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制發展與泛民初選機制

2007/09/24 23:54:03 網誌分類: 政治
24 Sep
 

  香港政府於七月十一日發表《政制發展綠皮書》向公眾諮詢三個月,並將於約三星期後,即十月十日便宣告結束。雖然政務司司長唐英年於九月十九日出席政制發展研討會後表示,在十八區區議會中,超過三分之二的區議會通過了動議,希望能夠按照「循序漸進」、「先易後難」及「特首先行」的原則,就香港政制發展的憲制基礎及政治體制的設計原則,以及市民十分關心的普選行政長官及立法會的模式、路線圖及時間表訂立主流方案,但這結果並未能改變部分「堅持己見」者的反對態度,仍舊抱持「一己為尊」及「非黑即白」的立場,繼續把民生事件政治化,製造事端,意圖衝擊社會的安定和繁榮。

 

  早前因馬力離世而出現的立法會港島區議席空缺,泛民主派人士有的見有機可乘,隨即揭竿起義,宣布參選,惟關顧之神遠走他方,不多久便宣告棄選,為人笑柄。

 

  另有黨員後輩,本認為有此良機,定能圓己多年晉身立法會之望。可是,眾高層捨內取外,無視地區會員的終日辛勞卻苦無出頭之地,力邀「忽然民主」的政治明星站於前台,使黨內兄弟避居幕後,更要協助打鑼搞鼓,真是啞子吃黃蓮,有苦自己知。甚者,這盤冷水淋下來,亦同時淋熄了團結之火,只有餘燼之光閃爍著,更顯蒼涼。

 

  無論如何,今晚(九月二十四日),所謂的立法會港島區補選初選論壇,前政務司長陳方安生及社民連副主席勞永樂,以仿特首選舉的模式進行「君子辯論」,但內容是否真君子,還是偽言者,市民雪亮的眼睛自會分辨。再者,對於數月前指責行政長官選舉為「小圈子選舉」的泛民人士來說,未知心內何所思?何所想?

 

  若然泛民人士認同初選機制的評分制度,那麼當然同意將有關初選機制引入普選行政長官的初選機制中,在得出兩至三名最具「勝選」(這是泛民補選立法會議席的重點理據)希望的候選人後,才參與行政長官的普選,必為上策。

 

  套用現時的乏民初選機制,即民調結果佔整體評分的百分之五十,泛民十個區選協調團體的投票佔評分百分之三十,以及泛民二十五名立法會議員投票和泛民港島區區議員投票各佔百分之十的四部分為基礎,用於普選行政長官的初選機制中,以三部分作評分,合共一百張「選舉人支持票」,詳列如下:

 

第一部分:由八百人的選舉委員會投票佔整體選舉人支持票的百分之五十;

 

第二部分:全體立法會議員、全國人大代表,和全國政協代表投票佔整體選舉人支持票的百分之三十;以及

 

第三部分:全港區議員投票佔整體選舉人支持票的百分之二十。

 

  各部分的得票數目以四捨五入方式取得的整數計算,普選行政長官的候選人得票率必須不少於百分之二十選舉人支持票才可參與普選。

 

  若將上述建議與泛民就立法會補選的初選比較,如同樣有廣泛民意基礎,代表各行各業的八百人選舉委員會的投票,以及代表各區居民的區議員的投票,也有代表擔任議會工作的立法會議員、以及代表中央聲音的全國人大和政協代表,相信能平衡社會的整體利益,最終只讓能幹和可帶領香港持續發展的行政長官候選人參與普選,而不是那些如台灣領導人大話扁般,只顧玩弄權謀之術者所巧取豪奪。

 

  取得候選人資格,並不代表可順利當選,仍須接受不少挑戰。泛民補選舉辦公開論壇,除可貫徹演出政治表演,爭取傳媒曝光的機會外,更可製造既定事實,讓市民認為任何選舉活動。縱使挑戰者全無勝算,甚至乎擺明車馬採用「人身攻擊」方式詆毀對方,以「零成本」的環境下增加本身的政治利益,參選者亦無可避免必須出席論壇。歸根究底,這是政治,還是權謀,相信網中人自必知曉。

 

 

寫於二零零七年九月二十四日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