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一大師與印光大師的師生緣/印光大師格言警句 之——念佛篇

2012/08/15 12:41:29 網誌分類: 宗教
15 Aug

 

                    {#24463_1237022974AzTc.jpg}

 

           弘一大師與印光大師的師生緣

 

 

印光大師與弘一大師的師生因緣,為中國現代佛教史的一段佳話,弘公對印祖執弟子之禮,尊崇禮敬無以復加,一生拳拳服膺,對印光大師的身教言教奉行不渝,對淨土法門深信、切願,並力行之,無時不以印光大師的教誨為個人榜樣,也無時不以印光老法師的言行來教化他人,而在淨土修學上有極高的成就。哲人千古,典范永存,弘一大師的尊師重道,足為淨土學人的楷模,值得後輩再三學習。世風日下,末法時期社會風氣濁惡,眾生根器劣陋,發揚弘一大師的古風,當有振聾發聩之效。


弘一大師早年的淨土因緣

弘一大師自幼即與佛教有緣,父親李筱樓居士是清代末年家住天津的高級官員,笃信佛法,並經常在鄰裡施粥給貧苦人士,人稱「大善人」。李老居士經常誦念佛經,一八八四年往生前,亦禮請出家法師來作佛事,臨終前為其誦念《金剛經》,使李老居士在誦經聲中安詳往生。弘一大師幼時,曾隨從親人讀誦格言,學習《百孝圖》、《返性篇》、《格言聯璧》、《名賢集》等教導做人處世之道的書籍,並誦念〈往生咒〉、〈大悲咒〉及〈功過格〉,奠定人格基礎,並與佛教初步結緣。

弘一大師正式出家學佛也與淨土法門因緣深厚。一九一五年,弘一法師卅六歲時開始萌發出家的念頭。翌年,他到杭州虎跑大慈山定慧寺斷食廿余日,其間「或晚侍和尚念佛,靜坐一小時」,或「午後侍和尚念佛,靜坐一小時」。一九一七年,弘公受三皈依,取法名及發心食素之際,即請了《普賢行願品》、《楞嚴經》及《大乘起信論》等多種與淨土有關的佛經研讀。其中《普賢行願品》的最後,普賢菩薩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而被稱為淨土第四經。《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中的「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為念佛法門心要,被尊為淨土第五經。至於《大乘起信論》,在最後以「專意念佛因緣,隨願得生他方佛土,常見於佛,永離惡道」為「勝方便」,勸令學佛人「專念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所修善根,回向願求生彼世界,即得往生。常見佛故,終無有退」。

一九一八年農歷七月十三日大勢至菩薩生日,弘一大師出家剃度,次日即書寫〈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贈予摯友夏沔尊,「願他年同生安養(極樂世界)」。在出家入山前的五月廿二日,又書寫「阿彌陀佛」條幅,贈予好友楊白民。可見他出家前後,就以念佛為主要修行法門了。


 

              印 光大師格言警句 之

                 念佛篇

本自佛心,老實念佛。

都攝六根,入手在聽。無論大聲念,小聲念,不開口心中默念,均須字字句句聽得清楚,此念佛之秘訣也。

求其至圓至頓,最妙最玄,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普被三根,統攝諸法,上聖與下凡共修,大機與小根同受者,無如淨土法門之殊勝超絕也。

三摩地,亦三昧之別名,雲正定,亦雲正受。正定者,心安住於佛號中,不復外馳之謂。正受者,心所納受,唯佛號功德之境緣,一切境緣皆不可得也。

執持一句彌陀,當做本命元辰。抱著慚愧二字,以為入聖階梯。

三業清淨,念佛名號,其功德便廣大莫名矣。然三業未淨,尤當志誠念佛,以求其清淨,切不可錯會,謂三業不淨,念佛無功德也。

念佛閉目,易入昏沈,若不善用心,或有魔境。但眼皮垂簾,則心便沈潛不浮動,亦不生頭火。

專修淨業。於一塵不染心中,持萬德洪名聖號。或聲或默,無雜無間。必使念起於心,聲入乎耳,字字分明,句句不亂。久之久之,自成片段。親證念佛三昧。

念佛法門,似淺而深不可測,似小而大無不包。

讀佛經,持佛名,以佛之言之德,熏己之業識心,成如來之智慧藏也。

念佛人有病,當一心待死,若世壽未盡,則能速愈。以全身放下念佛,最能消業,業消則病愈矣。若不放下,欲求好,倘不能好,則決定無由往生,以不願生故。

極樂世界,乃阿彌陀佛徹證自心本具之佛性,隨心所現不思議稱性莊嚴之世界,故其樂無有窮盡之時期。

念佛亦養氣調神之法,亦參本來面目之法。何以言之?吾人之心,常時紛亂,若至誠念佛,則一切雜念妄想,悉皆漸見消滅,消滅則心歸於一,歸一則神氣自然充暢。

屋中之塵,由日光顯;心中之妄,由念佛顯。若常念佛,心自清靜。

持名一法,乃即事即理,即淺即深,即修即性,即凡心而佛心之一大法門也。

淨土事者,是大因緣。淨土理者,是秘密藏。能信受奉行,即是以佛莊嚴而自莊嚴。

功德由心願而廣大,果報由心願而速獲。

攝心念佛,染心漸可斷絕,瞋恚必不熾盛。昏散一去,智慧現前,而愚癡可破矣。

若夫現證三昧,固已入於聖流,自身如影,刀兵水火皆不相礙。縱現遇災,實無所苦。而茫茫世界,曾有幾人哉?

