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母教做生意 首重風險評估

2014/03/31 10:36:15 網誌分類: Wealth Management and Career Development
31 Mar
慈母教做生意 首重風險評估 
 

 

今日掌管詠藜園飲食王國的王小玲,小時候數學是全校最差,但她的爸爸早知女兒非池中物,加上由媽媽傳授投資心得,令王小玲早已懂得買樓收租之道。

王小玲生於大富之家,爸爸是地主,但於文革時逃難到香港,媽媽則是當年少數的大學生。

投資物業 贏第一桶金

王小玲笑言自己數口不精,小時候更被老師當眾指:「全校王小玲是數學最差的一個,學咩人返學呀?」她年年都只能試升班,至4年級終於要留班,年紀小小的她膽粗粗去截住校長,「校長可以給我10分鐘時間嗎?」她指自己課外活動奪獎無數立下汗馬功勞,又搬出「媽媽有心臟病唔激得」為由,要求校長酌情處理,最終可試升。

嫁入楊家後,王小玲最初並沒沾手詠藜園。在娘家資助下,她一筆過購入觀塘月華街月華樓一個單位,也是她能「錢滾錢」的本錢,當年她將單位按給銀行,借錢付首期購入合和大廈另一個單位,並收租供樓,到樓價升便賣出去,第一桶金由此而來。

80年代,王小玲看準深圳發展的機遇,與5位朋友一起投資4,700多萬元買入深圳地皮興建首座商業大廈,18個月後將地皮轉手賺了7倍半。

生意頭腦亦助她當上白武士,當年有朋友積存了價值4,000多萬元的愛麗牌電視機,倉租要付400多萬元,朋友求助於王小玲,她問:「你想套現,還是賺錢呢?」套現當然最實際。

王小玲先將部分散落於零售點的電視機回收集中處理,由於水貨機沒有保養令賣家卻步,她找來電機公司提供保養,又找來報業合作,以其門市銷售,於報紙落廣告,廣告費以每賣出一部拆帳計算,結果大賣。

敗走濠江 輸在信錯人

對王小玲而言,做生意最重要是風險評估,膽大心細,這都是其媽媽贈她的心得。

不過詠藜園擴充到澳門失敗收場,王小玲說錯在信錯人,「容易信人係我嘅死穴。」當年澳門開業曾經很賺錢,直至錯信一個被她重用的人,請了數名黑工、偷公司200多萬元、又瞞稅,最後她忍痛結束了澳門的生意。

打本助創業 青年卻怕苦 
 

 

王小玲榮膺傑出女企業家,她願意扶年輕人一把,甚至開出條件可以打本給年輕人創業,但結果卻無人問津。

年輕人想創業,王小玲曾建議他們成立洗碗團隊去食肆洗碗,一方面可讓他們了解食肆運作流程,她更利誘他們:「捱得住辛苦,我借錢給你創業,賺到先還給我。」豈料一到實習,個個no show(不出現),她估計是年輕人怕辛苦。「好多年輕人想創業,不過大部分都無受過苦,不成長,羨慕人哋成功,但看不到人家背後的血汗。」王小玲慨歎。

擔擔麵是詠藜園的鎮店之寶,但王小玲會將家傳的煮麵配方交給工作了30年或以上的師傅,她坦言是「很大賭注」。

王小玲育有3名子女,但她已立下遺囑,部分身家捐慈善。

推奶奶撈麵 籲愛得及時 
 

 

詠藜園最早期有一款豬油麵,由王小玲的奶奶將行內稱為「麵腳」的麵碎拌生蒜頭、豬油、豬油渣、生抽而成。

隨着奶奶過身,這豬油麵早已絕迹,直至2012年才重見天日,以「奶奶撈麵」為名推出。

提醒子女 勿疏忽長者

王小玲說,2012年底,一名已移民三藩市的熟客專程光顧詠藜園,她說味道依舊熟悉,但只欠一碗豬油麵。

對王小玲而言,一想起豬油麵,就勾起對奶奶的回憶。她說奶奶當年因子宮下垂,接受她建議入院做手術,但因併發症過身,她自責至今﹕「我間接害死佢,我一直都好內疚。」王小玲形容自己有如「縮頭烏龜」不敢再賣撈麵,直至被該熟客一句說話打動:「今年都80幾歲,下次再返來香港都唔知幾時。」她因此親自入廚炮製撈麵。

伙計提議不如重推撈麵,改名「奶奶撈麵」,王小玲最初抗拒,但伙計指:「故事可以提醒後生不要疏忽老人家!」

王小玲體會不要「愛得太遲」,也與爸爸有關。2011年中國郵政為小玲出版小全封,明明連留言都寫好打算送給爸爸,但一直擱在抽屜,沒想到爸爸接不到小全封就離世,「做人要活在當下,對老人家好亦要快。」

女士要進補 飲薑茶最好 
 

 

美食當前,難怪饞嘴,王小玲是識飲識食之人,但自從經歷兩次心臟病發,食家有所吃,也有所不吃,女士要進補,原來平價幾片薑是最好。

「現時豬無豬味,雞蛋味都唔濃,食材質素真的下降……」王小玲說,60多年來詠藜園的擔擔麵配方「一成不變」,而且舊不如新,「舊舖湯底不敷應用時會加水,要蓋住味道被溝淡,就加花生醬,不像現時足料。」

