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陣伎倆已失去叫價空間

2007/06/19 01:20:31 網誌分類: 時事
19 Jun
 

  今日(六月十八日晚)雅虎新聞引述明報的消息,指稱民間人權陣線的召集人孔令瑜表示,不滿警方要求「七一遊行」在三小時內完成的限制。其後,電視新聞片段亦播出孔令瑜的說話,指接獲電話,聲稱遊行活動若未能於下午六時前完成,警方將不批准遊行活動繼續在維多利亞公園出發。

 

  惟在同一新聞片段中,警務處長鄧竟成在另一場合接受傳媒訪問時表示,曾與「七一遊行」的主辦單位召開兩次會議,並表明基於公眾安全的理由,要求主辦單位舉辦的遊行活動能於三小時內完成。此外,鄧竟成強調並不是限制公眾安全,而是因為當日有很多不同的慶回歸活動舉行。

 

  眾所周知,七月一日乃香港回歸十周年慶典活動的主日子,而且大部分活動均集中在港島區舉行,如大球場舉行的賀歲盃,以及維港兩岸的煙花匯演,舉辦時間均為下午至黃昏的一段時間。因此,警方必須確保在這段時間內,不論是參與慶祝活動的數以十萬計市民,還是出席遊行活動的表達訴求者,都能達到各自的目的。

 

  為了平衡雙方的需要,及給予足夠的活動空間,警方與各主辦機構負責人溝通協調,各自為香港的整體利益而求同存異,是為一直以來行之有效的做法。至於今次民陣召集人在電子傳媒前表達不滿意見,是為該組織一貫慣用的伎倆,實在已失去叫價空間。

 

  尤記得200512月初,距香港世貿會議正式舉行日期不足一星期,來自全球各地的示威者已有不少到港。期間,民間人權陣線透過一早成立的「民間監察世貿聯盟」,經常接受電子傳媒訪問,嚴如成為各地世貿示威者的香港發言人。可是,同一時期,社會上突然出現多則不符事實的言論,如指稱有人大量購買防毒面具,或是有保安人員的制服被人偷去。甚至乎,有報道指稱韓國農民團體曾表示若香港警方使用暴力,必定採取以暴易暴的方式對付,企圖將可預見發生的騷亂事件,以先入為主方式把責任歸究於香港警方,從而製造既定的輿論方向。

 

           幸而,對於這些言論,市民都明白是由「有心人」發放,而目的亦十分明顯,因此大部分市民對有關言論都蚩之以鼻。其後,警隊亦證實不少防毒面具是由傳媒機構派人購買的,而經查證後亦證實沒有失去任何保安人員的制服。至於韓農的騷亂,自他們到港後便一直以演戲方式,有目的地一步一步進行。

 

           《左轉.宣公三年》:「魑魅魍魎,莫能逢之」,指出過去有不少妖魔鬼怪,往往希望製造不安的環境而圖謀不軌。惟在現今科技發達的社會,謠言的傳播已不限於鄰里的道聽塗說,而是利用「有關係的報章發放信息」,或由「有心人」引用「某報章」報道,或「某消息人士透露」,甚至乎是一些未經證實的消息,以產生信息混亂及惡化的效果,從而有利於責難執政當局。

 

  事實上,民間人權陣線近年發起的「七一遊行」參與人數日漸減少,並於2004年以「報大數」方式,失信於全港市民。去年,民間人權陣線聲言有58千人參加遊行,但警方的估計則只有一半,即28千人,而由港大統計及精算學系作出的統計數字卻為2.6萬至2.9萬人,港大民意研究計劃則估計介乎3.6萬至4.3萬人。

 

  縱觀警方的數字是指在維園參與的人數,並不計及中途加入的人士,而港大的兩個統計數字均可視為獨立的統計數字,可信性較高。由此可見,民間人權陣線的數字均存有很大的傾向性,難免使人猜疑。再進一步推論,民陣發言人的言論有否存在傾向性,相信市民亦了然於胸。

 

  過去,坊間普遍相信民陣發言人孔令瑜為對2004年遊行「報大數」負責,因而求退。於去年,民陣發言人為李偉儀,並將遊行人數不如2005年推諉為市民並非在維園球場內集合,並將分散各處的遊行人士視為擠滿足球場可得的數目一萬人為計算基礎,作為2006年發表數字的基礎,這又怎及得港大統計及精算學系分別在銅鑼灣及金鐘設立監測點統計人流。今天,謹希望孔令瑜的回歸,並不是繼續採用「舊制」,而再一次使市民氣憤。

 

  另一方面,去年的遊行隊伍在下午445分已離開維園,而「龍頭」亦於505分抵達中環政府總部,所用的時間約為兩個多小時,均較下午6時為早。為此,警方預期今年的「七一遊行」可於三小內完成,實為有據可依,這又怎能把「三小時」視為限制,並把責任強加於警隊身上。

 

  「失信之人」不能獲得別人認同,其計又怎能得逞!是耶!真耶!

  
寫於二零零七年六月十九日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