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著年輕去流浪

2013/12/18 06:47:31 網誌分類: 旅遊
18 Dec

年輕的流浪,是一生的養分,這句話是林懷民說的。

 

他人生的第一次流浪,是從美國留學回台灣的時候,背著包包去了歐洲一趟,走過荷蘭、法國、葡萄牙、西班牙、義大利、瑞士、希臘等地,看到了希臘神殿、回教神廟等,當時沒有什麼感覺,可是年輕時去過的地方,成為一輩子的養分,視野變得更寬廣,對世界的好奇度增加了。

 

 

一個人單獨旅行,不跟團,沒有同伴時,才會有機會和自己對話,才能和別人對話。一個人雖然很寂寞,但卻可以聽到很多平常不會留意到的聲音,例如隔壁的人在聊些什麼,電台在廣播些什麼,平日的背景聲音,此刻都躍到表面,成為了主題。

 

住慣了城市的人,回家就看電視、上網、聽新歌、吃美食、追趕潮流,沒時間靜下來思考。但生活變得簡單,娛樂變少時,才能產生對話,而跟自己對話,是非常重要的事。 

 

 

第一次到印度,在瓦納拉西和加爾各答,要去火車站買一張車票,可能要排隊一個多小時,因為火車站裡的資訊很不清楚,結果還是排錯了。你必須跟每一個人對話,在排隊的過程中、在等車的時候,有機會看到很多人的臉,這是跟團或兩個人結伴同遊的時候看不到的,因為此刻你很無聊,所以你看到了這些。

 

在印度瓦納拉西,你可以了悟生死,人的需要變得很少,每天都看到狗在吃死人,這個地方遍地死人,也有很多人在等死,因為這裡是聖地,所有人都要去朝聖,每個人都希望在這裡死,因為死了以後,就可以免了輪迴,解決人生的苦難。

 

 

我很欣賞騎腳踏車獨自去西藏流浪的謝旺霖,他去西藏的原因,是想克服內心對孤獨與貧窮的恐懼,在五千公尺的高山上,他曾經整個人連車子掉下深谷,人也差點完蛋了,騎了兩個多月,回來以後,什麼都不怕了。

 

親眼看到的、親身經驗到的、肉體感覺到的,才是真實的,而上網和閱讀,永遠只是一些參考資料而已;我一路去旅行,從來不帶照相機,也沒有寫日記和筆記的習慣,去過當地,才會身同感受,有另一番的體會。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