落舖食豬手 骨膠原多

豬油撈麵也是詠藜園以前的鎮店之寶,但兩次心臟病發的王小玲,已堅拒再用豬油,「豬油不利健康!」

王小玲第一次心臟病發在兩、三年前,當時她在北京與一位教授同枱吃飯,心臟突然很痛,更蔓延上頸、背脊,送入醫院搶救;之後一次發生在廣州,「我父母其實都是心肌梗塞而離去的,身體好像有個計時炸彈。」

口講減吃肥膩食物,但王小玲坦言難身體力行。她說自己從小愛吃,早在嫁入楊家時,這名初歸新抱曾一口氣吃掉老爺炮製的麻婆豆腐。她又坦言因為食而無法下定決心減磅,「個心就想減肥,但好多美食不能吃,試過減一星期都捱不住。」

王小玲更公開她的養生秘訣,「落到舖一定要食豬手,豐富骨膠原食了皮膚有光澤;芝麻糊加何首烏,頭髮都不用染。」她又推介常飲薑茶,形容為補品,可改善女士寒底體質。

「神奇女俠」3救詠藜園 3抓留客 
 

 

女人能撑半邊天,詠藜園董事長王小玲是「人辦」,朋友稱她是「神奇女俠」。

嫁入楊家,接手詠藜園,這位「楊門女將」3救詠藜園,將這間鑽石山寮屋區小店,變身香港品牌食店,建立每年近半億營業額的飲食王國。

小店結業的故事,詠藜園曾險是其中,能起死回生,而且更上一層樓,王小玲深信:「食物抓住人客的胃,樓面抓住人客個心,知客抓住人客對腳。」

王小玲的經歷,如粵語長片的橋段,故事由富家女愛上麵檔太子爺珠胎暗結開始。

人前女強人 「叻是被迫出來」

她贏在起跑綫,出生大富之家,「有算命師傅叫我爸爸讓我多讀書,不要太早嫁人,誰知……」王小玲戀上詠藜園太子爺,未婚懷孕,17歲輟學嫁入楊家當天,媽媽早已表明:「這段婚姻是你選擇的,有甚麼後果你都要承擔。」

結果這段婚姻並不如意,丈夫有外遇,但兩人一直沒離婚,只是分居,「我老公不是好老公,但一定是好老豆,錫仔女比我還緊要。」她相信,婚姻不美滿,不可只怪單方面,「一個女人唔可以只做弱者博同情。」

老闆娘不易當,王小玲獲封為成功女企業家,人前女強人,但她承認,人後可能是「老虎乸」、「倀雞精」,她慨歎:「女人叻是被迫出來的!」

「不要羨慕女子事業成功,創造半邊天。」王小玲說,沒有天生女強人,只是為勢所迫,「我是因為自卑,覺得自己不夠人叻,加上我對奶奶的承諾,所以我好努力去做。」

王小玲本是千金小姐,十指不沾陽春水,楊家祖先是清朝御廚,但奶奶把楊家祖傳30多款御膳菜傾囊相授,奶奶臨終時交託她要好好守護詠藜園,因此,她救過詠藜園3次。

「跟着問題走」 租小巴載食客

1988年政府計劃清拆大老山周邊木屋區,打爛不少山寨廠的飯碗,她看不過眼,協助街坊爭取津貼、找地方復業,詠藜園亦得以保留。

不過清拆亦清走食客,生意額驟減至每日只有300元,抱怨也不是辦法,王小玲「跟着問題走」,由於附近塵土飛揚,令人以為該處的店舖都結業了,必須加以宣傳壯大聲勢。

她建議丈夫租貨車擺街檔,帶着一桶飯、兩桶餸在新蒲崗沿路賣,「你估第一日賣幾多﹖一盒都無呀﹗」她再「斷症」,認定是宣傳不足,便逐家逐戶「洗樓」,「整橫額,用大聲公,請人『洗樓』,超過10個(飯盒)就送上門。」

「目的係咩?是要俾人知尚在人間,就不要為錢心動,當宣傳!」飯盒銷情好轉,但店內人流未見改善,她腦筋急轉彎,提議租專綫小巴接載食客。

當年有小巴由九龍城到觀塘,王小玲親自游說小巴司機中午12時至下午2時改載食客由鑽石山到詠藜園所在的大磡村,但司機稱小巴路綫不可改:「你蓋住個牌,當私家車就得啦!」司機猶豫,王小玲拍心口:「白紙黑字寫低,如果你因此抄牌,我賠給你。」有小巴接載下,人流終回歸。

100%客人撑遷舖 改寫命運

不過,詠藜園仍逃不過清拆命運,2000年政府清拆大磡村寮屋區,那年王小玲有放棄詠藜園的念頭,但她向食客進行問卷調查,100%都表示詠藜園搬走都會幫襯,結果改變了王小玲和詠藜園的命運。當年的問卷,王小玲今日仍珍而重之鎖在保險箱。

2000年詠藜園進駐黃埔美食坊後,王小玲的丈夫退出生意,她自己一肩擔起,一切要推倒重來,菜式質素受影響之外,客人吃碗麵一度要排隊等數小時,罵聲四起,「但如果不是被罵就不會有今天。」

王小玲的經營之道是:「食物抓住人客的胃,樓面抓住人客個心,知客抓住人客對腳。」

捱得過辛酸,王小玲由一間詠藜園多開了2間食肆,一圍國賓菜索價6萬元亦不乏捧場客,但養了楊家三代的擔擔麵企硬要平價,進駐黃埔新店後一直維持每碗18元,直至2012年「頂唔順」加價,近3年每年加價,現已加至25元。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