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違了的大包

2013/02/08 07:18:37 網誌分類: 飲食
08 Feb

這天在黃大仙海龍金閣飲茶,吃到久違了的大包,有點驚喜,而且只是賣四元五角一個,餡料充足,簡直是大件夾抵食,正如俗語所說的「賣大包」!

 

大包源自廣州的茶樓點心,又叫雞球大包,體型龐大,約為一般叉燒包的體積三倍多,內裡的餡料多,包括鵪鶉蛋、冬菇、沙葛、雞肉、豬肉、韮菜等,用澄麵做皮,獨食一個,已經可以令你捧腹而歸。

 

 

戰前的香港,每間茶樓都會售賣大包。儘管大包「超值好食」,但隨著香港經濟起飛,茶樓點心的種類,愈來愈多樣化,選擇多了,茶客對大包的鍾情度也漸漸減少,加上大包的製作成本高、工序多、定價又不能太高,於是茶樓賣一個,蝕一個,漸漸就沒有大包出售,只有某些懷舊老茶樓,今天還有大包出售。

 

今天茶樓經營困難,競爭大,生意難做,為求做到街坊生意,維持有口碑,有人氣,於是就會推出各種早茶優惠,例如一搭二、某些點心用小點價錢計算、或推出不賺錢的大包,用作招徠顧客,搞搞綽頭新意思,吸引坊眾再次幫襯!

 

 

飲茶文化是由廣州傳來香港,說起茶樓的起源,原來和茶葉買賣,有著千絲萬縷的密切關係。

 

廣州是對外開放通商的口岸,是歷史悠久的出口茶埠,商人由海路大量運出茶葉,當時清政府限制來華經商的洋人,不准進入廣州城,於是官商行館與外國商館,都聚集在廣州十三行街,成為中國茶葉對外的貿易中心,廣州的第一所茶樓三元樓,也在此地誕生。

 

當時在街市、魚欄、果欄、碼頭等地方,由於擔任挑夫苦力的低下階層人數眾多,需要有一個解決三餐、飲茶吃飯、歇息聊天的地方,於是陸續出現了一些用竹棚搭建的館子「二厘館」,所謂「二厘館」,意思就是只花二厘茶錢,就能有茶水伴糕點,還能吃飽肚子,相當划算的茶館,相等於現在的快餐店,這裡設備簡陋,木桌板凳,供應一些只可以填飽肚子幹粗話,價廉物美的糕點。

 

 

二厘館最著名的,就是「一盅兩件」。所謂一盅,指的就是以石灣生產的茶壺,配一個瓦茶盅,壺裏多在沸水中,放些下價的茶葉,粗枝大葉,茶味苦澀而沒有茶香,僅可以用來解渴,沖洗腸胃而已;而所謂兩件,就是一些大大件,實惠夾抵食的大鬆糕、芋頭糕、盅頭飯、糯米雞、芽菜粉、炒麵、大包等點心食物,以能夠裹腹為前提,任由客人自取,食畢結帳。

 

其後社會整體經濟發達,居民的生活質素漸漸提高,茶樓也不斷演變,不再是單純的填飽肚子的地方,也成為了各行各業洽談生意、互通資訊,甚至是有識之士,以茶會友、附庸風雅的交際場所,所以就開始有了茶居和茶樓的出現。

 

 

茶居的「居」字,有「隱居」的意思,是模仿江南茶肆而設,這些生活富裕的文人雅士,有感於二厘館建於街市,與市井地痞在一起,有失茶道之雅,而為了招徠有閑階層,富家子弟,為他們提供消磨時間的好去處,茶居如雨後春筍,幾間著名的茶居,如五柳居、永安居、永樂居、陶陶居等,在起名字上,都刻意取材自陶淵明的《五柳先生傳》!

 

廣州第一家茶樓是三元樓,這家茶樓的門面,為三層建築,裝飾得金光燦爛,傢俱陳設均為酸枝木做成。自從有了三元樓以後,大家開始把茶居叫作茶樓,把飲茶叫做上茶樓。當時的茶樓,每層樓的茶價都不同,愈往上走就愈貴,所以老茶客都會說:「有錢上高樓,無錢地下痞。」

 

 

 

 

其後一些酒家開始兼做茶市,茶樓為了反競爭,也兼做酒菜筵席,於是酒家茶樓開始互相融合,酒菜合一,互相競爭,茶樓也兼做晚宴酒席,廣州的茶樓文化,南傳到香港後,中西合璧,點心的種類更加精美繁多。

 

今天在香港,每逢星期天,相約家人好友到茶樓飲茶,等位覇位,都是很多人會做的事,重點不是在嘆甚麼靚茶,或吃甚麼好吃的點心,重點是可以無拘無束,和親友閒話家常,享受大家一起的時間,享受無所不談的樂趣!

 

 

觀察到周邊的一台食客,一家人飲茶,丈夫在埋首看報紙、兩個仔女在低頭玩手機、太太在傾電話,坐輪椅的老人,由菲傭照顧著,一家人彷彿是搭台互不相識,全場作零交流。

 

食物來了,他們就自顧自地動起筷來,丈夫看著新聞,忽然發表偉論,但不知何故,有人表達了不同意見,挑起他的怒火,他將小小事情,爭駁得面紅耳熱,將眼前的家人,當作仇人來批鬥,有傷和氣,他們這家人,還未明白飲茶的智慧!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