许有人说这是不值一提的功劳,可这几十年来又有谁的功劳值得一提……写到这时,于建嵘正式公布他将作为仝宗锦、程萍以及我的参选顾问,其中把我称为“社会名人”,我觉得很不堪,微博里回了一句“别称我为名人,谁称谁全家都是名人,也别称我为作家,谁称谁全家都作家……”联想到最近三年麻烦记者朋友头疼的一个问题:李承鹏到底是什么身份。其实我一直也没想明白这个问题,深深觉得在墙下面丢失了自己,祖国啊,我的妈,我到底是谁。

  这时我的妈进来,冷静地说:你是我儿子,这国家的股东,股权十三亿分之一。这是个帅妈。虽然网友都批我这股东只是一个散户,从未分过红利,还一直被套牢,可这一天我终于明白,也想告诉很多人,我们其实都是股东。

  现在飞往北京,不管这天刮风下雨,太阳升起,我得说声早安,所有的十三亿分之一的股东。

 

平凡人
平凡人 2011/06/03 17:13:09 回覆

学者称朱镕基在掩盖真相

【多维新闻】本文网址:http://china.dwnews.com/news/2011-06-02/57771643.html

【多维新闻】近年来,因政府强征、强拆迁所引发的各类社会矛盾、暴力冲突已成为危及社会稳定的根源。有学者指出,这其实与1994年朱镕基推行的税制改革有着很大的关系,然而,朱镕基在清华百年时的演讲却掩盖了很多真相。

中国著名经济学家、中国问题专家何清涟程晓农夫妇日前在一家美国媒体解析中国经济、社会万象时指出,为了能够制止强拆行为,今年初,中国当局推出了新的拆迁条例,国土局也下发了紧急通知,要求坚决防范查处强征强拆行为,公安部也甚至放话“零容忍”。但从实际情况看,这些措施对遏制和缓解暴力事件的发生并没有起到多大作用,强拆过程中的恶性事件还是不断发生。
 
程晓农称,胡锦涛在几年前提出了和谐社会的这个说法,那个和谐社会所针对的就是中国在过去这7、8年以来,每年的在中国叫做“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数量在急剧上升。在“群体性事件”当中,主要的是与土地拆迁有关,就是强制拆迁。那么既然中央政府在讲要实行和谐社会,而地方政府的强制拆迁又直接造成了“群体性事件”。那么,按道理讲,中央政府应该严厉追究地方政府破坏和谐的这个行为。因为这是直接违反中央方针的。但是,我们看到中央政府并没有深刻追究这件事情。

程晓农指出,在中国有一个名词叫“土地财政”。它是说,从1994年朱镕基推行税制改革之后,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相对不足,税源减少。而地方政府还需要不断的膨胀,养活更多的官,官的开销也越来越大,胃口也越来越大。所以,地方政府是不断的想要从老百姓身上刮钱,来满足他们的需要。在2000年以前,地方政府主要是从农民头上刮,就是在农村推行各种各样的强制摊派。那么,最后就造成了所谓的“三农问题”。从2000年以后,情况越来越严重。到了2007年,温家宝最后不得已下了决心,宣布停止对农村征收税费,这样地方政府的财源又少了一块。在这种情况下,地方政府就想出了另外一个办法。就是拆迁、圈地、转手倒卖,从中牟利。

程晓农揭露,清华大学百年庆的时候,前总理朱镕基在清华对学生有一个演讲。其中提到说大家对他1994年税制改革批评很多,他认为是胡说八道。其实,朱镕基在清华的演讲掩盖了很多真相。

中共政府的财政收入实际上分三块,朱镕基在清华讲话只说了中央财政预算内收入,就是明面的税收跟税收有关的收入。那么,卖地的收入在地方财政那里是不计入税收的。因为它不是税收,他是一次性收入。在地方政府,它的财政是分成三块。一块是预算内收入,主要是有名目的税收。第二块叫预算外收入。指的是各种摊派和各种收费。第三种,是预算外之外的收入,而土地收入就在这块里。所以,朱镕基讲说是地方财政不缺钱,这个话如果把地方财政的第三块收入刨掉,地方财政钱就不够;或者说他们要花的数字远远大于他们能够得到的预算内和预算外的收入。这就是为什么北京、上海这样的直辖市,他们的全部财政收入加在一起,就是刚才讲的三块合在一起,居然当中卖地收入要占五、六成。这在全世界是没有的现象,就是政府在做生意。而这个生意的全部来源就是搜刮被拆迁户的房产和他们的土地价值。

近些年来, 很多人认为,朱镕基时任所实行的分税制改革造成了地方财政弱势,地方缺乏诸如义务教育、计划生育、优抚和民兵训练等资金,最后就都转嫁到了百姓头上。诸多社会抱怨中,对分税制的声讨此起彼伏,亦有不少专家学者撰文称,高房价的深层原因是分税制掏空地方财政,地方倚重土地财政直接推高房价,且使地方政府被房地产业绑架,阻挠中央调控相关专题
长江之殇:三峡问题何解?  中国长江中下游旱情持续告急,各界对三峡工程的有关争议与讨论再次被引爆。 相关新闻
透视一房一价网民新三盼:政策阳光穿透房价黑箱 香格里拉会谈:中美军方能否再次破冰 美中防长将在“香格里拉对话”期间会晤 IEAE指出福岛核泄漏事故三大问题 楼市政策落实。


【多维新闻】本文网址:http://china.dwnews.com/news/2011-06-02/57771643.html

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之际,1951年毕业于该校的朱镕基4月22日重回母校,他在与清华师生谈话时,直言不讳地反驳了地方政府发展房地产业是因为分税制使地方政治财政虚空的说法:“说这个房地产项目这么沉重,都是过去这个分税制搞坏了……地方没钱了,所以它只有发展房地产才有钱。狗屁!”“我们制定了一个错误的政策,就是房地产的钱,都收给地方政府,而且不纳入预算,这不得了。这个钱就是搜刮民膏,所以把地价抬得那么高。这个绝对不是分税制的错误。地方没少收钱。”


【多维新闻】本文网址:http://china.dwnews.com/news/2011-06-02/57771643.html

2011/06/03 14:58:28 回覆

年輕人未經歷練自然無話題, 見識多自然話題多, 我認為讀文史哲既人話題都多點, 香港又不太流行, 根底係差點

三邊工程這種大陸詞如果不是國內生活應很難接觸, 香港再多雜誌都讀不完, 讀完又未必記得, 環境很大因素

 

 

欽差大臣
欽差大臣 2011/06/03 02:09:53 回覆

实话实说,还真是很难的事情啊。香港青年,几乎没有一个与国内衔接的概念和这方面的经验、教育,当然纯技术类的会好些,但也仅仅保留在港资企业内,进国企,即使技术类都难混饭吃的。中国要的不是好不是快而是顺眼。这就考死人啦。

讲熟悉环境,讲文化接近,讲忍辱负重,现代香港青年如何?

难啊!

user

最新回應

立 冬
立 冬 2018/07/16

怪不得人哥幾年沒上來頭條呢.  {#icons_cat9}

WongHD
WongHD 2015/07/21

平凡兄,我沒有這個情況呀。

住家小男人(政见不同请勿拍砖)

long time no see {#icono0_45},你地可以打牌,吾准食糊 {#icons_boy4}

WongHD
WongHD 2015/06/17

係呀,真係甘,我會守多陣。 之前,我見到1788升到8蚊,所以無追入,後悔中... 你呢個post嘅兩條問題,我未遇過,所以答唔到你,希望有些網友能幫手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