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點燈籠

2012/10/01 00:47:23 網誌分類: 文化
01 Oct

又到中秋佳節,最忙的要數每一家的老爹老媽,若能煮得一手好菜,都不會選擇外出,到一般的酒樓食肆做節,寧願辛苦一整天,整番幾味家常小菜;老人家不求甚麼,只希望見到兒孫聚首一堂,開心地吃著自己親手弄的食物,喝著靚湯水,面上自然流露出很滿足的笑容。

 

每年都會到外母家吃飯,外母例必弄一席的九大簋宴客,九碟餸菜包括:蠔油鮑魚生菜、白切走地雞、燒肉、西蘭花炒雞柳、茄汁煮大蝦、髮菜冬菇炆鴨掌、蒸桂花、腰果肉丁、生蠔;再加一味老雞瘦肉響螺片湯,吃得每一個都捧腹而歸。席間當然免不了飲一些香檳紅酒、啤酒或汽水,大家閒話家常。

 

{#W020060908021642694061.jpg}

 

吃過晚飯後,有的在看電視的肥皂劇,有的就上天臺,準備稍後的賞月。老人家會燒香祭天,小朋友就幫忙點蠟燭,掛燈籠,各有各忙;木桌上擺著各式各樣的水果和月餅:有沙田柚、楊桃、林柿、水晶梨、葡萄、橙等,以前的日子還有菱角,近年就較少見了。月餅還是蛋黃白蓮蓉為主,但新式的冰皮月餅,有士多啤梨味、有朱古力味,有綠豆蓉,也有加了燕窩的,較受年青的一輩歡迎。基於健康考慮,還是不敢多吃!

 

記起童年的小時候,吃過晚飯後,村內每家每戶的小朋友,都會提著點燃著蠟燭,五彩繽紛的紙紥燈籠四處走,視為盛事和好玩的餘興節目,老一輩的就坐著賞月聊天。燈籠的造型很可愛,有的是白兔、有的是金魚、有的是楊桃、有的是蝴蝶,其他的有汽車、輪船、飛機,手工製作精美。 

 

最原始的是用奶粉罐和各類空罐子製作的燈籠。試過親手做一個燈籠,用挖空了的沙田柚皮,皮上弄幾個洞透氣,成為卡通人形的眼睛、鼻和口,用鐵線固定,內裡放置點燃著的蠟燭,就成為一件新穎和趣致的藝術創作,其他小朋友都投以豔羨的眼光。

 

有時天刮起大風,吹熄了蠟燭,其他的小朋友會毫不吝嗇,讓你「借火」,就這樣整個晚上,巡遊式地逢村過村,漆黑的夜裡,只見螢火處處,夾雜著歡笑聲,鄉村裡的那些年,我們就是這樣長大的。

 

 

現在過節的氣氛,越來越淡,雖然每區都有中秋綵燈晚會,維園也有展出璀璨奪目的巨型綵燈,大坑也會舉行盛大的舞火龍活動,各大商場也張燈結彩,安排有不同的表演節目,公園裡和空曠的地方,人山人海;但在城市裡過節,感覺是較商品化和形式化,節目以吸引遊客和鼓勵消費為主導,失卻了尋常百姓家的那一種簡樸溫馨的韻味。

 

時代變了,小孩子提的燈籠,為了顧及安全,現在逐漸改用電池操作,會發光和播出音樂,取代了燃點蠟燭的傳統燈籠。燈籠的造型多變,商家會跟著潮流走,推出應景的燈籠,討小朋友的歡心,會採用時興的動漫和電視電影卡通人物,如米奇老鼠、史迪加、超人、凱蒂貓等,今年當紅的仍是憤怒鳥,商家的生意頭腦轉得快,令人驚嘆。不過因為釣魚島爭端,今年日本卡通人物的燈籠,也因政治原因滯銷。

 

{#1791222.jpg}

 

現在的中秋節,常被商家冠以各種名堂,再加上廣告攻勢,推銷各類商品,例如水果籃、紅酒、參茸海味、珠寶手飾、鮮花、巧克力,甚至各類新穎貴價的月餅,如燕窩、金箔、鮑魚、魚翅月餅;用來送禮,令人擔憂會慢慢失去了傳統節日的真正涵意,簡單的回家與家人團聚,逐漸被庸俗的消費市場所喧賓奪主。

 

 

年青的一代,喜歡趁著節日假期,相約燒烤、看電影、或到公園煲蠟,有些人會玩螢光棒,將它圍成圓圈,掛在身上,有的甚至拋上公園的樹上,裝飾成聖誕樹;也有人用月餅罐,點燃著一排排的蠟燭玩火,熊熊的火光中,一面談心,其實也很好玩,不過要注意安全,近年康文署在各區增撥人手巡查,提出警告和勸籲,違規情況有點收斂。

 

走過海濱廣場,忽然瞥見有兩位年青人在即興地玩音樂,一個拉小提琴,一個彈電子琴,引來途人圍觀,悠揚悅耳的《小城故事》和《月亮代表我的心》,為四周吵鬧的環境,引進了無盡的詩意,提升賞月的情調。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