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029《讀曾國藩家書》之修身篇(24)

2011/10/29 00:29:12 網誌分類: 寫作
29 Oct

 

書中說:「致九弟·望勿各逞己見 眾口悠悠,初不知其所自起,亦不知其所由止,有才者仇疑謗之無因,因悍然不顧,則謗且日騰。有筏者畏疑謗之無因,而抑然自修,則謗亦日息。吾願弟弟之抑然,不願弟等之悍然。弟等敬聽吾言,手足式好,向御外侮;不願弟等各逞己見於門內,計較其雌雄,反忘外患。至阿兄忝竊高位,又竊虛名,時時有顛墜之虞。吾通閱古今人物,似此名位權勢,能保全善終者極少。深恐吾全盛之時,不克庇蔭弟等,吾顛墜之際,或致連累弟等。惟於無事時,常以危詞苦語,互相勸誡,庶幾免於大戾耳。」

 

一直以來高舉民主旗號,自稱追求民主,熱愛民主,卻又對不同聲音和意見的異己者沒有包容,總是套以非黑即白的文革式帽子,將任何不支持皆視為對抗,所有折衷方法都冠以中央的陰謀論,殊不知在光明背後,自身的靈魂卻是污穢不堪,有的為了錢財出賣夢想,有的放棄理念,更有的把伴隨一生的宗教信仰棄之如履,豈不是與賣國賊無異。政治圈中不時揭露、解碼或「爆料」,形形式式,五花八門,其中尤以政治獻金的殺傷力最大,亦最為普遍。

 

「政治獻金」,在世界各地的政治圈中並非新鮮事物,在西方講求民主自由、公開公正的政府,縱使有清楚的條文列明從政者和捐獻者之間的關係、捐獻的目的,以至捐獻的金額等均有清楚列明,以免出現「金主」持國弄權謀私,甚至「垂簾聽政」的情況發生。然而,「佔領華爾街」行動背後帶出的問題,卻是一盆冷水澆向這些所謂的西方民主社會。

 

香港沒有政黨法,更沒有任何條文規範政黨與捐獻者的「交易往來」。因此,工商企業和市民都會對理念相同或「心儀」的政黨或政客捐獻,而有的為維持良好的「關係」,更會對不同政黨背景人士提供相若的「獻金」。然而,若希望成為某政黨或某政客的「大金主」,藉此擁有特定的影響力,實在殊非易事,因為這不單要有足夠的財力和人脈網絡,更要做到形跡不顯,以免遭其他黨員和市民猜疑。

 

世事往往就是那麼奇妙。一頁頁看似無關重要的帳簿,密密麻麻的數字,均不時可在垃圾堆中找到,路過的人往往看也不看,或只有拾廢者才會檢起來,將其放到一堆堆廢紙中變賣換取金錢。但這些我們毫不重視的資料,卻在新的科技下,竟聯繫到某些縱使不關心,但也不會不知的人的姓名中。市民熟悉的名字,加上特別的數字,結果揭開了近日熱門話題的「政治獻金」事件。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更何況是狡結之徒。終日高喊民主的四長老的黎某、李某、陳某和方某,一直扮演如倚天屠龍記光明左右使的角色,宣揚「熊熊聖火,生亦何歡?死亦何苦,為善除惡,唯光明故」的教義。殊不知,在互聯網的分享軟件中被揭發的「金錢關係」,讓市民看清楚他們有如「岳不群」,只是未有因渴求成為武林盟主「自宮」而已。事實上,這種建築在金錢上的緊密關係是何等粗疏。數以千萬元計的政治獻金被不同政黨、政客,以致一教之主形容為「小數目」、「無條件」和「隨意使用」,豈不是將全港市民視為三歲孩兒嗎?

 

過去四大「岳」在高超的政治技巧包裝下,往往能夠站在道德高地上對政治議題、民生事務說三道四,大力抨擊,一方面打擊政府施政威信,另一方面也可塑造唯我獨尊的救世主形象,吸引市民目光從而壯大自身的影響力。今次政治獻金帳簿曝光,他們過去口說的「憐我世人,憂患實多」,或許參照小說中朱元璋般,為取得天下大權而使詐,騙得忠厚的張無忌放棄一切。

 

回顧數年前政治圈中的風風雨雨,有人「不在其位卻謀其政」,也有的「政教不分,不導人向善而導人爭鬥」,甚至乎有人在外地為美國轟炸前南斯拉夫中國領事館護航等,實在難以相信完全與政治獻金無關。市民特別感到驚訝的一點,就是他們原來並非同坐一條船,而只是暗藏主僕關係。

 

或許,四大「岳」仍抱着「是非本無定,但求我心安,皎比明月,那悠悠眾口,難道黑白」的說法來抗拒市民的質疑,甚至利用「轉移話題」的手法,將市民目光再次投放到「為民主犧性停食三日」的行徑上。可是,他們並非曾國藩筆下的有才德者,能夠做到面對不中聽之言愈烈而悍然不顧,或是壓抑自己繼續修德,因為我們可以從一個人對待金錢的態度上看出,他們是否一個真正清白和誠實的人,絕不會接受任何含糊其辭的解釋。

 

曾國藩指出古今人物,不論權勢有多大,最後能夠保全和得到善終的往往只得極少數。四大「岳」的一言一行曾令香港社會風起雲湧,但在全盛時沒有為他人「多積福蔭」,最終總有顛覆墜落的一刻。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