念佛要常作將死,將墮地獄想,則不懇切亦自懇切,不相應亦自相應。以怖苦心念佛,即是出苦第一妙法,亦是隨緣消業第一妙法。

每日若念一萬佛,即念五千觀音,多少照此加減。

發大菩提,生真信願,畢生堅持,唯佛是念。念極情忘,即念無念。禅教妙義,徹底顯現。待至臨終,蒙佛接引,直登上品,證無生忍。

念佛之樂,唯真念佛者自。

念佛不能純一,必須制心不令外馳,久久自會純一。成片者,純一無雜之謂也。

阿彌陀佛,我心本具。既是我心本具,固當常念。既能常念,則感應道交。修德有功,性德方顯。事理圓融,生佛不二矣。故曰:“以我具佛之心,念我心具之佛。”豈我心具之佛,而不應我具佛之心耶?

眾生之心口,由煩惱惑業致成染污,以“南無阿彌陀佛”之聖號令其心口稱念,如染香人,身有香氣。念之久久,業消智朗,障盡福崇,佛性自顯。

能醫者,外感、內傷之病也。若怨業病,神仙亦不能醫。念佛,便能令宿世怨家仗佛慈力超生善道,故怨解釋而病即痊愈矣。外感、內傷,念佛亦最有益,非獨怨業病有益也。

欲挽劫運,非提倡三世因果、生死輪回,與戒殺護生、吃素念佛不可。現今之世,常在患難中,唯有阿彌陀佛與觀世音菩薩可以倚靠,當常持聖號,冥冥中自有不可思議轉移。

菩提心,是自利利他之心。願生西方須以菩提心為本,則可冀高登上品。若只有願生心,無菩提心,則功德微劣,難登上品。

梵語阿彌陀,此雲無量壽,亦雲無量光。果能一心念佛,即是以果地覺,為因地心。若能心心相應,則因該果海,果徹因源。極平常,極玄妙,若能信受,可謂超格大丈夫。

生死海深,菩提路遠,欲了大事,捨淨土法,不得實益。

死盡世間一切人天福報之虛榮心,決志往生以超凡入聖為志事,則其利大矣。

不生信願,何由感佛?感應不符,則生自生,佛自佛。以橫超法,作豎出用,其利益淺而受損深。

欲生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以不住相之清淨心念佛,則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其往生西方,證無生忍,乃決定不易之理事也。

娑婆,生死險道也。極樂,常住家鄉也。

念佛時,聽自己念佛的聲音,即是教攝六根之下手處。

菩薩無心,以眾生之心為心,菩薩無境,以眾生之境為境,故得有感即通,不謀而應。良由眾生心之本體,與菩薩之心,息息相通。由眾生背覺合塵,遂成通而不通之象。若眾生一念生信,虔持聖號,背塵合覺,返迷歸悟,又成不通而通之象。以故凡遇極大險難,舉念即獲感應。

太子墮地,貴壓群臣,雖其才德未立,而仗王力故,感如此報。修淨土人,亦復如是。

以信、願、持佛名號,即能以凡夫心投佛覺海。故得潛通佛智,暗合道妙。

持名一法,乃入道之玄門,成佛之捷徑。

觀想一法雖好。必須了知所見佛像,乃屬唯心所現。若認做心外之境,或致著魔發狂。不可不知。唯心所現者,雖其像歷歷明明,實非塊然一物。若認做外境,作塊然實有,便成魔境矣。

念而無念,無念而念者。乃念到相應時,雖常念佛,了無起心動念之相。(未相應前,不起心動念念,則不念矣。)雖不起心動念,而一句佛號,常常稱念,或憶念。故雲念而無念,無念而念也。無念,不可認做不念。無念而念,謂無起心動念之念相,而復念念無間。此種境界,殊不易得。

 

 

 

普賢佛教影音網站(粵語)眾多法師講座

http://poyinweb.com/audio08.shtml

{#2030233577q7g7roiz94zi.gif}{#2030233577q7g7roiz94zi.gif}{#2030233577q7g7roiz94zi.gif}{#2030233577q7g7roiz94zi.gif}{#2030233577q7g7roiz94zi.gif} {#2030233577q7g7roiz94zi.gif}{#2030233577q7g7roiz94zi.gif}{#2030233577q7g7roiz94zi.gif}

 

佛教視頻網,129部電影,60部電視劇,205部動畫,547部紀錄片,1435首佛樂,655部佛典有聲書,4396個佛教講座,449部公益影視大全.共沾法喜,阿彌陀佛!!!!

 

http://vod.fjdh.com/fjdh-va/

 


 

阿彌陀佛共俢網http://www.amtfgx.com/

 


 

一個勁正的健康資訊網

 

http://www.cyt.tw/CureNews/CureNews.htm

 

萬勿錯過

 

(以上網址,歡迎轉載,功德無量)

 

{#2030233577q7g7roiz94zi.gif}{#2030233577q7g7roiz94zi.gif}{#2030233577q7g7roiz94zi.gif}{#2030233577q7g7roiz94zi.gif}{#2030233577q7g7roiz94zi.gif}{#2030233577q7g7roiz94zi.gif}{#2030233577q7g7roiz94zi.gif}{#2030233577q7g7roiz94zi.gif}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