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709《讀曾國藩家書》之修身篇(8)

2011/07/09 01:13:17 網誌分類: 寫作
09 Jul

 

書中說:「致諸弟·勸宜力除牢騷 溫弟天分,本甲於諸弟,惟牢騷太多,性情太懶,前在京華,不好看書,又不作文,余即心甚憂之。近聞還家後,亦復牢騷如常,或數月不搦管為文。吾家之無人繼起,諸弟猶可稍寬其責,溫弟則實自棄,不昨盡諉其咎於命運。」

 

續台灣東吳大學教學資源網頁有關林肯領導學(Leadership Lessons from Abraham Lincoln)的一文(見上文),提到林肯總是勇於對自己做的事情負責,而且還願意分擔別人出錯的責任,這需要具備巨大的勇氣和包容,這不單對領導人來說很困難,任何人都很難做到。為此,作者認為成功的領導人必須懂得在適時放鬆,好讓自己補充體力,迎接明天的挑戰。

 

記得在數月前出席一個佛學講座,主持的佛家弟子以「無常有常」來解說現今生活的種種問題。他倡議出席者必須有一個心靈的綠洲,一如林肯領導學作者指出,若沒有辦法靜下心來,便容易把該做的事情做得不好,結果繁忙的步調追趕而至,生活的壓力接踵而來,令日常生活中要達到放鬆,彷彿已經變成是一種奢侈。究竟,我們的人生有何意義呢。

 

在現今管治學上來說,成功的領導者往往是一個擁有高情緒智商的人。他們願意寬恕別人的過失,樂意給予別人重新振作的機會。縱使是「切膚之痛」,但源於發自內心的「善」而不記恨他人,結果令下屬忠心不二,使任何人都喜歡與其為伍,不知不覺中來自別人的助力無可估量,成就自己的偉業。

 

反之,終日處心積慮壓倒他人,提升自己,或總是對別人謾罵連篇,卻不肯檢討個人態度,又怎能在工作上覓得「知己良朋」,又怎可以為自己的事業找到得力助手。曾國藩一生糾纏於黑暗的政治世界中,但都經常藉文章來反省己過,監督個人的所行所為,甚至乎訂定自我的目標。他以自身為榜樣,以期成為別人學習的典範,更希望藉此糾正親朋,特別是弟弟的不正確價值觀。

 

內省,就是在沒有別人督促,監管和促使下找出自己失敗或做得不好的地方,殊不容易。觀乎現今世人,大多如曾國藩弟般「牢騷太多,性情太懶」,不知道自己的缺失,而只逐一檢視別人不足的地方,甚至乎雞蛋裏挑骨頭,不但無助自身的進步,更拖累他人,以至社會跌至為他一己之私共同付出代價。

 

只是看到問題的所在大聲疾呼,卻沒有提出有效的解決方法,一直都是那些「紙上談兵政客」的做法。這種空有民主的理想,但沒有實質內容的「理論家」,便有如建做大廈的幕後建築師,只顧追求華麗的外表,完全沒有考慮穩固根基的重要性一樣,最終讓入住的市民面對大廈倒塌的惡果。當然,始作俑者不會承擔責任,他們只會諉過於別人,然後再藉機抽取「政治油水」,高喊人權、選舉權等抽像的論據,將自己的過失轉變為奪取權力的機會。

 

曾國藩弟不喜看書,又不作文,實在是自暴自棄的行徑,絕對不能將成績不好的責任推諉到命運之上。他在書信中提到,一個人若經常無緣無故怨天,天也不會答應;無緣無故尤人,人也不會服。因此,若政客只為同意而同意、為反對而反對,根本對社會沒有幫助,天意那會接受,市民那會信服呢!

 

凡事要多點思維,深思有否不足之處,才是背負市民期望的議員應做之舉,才可帶領社會持續發展,走向進步。若要明白這些簡單的道理,並不需要擁有高的情緒智商,也毋須有曾國藩的睿智,只要有一顆真正為民求福祉的心便可。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