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人遲暮
美人遲暮
美人遲暮

苏格兰公投后的思考:“国家”靠什么凝聚

2014/09/20 22:22:01 網誌分類: 時事
20 Sep
苏格兰公投后的思考:“国家”靠什么凝聚
2014-09-20 12:53:00环球网张雪松

一场狂风暴雨的公投过后,英国终于留住了苏格兰,但是也给苏格兰送去了大大的“安慰奖”,给威尔士北爱尔兰送去了可以哭一嗓子的信心,给加泰罗尼亚巴伐利亚科西嘉撒丁岛们送去了可以闹一闹的信号。一场公投,给英国留下一身伤痕,也给欧洲留下了太多的问号。

当对独立说No的人们,重新聚集在大不列颠和北爱尔兰联合王国的米字旗下时,相信人们对于“国家”,又有了更深一层的体认。

做“微型国家”的国民,好还是不好?

“我是马其顿人。”

“我是黑山人。”

“我是斯洛文尼亚人。”

“我是摩尔多瓦人。”

“我是斯洛伐克人。”

还好,暂时还不会有人说“我是(作为独立国家的)苏格兰人”(当然不保证以后)。

这些从曾经的大国中自豪地分离出来的人们,被我们不带任何感情色彩地称之为“微型国家”的人们,当然有享受自由、幸福和尊严的权利,也完全可以按着自己的胸口,堂堂正正地说“我爱我的国家”。这是从个体来讲。但是,从国家整体来讲,从国际政治棋盘上看,当历史上的波兰经沙俄普鲁士奥匈帝国的三次瓜分,当今天的乌克兰成为欧亚地缘政治夹缝中的弃子,当萨卡什维利治下的格鲁吉亚一心投靠美国而成为俄罗斯的炮灰,小国留给我们的,只剩下了一声叹息。

我们经常按照规模和实力把国家分为“大国”和“小国”,那么,做“大国”好还是做“小国”好?这是个很傻很天真的问题,只能说各有各的好,也各有各的难处,而且也必须说,所有国家都是平等的。但是,从一种维度上看,身处国际丛林中的小国,特别是那些微型国家们,它的体量小了,手里的牌少了,话语权和分量也轻了。它们赖以生存的战略资源少之又少,可以自保的手段少之又少,可以自主选择的国家外交战略少之又少。当一场冲突甚至战争袭来,小国的人民,往往首先成为受害者。

今天,民族自决的风潮席卷全球,欧洲更甚之。理由有很多:欧洲很多国家都是从当年的城邦国家或者封建领地起家,城邦传统和“封建传统”至今仍影响着欧洲;相比整体,欧洲人更看重个体,看重个体权利和自由,包括最小单元共同体的权利;经过历史上无数次战争和国家形态的沿革,欧洲已从当年几个雄霸一方的中央帝国,逐渐分离成一个个单一民族国家,大国正日趋“原子化”,大国的实力也正日趋弱化。这使今天的欧洲版图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民族国家,包括小国、微型国家。一个地区共同体靠自决成为一个独立国家,在欧洲并不是新鲜事。苏格兰独立派失败了,但你不能保证它以后不会胜利。

一人一票的独立公投逞八面威风,显豪情壮志,确实令人酣畅淋漓。但是,独立之后呢?成为“微型国家”之后呢?如何生存?怎样发展?怎样与大国相处?人们确实需要的是民主狂热之后的冷静思考。

“国家”靠什么凝聚?

这是谁的国家?我们的国家,还是我们加你们的国家?国家靠什么维系?如果一个地区的人们,靠单一民族,或者某一种族,或者共同信仰,或者文化认同,或者经济命脉维系而成为一个共同体,这些共同体再凭自愿组建一个“国家”的话,那此“国家”之上的国家,又该靠什么凝结呢?

欧洲的历史上曾经云集了如此之多的政治形态:城邦国家,主权国家,民族国家,联邦,联盟,联合体……它们彼此之间常常吵架,甚至用战争解决问题,而国家主权,也屡屡因为统与独、分与合变得风雨飘摇。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主权这个概念恰恰诞生于欧洲。

1648年,历经三十年战争后喘息未定的罗马帝国藩下诸国们,用一纸《威斯特伐利亚条约》,奠定了国家拥有主权、彼此平等独立互不侵犯的原则,主权国家从此成形,并被认同为一个国家拥有的至高无上的最高权力。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出现了人权至上的理念, 从此人权和主权这两个概念经常左右互搏。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欧洲国家配合美国打着“人权高于主权”的道义旗号,对主权国家南联盟狂轰滥炸,主权在人权的炮弹下显得狼狈不堪。刚刚过去的这一天,2014年9月18日,苏格兰人靠着小共同体的诸种认同,用一场公投,再一次险些撕下主权国家的面纱。人权,独立权,民族自决权,经济自主权,所有这些都冲击着欧洲国家主权的堤坝,让主权这个曾经无坚不摧的概念,变得脆弱无比。可是,不要忘了,国家主权正是一种法理上的凝聚。

今天的欧洲正变得越来越“小”,欧洲的麻烦似乎也越来越多,各个地区之间、各个共同体之间的发展差异和族群差异是它的一个侧面。怎样处理差异,欧洲和美国的做法颇为不同。在欧洲,在尊重权利和个体的前提下,越来越多的地区倾向于用公投的简单方式,处理复杂的差异问题。但是,你很难想象,联邦制的美国会允许某一州以公投的方式实现独立,更何况,面对复杂的民族问题,相较于欧洲的“三明治”,美国采取了“熔炉”政策,从而避免了国家过度的原子化。想用一场公投解决复杂问题,显然是一种过于简单不负责任的做法,因为,你在试图建立一种凝聚的时候,却强行打破了更大的一种凝聚。

   (作者张雪松是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新闻中心副主任,环球资讯广播副总监)

责编:翟亚菲

   苏格兰公投后的思考:“国家”靠什么凝聚

   http://opinion.huanqiu.com/opinion_world/2014-09/5144560.html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