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宋儒認為「天道生生不已的創造與人內在心性不已的道德創造在內容上是完全相同」的呢? (2)

2007/05/12 00:06:03 網誌分類: 哲學
12 May

作者:Anniewh

 

 

接著,再將《太極圖說》與《通書》的內容做比較,不難發現兩書內容有某些關聯之處: 《太極圖說》中有「一動一靜,互為其根, ……萬物生生變化無窮焉」(e. 同上第23頁 ))的內容,而《通書》第十六章〈動靜〉一篇中有「水陰根陽,水陽根陰,……萬物始終,混兮闢分,其無窮兮」(e. 同上第23頁 )的內容,另外《通書》第二十二章〈理性命〉中也有「二氣五行,化生萬物, ……萬一各正,大小有定」(e. 同上第23頁 ) 之內容, 明顯可見的是:周濂溪在〈太極圖說〉與〈通書〉中所講的萬物生成之原理,無論在字面上還是在內容意義上均為接近,均不離其要旨:陰陽和合﹑萬物創生﹑無窮無盡之哲學思想。

 

周濂溪打破中國傳統思想的框框,主『「生生之謂易」何以能「生生不息?依〈太極圖〉論, 」本身具有看似相反實又相合的兩勢用—陰陽,一切變化的動力就在自身內部,不假外求。(f.同上第40頁)換句話說周濂溪所重視的創生思想是可以經過人之努力及其修養工夫,以恢復性命根源,周之重視對生命的體悟實踐為本﹑為首要,而最終目的『為了肯定人倫日用;此即從體究與天道相貫通之性命根源來為人倫道德建立的根據,所謂主靜立人極(g. 香港公開大學 (1997)單元五第23頁) 這就是他那套主體中心學, 但遠不及通書之開宗明義(g. 同上)且看《通書》的第一句就是「誠者,聖人之本。」(g.同上) 又以《中庸》的誠之觀念繼續解釋《易傳》『「大哉乾元,萬物資始」,誠之源也。「乾道變化,各正性命」,誠斯立焉。純粹至善者也。(g. 同上)周濂溪認為人類對生命做反省時首先要以誠為本,朱子也說「誠者真實無妄之謂也」。(g. 同上) 也就是說人只要做到真實﹑無虛假﹑無妄想才會顯現出他那真實的一面,才能生出那發自於內心深處的道德創造之原動力,所以有「做工夫就是要根據反省者(思﹑誠﹑心)去反省﹑照察﹑對治不合理的行為和念頭並使之歸於合理。」(g. 同上)於是乎即體會到所謂人之內在的性命根源與天道彼此都真實無妄,惟有如此通過盡心知性而知天,結果就了解了天道,於是通過對生命的反省以了解到宇宙的之變化有序﹑萬物之生命力,人類之各安其位,此時的人與天也就相貫通也,既天人合一也。由此看來這種「生生不已的創造與道德創造在內容上是完全相同」的。

 

參考書籍:

 

a.香港公開大學 (1997)「AC163C思想與信仰」, 單元五第14頁香港: 香港公開大學)

 

b.同上, 單元五第12頁 香港公開大學)

 

c.同上, 單元五第15頁香港: 香港公開大學)

 

d. 香港公開大學 (1997)「AC163C思想與信仰」第22頁及 陳沛然之導修五之筆記)

 

e. 《周敦頤》陳郁夫 1990第23頁東大圖書公司印行)

 

f.《周敦頤》陳郁夫 1990第40頁東大圖書公司印行)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